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虛損脈案
三服氣平喘止,飲食大進,弦脈頓減,後用峻補膏方得痊。
王,勞力傷精,右尺偏旺,是火水未濟之象,日晡寒熱,嗽血神疲,大宜小心調攝,否則火燃金燥,吐紅嗽喘,行將日甚矣。五味(三分)、熟地、山藥、茯苓、杞子、丹皮(各二錢)、潞參(三錢)、白芍、川貝(各一錢半)、遠志(錢八分)、蓮子(十粒)。十數服諸症俱平。
妹,積年羸怯,經當斷不斷,熱從腿膝上蒸。今歲厥陰風木司天,又值溫候,地氣濕蒸,連朝寒熱煩渴,寤不成寐,悸咳善驚,總由陰虧心火燔灼,兼乘木火司令,氣泄不主內守,陽維奇脈,不振綱維。越人云:陽維為病苦寒熱。今藩衛欲空,足寒骨熱,所固然已。先培元氣,退寒熱,待津液上潮,冀煩渴漸平。
用潞參、茯神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、龜板、熟地、柏子仁、紅棗、蔗汁。三服寒熱大減,煩渴漸止,但覺寒起足脛。原方去麥冬、龜板,加首烏、杞子、牛膝(炒炭),壯其奇脈,二服不寒但熱,原方又去首烏、杞子、柏子仁,加蓮子、龍眼肉。數十服遂安。
貢,弱冠未室,勞力傷陽,寒熱痰紅,咳則氣促嘔沫,頭眩食減,色悴肌羸,半載不復,脈來虛數,右部尤少神,乃肺氣受傷,脾元亦憊。理陽兼泄濁為宜。用六君子湯加山藥、蓮子、南棗、淡姜煎服。四劑寒熱止,濁逆平,去半夏,加貝母、茯神、五味,嗽稀而食進,數脈較減,又如薏米、芡實、黃耆、歸、芍,煎丸兼服而瘳。
,後因自服地黃滋膩丸劑,食減便溏,餌牛肚,瀉痢不止,又迫於完姻,虛嗽聲啞,午余寒熱,旦夕利數行,脈益虛數。思食減脾損,痢久腎傷,陰陽告殘,乃求挽救,用藥頗難,且終罔濟,姑與扶肺脾以攝腎。潞參、茯苓、炙草、白芍、山藥、益智、訶子、五味、蓮、棗,數服甚平。
但氣下陷則痢,迫體懍寒,手足口熱,寐必口乾,此陽虛生寒,陰虛生熱,而津不上潮也。朝用補中湯去柴、歸,加益智、茯神,晚用熟地炭、五味、棗仁、白芍、貝母、薏米、麥冬(俱炒),蔗汁沖服。寒熱輕,痢如故,與桃花湯加參、苓、五味、烏梅。溫攝下焦,痢仍不減,由腸液滑泄已久,氣虛不受溫攝,而喉痛聲嘶,咳吐白沫,因春分節後氣溫升泄故也。
轉方仍用參、苓、蓮、藥補脾,五味、白芍斂肺,沙參、桔梗清咽,熟地炭、釵斛育陰,訶子、牡蠣(醋淬,)澀下。
謝氏,崩帶後蒸熱,頭暈齒痛,食後噯腐痞惡,不時便瀉。始由衝任經傷,陰虛生火,醫用青鉛鎮攝,虛火愈炎,中氣愈陷,反使髮際汗多如水,下部泄氣如風,不知症緣陰虧,肝陽失制,上則為眩暈,下則為蒸瀉,中則為風翔浪掀,食入漾漾欲嘔。治宜和陽熄風,佐以運脾,否則補虛添脹,滋腎礙脾,勢必食減肌削,延成下損及中之咎。
白話文:
虛損脈案
某人服藥三次後,喘息停止,飲食大增,弦脈明顯減弱,之後服用峻補膏方痊癒。
王某,因勞累傷損精氣,右寸脈偏盛,這是水火未濟的表現,每日午后寒熱交替,咳嗽吐血,神疲乏力,非常需要小心調理,否則火勢加劇,金燥受傷,吐血、咳嗽、喘息都會日益嚴重。處方:五味子(3分)、熟地黃、山藥、茯苓、枸杞子、丹皮(各2錢)、潞黨參(3錢)、白芍藥、川貝母(各1錢5分)、遠志(8分)、蓮子(10粒)。服用十幾劑後,諸症都痊癒了。
王某的妹妹,多年體弱,月經不調,腿膝以上有熱感。今年厥陰風木司天,又值溫病流行,地氣濕熱蒸騰,連日寒熱、煩渴、失眠,心悸咳嗽,容易驚嚇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心火亢盛,又加上木火當令,氣機外泄,不能收斂內氣,陽維脈異常,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古人說:陽維脈生病會感到寒熱交替。現在衛氣將要耗盡,腳冷骨頭熱,這也是必然的結果。先要滋補元氣,退去寒熱,等到津液充盈,希望能緩解煩渴。
處方:潞黨參、茯神、麥冬、白芍藥、丹皮、龜板、熟地黃、柏子仁、紅棗、蔗汁。服用三劑後,寒熱明顯減輕,煩渴逐漸減退,但感到腳脛發冷。根據病情調整處方,去麥冬、龜板,加首烏、枸杞子、炒炭牛膝,以增強奇脈的功能,服用兩劑後,不覺寒冷,只有發熱。再次調整處方,去首烏、枸杞子、柏子仁,加蓮子、龍眼肉。服用數十劑後痊癒。
貢某,年輕未婚,因勞累傷損陽氣,出現寒熱、痰中帶血絲、咳嗽氣促、嘔吐泡沫、頭暈、食慾減退、面色蒼白、肌肉消瘦等症狀,持續半年未癒,脈象虛弱而數,右側脈象尤為虛弱,這是肺氣受損,脾氣也虛弱的表現。治療應當益氣兼除濕濁。
處方:六君子湯加山藥、蓮子、紅棗、淡薑煎服。服用四劑後,寒熱停止,嘔逆平復,去半夏,加貝母、茯神、五味子,咳嗽減輕,食慾增加,脈象也減弱,又加薏苡仁、芡實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藥,製成丸劑服用而痊癒。
某人,之後自行服用地黃滋膩丸劑,導致食慾減退,大便溏稀,食用牛肚後,腹瀉不止,又因將要結婚,出現虛弱咳嗽、聲音嘶啞、午后寒熱、每日多次腹瀉,脈象更加虛弱。考慮到食慾減退是脾臟受損,長期腹瀉導致腎臟受損,陰陽俱虛,病情危急,用藥相當困難,最終沒有奏效,只能扶助肺脾以護腎。
處方:潞黨參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、山藥、益智仁、訶子、五味子、蓮子、紅棗,服用數劑後症狀有所緩解。但是氣虛下陷導致腹瀉,身體畏寒,手足心熱,睡覺時口乾,這是陽虛生寒,陰虛生熱,津液不能上輸的表現。早晨服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、當歸,加益智仁、茯神;晚上服用熟地黃炭、五味子、酸棗仁、白芍藥、貝母、炒薏苡仁、炒麥冬,用蔗汁沖服。寒熱減輕,腹瀉如故,服用桃花湯加黨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烏梅。溫補下焦,腹瀉仍然不減,由於腸液滑泄已久,氣虛不能接受溫補,而且喉嚨疼痛,聲音嘶啞,咳嗽吐白沫,這是因為春分節氣之後,氣溫上升而導致氣機外泄的緣故。
再次調整方劑,仍用黨參、茯苓、蓮子藥物補益脾胃,五味子、白芍藥斂肺,沙參、桔梗清咽,熟地黃炭、牡蠣(醋淬)收斂下焦。
謝氏,崩漏帶下之後,出現潮熱、頭暈、牙痛、飯後噯氣、腹部痞滿惡心、時常腹瀉。最初是因為衝任經受損,陰虛生內熱,醫生用青鉛鎮攝,反而虛火更盛,中氣更虛,導致頭髮汗出如水,下部漏氣如風,不知道病因是陰虛,肝陽不制,上則頭暈,下則蒸熱泄瀉,中則氣機紊亂,飲食後想嘔吐。治療應該和緩肝陽,熄風止瀉,輔助運脾,否則補虛反而加重脹滿,滋陰又礙脾,必然導致食慾減退,肌肉消瘦,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