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8)

1. 肝火脈案

趙,左脅痛,脈洪耳鳴,時嘔脹腹痛。皆肝火焮騰,濁瘀不肯泄降,宜戒怒節飲可愈。仿梔萸湯,山梔(薑汁炒)、黃連吳茱萸汁炒)、白芍牡蠣(生杵)、丹皮、金橘皮。服效。

白話文:

趙某,左脅痛,脈洪大、耳鳴,時常嘔吐、腹漲痛。皆是肝火旺盛,濁瘀阻滯,不肯宣泄而下降所致,應戒怒、節制飲食可痊癒。方用仿梔萸湯,藥組成:山梔(用薑汁炒過)、黃連(用吳茱萸汁炒過)、白芍、牡蠣(生牡蠣搗碎)、丹皮、金橘皮。服藥後有效。

2. 肝風脈案

本,寐醒舌乾辣,華池津不上朝,頭眩耳鳴,肢麻脅痛,肝風內震,腹滿腸鳴,晨瀉不爽,木氣直犯中宮矣。左關浮弦,右浮滑,痰嗽不利,太陰受戕,有年,須防類中。晨服方,運脾陽以利濕。生白朮茯苓半夏(青鹽制)、炙草、薏米(炒)、砂仁益智仁(煨)、山藥(炒)、小麥。晚服方,養肝陰以熄風。

白話文:

症狀:患者醒來時舌乾而發辣,華池穴津液不能上供,頭暈耳鳴,四肢麻木,肋部疼痛,肝臟風熱內震,伴隨腹脹、腸鳴,早晨腹瀉大便不暢,木氣直衝中焦。

診察:左關脈浮弦,右關脈浮滑,痰多咳嗽不利,太陰脾臟受損,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要警惕類似中風的疾病。

治療:

1、晨服湯藥:健脾陽,利濕。

配方:生白術、茯苓、半夏(以青鹽炮製)、炙草、薏米(炒)、砂仁、益智仁(煨)、山藥(炒)、小麥。

2、晚服湯藥:養肝陰,熄肝風。

阿膠(水化)、杞子、茯神、麥冬、石斛白芍桑枝甘菊(炒)、黑芝麻牡蠣粉。寐後,用柿霜(二匙)含舌下,以生廉泉之津。服效。

白話文:

阿膠(水化)、杞子、茯神、麥冬、石斛、白芍、桑枝、甘菊(炒)、黑芝麻、牡蠣粉,加入飲用水中服用。睡後,用柿霜(兩匙)含在舌頭下面,然後喝一口生的泉水。效果顯著。

沈氏,當夏鬱怒不寐,五更起坐,倏然頭搖手戰,目閉耳鳴,暈絕身冷。此怒動肝陽,內風挾痰火上冒也。急煎淡青鹽湯以降風火,一啜即醒。用牡蠣、鉤藤、山枝、桑葉、白芍、茯神、菊花(炒),二服神志已清。轉方用熟地(炒)、杞子(焙)、石斛、棗仁(炒)、龜板(炙)、牡蠣粉、磁石,鎮補肝陰而安。

白話文:

沈氏,在夏季時,因鬱怒而睡不著,在五更天起牀坐著時,突然頭搖手顫,眼睛閉著耳朵嗡嗡作響,昏厥身體冰涼。這是因為怒火刺激了肝臟的陽氣,內風挾著痰火往上沖冒所致。於是緊急煎煮淡青鹽湯來疏解風火,喝了一碗就清醒過來了。接著服用牡蠣、鉤藤、山枝、桑葉、白芍、茯神、菊花(炒過)等藥物,兩服藥後,神志就已經清醒了。將藥方改為熟地(炒過)、枸杞(焙乾)、石斛、棗仁(炒過)、龜板(炙烤)、牡蠣粉、磁石等藥物來鎮補肝陰,並使情緒安穩下來。

沃,煩勞傷陽,陽氣化風上巔,兩太陽刺痛,耳鳴口乾,寒熱不寐,自汗便瀉,下元疲乏,脈模糊。治先熄風鎮陽。甘菊(炒)、荷葉、磁石、牡蠣粉、茯神、甘杞子(焙)、熟地炭、白芍、五味(炒)。數服諸症向安。

白話文:

煩勞 موجب燥熱傷害陽氣,陽氣化風而上侵頭頂,兩邊太陽穴疼痛,耳朵鳴響嘴巴乾渴,忽冷忽熱不能入睡,自汗、腹瀉,下半身疲乏,脈象模糊。治療應當先平息風熱降伏陽氣。用炒甘菊、荷葉、磁石、牡蠣粉碎、茯神、焙甘杞子、熟地黃炭、白芍、炒五味子等藥。連續服用幾次,諸症逐漸康復。

惟不嗜味微嗽,加甜杏仁、潞參、蓮、棗,以補脾肺,原方去前四味,嗣用丸方牡蠣粉、淡菜、首烏、熟地、杞子、牛膝(酒蒸)、五味(焙)、阿膠(水化),和煉蜜丸,以滋填下元,匝月而愈。

白話文:

患者只是嗜好輕微咳嗽,加點甜杏仁、潞參、蓮子、紅棗,來補益脾肺,原來的藥方去掉前面的四味藥,改用丸藥方劑,把牡蠣粉、淡菜、首烏、熟地、枸杞、牛膝(酒蒸)、五味子(焙)、阿膠(水化),和煉蜜製成丸藥,用它滋補益氣,大約一個月就康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