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11)
卷之三 (11)
1. 翻胃脈案
某,長夏吐食,症屬翻胃,服四君異功加炮薑、桂、附,不應。予謂五臟以守為補,六腑以通為補,此不易之經訓。四君異功本脾藥,非胃藥,胃腑宣通則和,一與守中,必致壅逆,白朮、炮姜皆守劑,且陽土喜柔涼,忌剛燥劫液,久吐則胃陰傷,須辛通使胃氣下行則效。韭子(炒研)、杏仁、豆蔻衣、半夏、砂仁、太子參、薑汁粉、栝蔞仁。
戒毋穀食,暫用麵食,蓋谷性陰而滯,面性陽而通,加意調養可痊。
畢,嗜飲翻胃,麵食頗安,穀食則越宿傾吐無餘。此胃陽衰,酒食化痰,瘀濁不降故也。用通陽泄濁法,製半夏、茯苓、益智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吳萸、砂仁。惜不能戒酒,故時發時愈云。
白話文:
某人,在長夏時節出現吐出食物的症狀,診斷屬於翻胃(類似現代的胃病,表現為嘔吐、食不下)。先前服用以四君子湯為基礎,加上炮薑、桂枝、附子的藥方,但沒有效果。我認為五臟的功能在於固守以達到補益效果,而六腑則需要疏通才能達到補益效果,這是中醫經典的教誨。四君子湯和異功散本來是補脾的藥,並非補胃的藥。胃腑的功能在於宣通,通暢則能調和;如果一味地固守,反而會導致壅塞逆亂。白朮、炮薑都是收斂固守的藥物,而且陽土(指脾胃)喜歡柔和清涼的環境,忌諱剛烈燥熱耗損津液。長期嘔吐會損傷胃陰,必須用辛味的藥物疏通,使胃氣下行才能見效。開立藥方:韭菜子(炒過研磨)、杏仁、豆蔻衣、半夏、砂仁、太子參、薑汁粉、栝蔞仁。
囑咐病人不要吃米飯等穀物,暫時改吃麵食,因為穀物性質陰柔而滯塞,麵食性質陽剛而通暢。如果能注意調養,病就可以痊癒。
後來,這個人嗜好喝酒,也得了翻胃,吃麵食覺得比較舒服,但只要吃米飯等穀物,就會隔天全部吐出來。這是因為胃陽衰弱,酒食產生痰濕,瘀積的濁氣不能下降的緣故。於是採用溫陽泄濁的方法,開立藥方:製半夏、茯苓、益智仁、乾薑、陳皮、吳茱萸、砂仁。可惜病人不能戒酒,所以病情時好時壞。
2. 關格論治
下不得出為關,二便俱閉也。上不得入為格,水漿吐逆也。下關上格,中焦氣不升降。乃陰陽離絕之危候。景岳以此為陽亢陰竭,元海無根。症見粒米不能下咽,渴飲茶湯,少頃即吐,復飲復吐,熱藥入口隨出,冷藥過時亦出,大小便俱阻。關無出之由,格無入之理,急症難從緩治。
《內經》以陰氣太盛,則陽不能榮,故曰關;陽氣太盛,則陰弗能榮,故曰格: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,因是症氣逆於上,津涸於下,與噎膈反胃同,而勢較驟,最忌燥熱劫陰,法宜甘潤滋液,生脈散加甜杏仁、玉竹等。或甘酸化陰。參、麥、阿膠、地黃、白芍、烏梅、牛膝等。
如脈洪大者先降火,山梔、犀角、竹茹、黃連等。沉滑者先豁痰,大半夏湯。兼虛弦者先和陰,甘露飲去茵陳、黃芩。喘滿者先降逆,降氣湯去桂。陽結者先通痞,用半夏瀉心湯加減。液虛者主通潤,一陰煎。真陰素虧者滋化源,大營煎。氣血兩不足者填虛損,大補元煎。
嘗治一老人,吐欲死,便不通,上格下關,用參、苓、歸、芍、山藥、牛膝、麥冬、百合等。吐止,用炒粳米湯,濃煨三陰煎調理,便通獲愈,可以審所治矣。
白話文:
下不來,就是關,指的是大小便都閉塞不通。上不去,就是格,指的是喝水就吐。下關上格,代表中焦的氣機無法上升下降,這是陰陽分離、生命垂危的徵兆。張景岳認為這是陽氣過亢、陰液枯竭,就像樹木沒有根一樣。症狀表現為米飯難以下嚥,只能喝茶湯,但喝下去不久就吐出來,反覆喝又反覆吐,熱藥吃下去就吐出來,冷藥過一段時間也會吐出來,大小便都阻塞不通。關沒有出路,格沒有入口,這種急症很難慢慢治療。
《內經》認為,陰氣太盛,陽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稱為關;陽氣太盛,陰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稱為格。陰陽都太盛,無法互相協調,就稱為關格。患上關格的人往往無法活到自然壽命終結,因為這種病症是氣向上逆行,津液向下枯竭,和噎膈、反胃很像,但病情更為急劇。最忌諱使用燥熱的藥物來耗損陰液,治療原則應該用甘潤的藥物來滋養液體,比如使用生脈散,再加入甜杏仁、玉竹等。也可以使用酸甘味的藥物來滋養陰液,比如使用人參、麥冬、阿膠、生地黃、白芍、烏梅、牛膝等。
如果脈象洪大,要先降火,可以使用山梔子、犀角、竹茹、黃連等藥物。如果脈象沉滑,要先化痰,可以使用大半夏湯。如果同時有虛弱、脈弦的症狀,要先調和陰液,可以使用甘露飲,但要去掉茵陳、黃芩。如果喘滿,要先降逆氣,可以使用降氣湯,但要去掉桂枝。如果是陽氣鬱結,要先疏通痞塞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。如果是津液虧虛,主要以通潤為主,可以使用一陰煎。如果是陰液本來就虧虛,要滋養陰液的來源,可以使用大營煎。如果氣血兩虛,要補益虛損,可以使用大補元煎。
曾經治療過一位老人家,吐得快要死了,大便也不通,屬於上格下關的情況,我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山藥、牛膝、麥冬、百合等藥物,吐就止住了,再用炒過的粳米湯,濃濃地煨三陰煎來調理,大便也通暢了,最終痊癒,這可以讓我們了解如何對症下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