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31)
卷之二 (31)
1. 汗症脈候
寸微尺緊,虛損多汗。肺脈軟而散者,病灌汗。平人脈虛微細者,盜汗出。自汗在寸,盜汗在尺。脈盛汗出,病不衰者,死。汗出而脈脫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如果寸脈細微,尺脈緊繃,通常是虛損多汗的表現。肺經脈搏柔軟而散亂,是患有灌汗症的徵兆。一般人脈搏虛微細弱,容易出現盜汗。自汗出現在寸脈,盜汗出現在尺脈。脈搏強盛而伴有汗出,病情沒有減輕,往往預示著死亡。汗出而脈搏脫落,通常難以治癒。
2. 附方
〔表虛〕,補陽湯,參,耆,朮,草,五味,虛加附子。
白話文:
〔表虛〕,要服用補陽湯,其中包含人參、黃耆、白術、甘草、五味子,如果虛症很嚴重,可以再加附子。
〔裡虛〕,益陰湯,萸,地,丹,芍,麥,味,山藥,澤瀉,燈草,地骨皮,蓮子,虛加人參。
白話文:
裏虛證的治療方劑:益陰湯。方中包括:
-
萸(覆盆子):益肝氣,固精縮尿。
-
地(生地黃):滋陰涼血,清熱解毒。
-
丹(丹參):活血化瘀,涼血消腫。
-
芍(芍藥):養血調經,活血止痛。
-
麥(麥門冬):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。
-
味(五味子):斂肺氣,固精縮尿。
-
山藥:益氣養陰,補脾固腎。
-
澤瀉:利水滲濕,清熱除濕。
-
燈草:清熱利濕,明目退翳。
-
地骨皮:清熱涼血,滋陰解毒。
-
蓮子:益氣補脾,養心安神。
如果患者體虛較嚴重,可以額外添加人參以增強益氣補虛的效果。
〔表裡〕,黃耆湯,耆,地,茯苓,天冬,麻黃根,肉桂,龍骨(各一錢),麥冬,五味,防風(各八分),歸,草(各七分),
〔陽虛〕,耆附湯,耆,附(各二錢),薑(十片)
白話文:
「表裡」方劑:
- 黃耆 一錢
- 地黃 一錢
- 茯苓 一錢
- 天冬 一錢
- 麻黃根 一錢
- 肉桂 一錢
- 龍骨 一錢
- 麥冬 八分
- 五味子 八分
- 防風 八分
- 當歸 七分
- 柴胡 七分
陽虛
耆附湯
耆參、附子(各兩錢)、生薑(十片)
〔陰虛〕,當歸地黃湯,歸,芍,苓,朮,耆,柏,陳,草,人參,熟地,生地,知母,浮麥,棗
白話文:
陰虛症狀:
當歸地黃湯:
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、熟地黃、生地黃、知母、浮小麥、大棗
〔自汗〕,黃耆建中湯,見本卷衄血。
〔盜汗〕,當歸六黃湯,見本卷衄血。
白話文:
自汗
採用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《黃耆建中湯》,方子記載於卷末鼻衄條。
盜汗
採用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《當歸六黃湯》,方子記載於卷末鼻衄條。
〔胃汗〕,二甘湯,生甘草,炙甘草,五味,烏梅,薑,棗
白話文:
〔胃汗〕
二甘湯:
生甘草,炙甘草,五味子,烏梅,生薑,紅棗。
〔胃汗〕,牡白散,煅牡蠣,白朮,防風(各二錢),
白話文:
胃汗:
藥方:牡白散
藥材:煅牡蠣、白朮、防風(各二錢)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一日三次,溫開水送服。
〔酒風〕,白朮散,白朮(一兩二錢五分),防風(一兩五錢),牡蠣(三錢),
〔衛虛〕,玉屏風散,見一卷中風。
白話文:
酒風:
白朮散:
白朮(60克),防風(45克),牡蠣(15克)。
衛虛
玉屏風散(見卷一的《中風》)
〔心汗〕,硃砂安神丸,黃連(五錢),炙草,生地(各三錢半),當歸(二錢半),硃砂(一錢半),
白話文:
【心煩多汗】,可以用硃砂安神丸加黃連(五錢)、炙甘草、生地黃(各三錢半)、當歸(二錢半)、硃砂(一錢半)來治療。
〔心火〕,天王補心丹,見一卷火。
〔腎汗〕,六味丸,見一卷中風。
〔補腎〕,還少丹,見一卷中風。
〔肝脾〕,三陰煎,歸,地,參,耆,芍,五味,草,棗仁
〔肺汗〕,黃耆六一湯,耆(六錢),草(一兩),煎服。
白話文:
心火 天王補心丹 見第一卷,見火焰狀。
腎汗 六味丸 見第一卷,中風。
補腎 還少丹 見第一卷,中風。
肝脾 三陰煎 當歸、地黃、人參、熟地黃、芍藥、五味子、益母草、棗仁
肺汗 黃耆六一湯 黃耆(六錢)、益母草(一兩) 煎服。
〔腎汗〕,五味子湯,五味,山萸,龍骨,牡蠣,何首烏,遠志,五倍子,地骨皮
白話文:
以五味子、山茱萸、龍骨、牡蠣、何首烏、遠志、五倍子、地骨皮為藥方。
〔脾汗〕,白芍湯,白芍,棗仁,烏梅
〔盜汗〕,參苓散,參,苓,棗仁
白話文:
脾汗
白芍湯
- 白芍
- 棗仁
- 烏梅
盜汗
參苓散
- 參
- 苓
- 棗仁
〔心腎〕,心腎丸,參,耆,歸,地,苓,味,牛膝,蓯蓉,菟絲子,山藥,鹿茸,附子,龍骨,遠志
白話文:
〔心腎〕,
心腎丸的成分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、茯苓、味紫草、牛膝、蓯蓉、菟絲子、山藥、鹿茸、附子、龍骨、遠志。
〔心惕〕,柏子仁湯,柏子仁,半夏曲(各二兩),牡蠣,人參,白朮,麻黃根,五味(各一兩),麥麩(半兩),棗肉為丸。
白話文:
[心驚悸];柏子仁湯:方中包含柏子仁,半夏曲,蠔子,人參,白朮,麻黃根,五味子,小麥麩皮,以棗子肉為丸。
〔斂汗〕,牡蠣散,黃耆,麻黃根,牡蠣,小麥
白話文:
〔斂汗〕,牡蠣散,黃耆,麻黃根,牡蠣,小麥
用於治療汗症,方劑名稱是牡蠣散,主要成分包括黃耆、麻黃根、牡蠣、小麥等。
〔病後〕,十全大補湯,見一卷中風。
〔津脫〕,大補元煎,見一卷中風。
白話文:
牡蠣散
適用症狀:
病後:參考「十全大補湯」,記載於第一卷「中風」篇。
津液流失:參考「大補元煎」,記載於第一卷「中風」篇。
方劑成分:
- 黃耆
- 麻黃根
- 牡蠣
- 小麥
〔痰汗〕,理中降痰湯,參,朮,薑,草,名理中湯,此加苓、夏、蘇子。
〔汗痙〕,防風當歸湯,芎,歸,防,地
白話文:
〔痰汗〕,治療中焦濕熱痰汗的理中降痰湯,組成有人參、白術、乾薑、黃耆,又稱理中湯,再加入茯苓、瓜蔞、蘇子。
汗痙
防風當歸湯
成份:川芎、當歸、防風、地黃
〔亡陽〕,桂枝加附子湯,桂,芍,草,薑,棗,名桂枝湯,此加附子。
白話文:
「亡陽」,用桂枝加附子湯,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名為桂枝湯,再加附子。
〔風濕〕,防己黃耆湯,見一卷濕。
〔少陽〕,小柴胡湯,見一卷溫。
白話文:
風濕
防己黃耆湯,詳見一卷《濕病》。
少陽
小柴胡湯,詳見一卷《溫病》。
〔少陽〕,葛根湯,葛根,麻黃,薑,桂,芍,草,棗
白話文:
〔少陽〕,葛根湯,葛根,麻黃,生薑,桂枝,芍藥,甘草,大棗
〔三陽〕,白虎湯,見一卷中風。
〔蓄血〕,犀角地黃湯,見一卷溫。
〔血瘀〕,桃仁承氣湯,見一卷疫。
〔胃熱〕,五苓散,見一卷溫。
〔發黃〕,茵陳蒿湯,見一卷濕。
〔陰陽〕,逍遙散,見一卷火。
白話文:
三陽,白虎湯,見於中風這一卷。
蓄血,犀角地黃湯,見於溫病這一卷。
血瘀,桃仁承氣湯,見於疫病這一卷。
胃熱,五苓散,見於溫病這一卷。
發黃,茵陳蒿湯,見於濕病這一卷。
陰陽,逍遙散,見於火熱這一卷。
〔濕邪〕,勝濕湯,茅朮,厚朴,半夏,藿香,陳皮,甘草,薑
白話文:
濕邪
勝濕湯:
- 茅朮:具有健脾益氣、祛濕止瀉的功效。
- 厚朴:具有溫中散寒、燥濕行氣的功效。
- 半夏:具有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的功效。
- 藿香:具有解暑化濕、理氣止嘔的功效。
- 陳皮: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功效。
- 甘草:具有益氣補中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- 生薑:具有溫中止嘔、發汗解表的功效。
此湯藥的主治症狀為濕邪所致的脾胃虛弱、腹瀉、嘔吐、痰飲等。
〔理濕〕,調衛湯,麻黃根,黃耆,羌,麥冬,地,歸,草,芩,夏,豬苓,蘇木,紅花,五味子
〔結胸〕,小半夏加茯苓湯,見本卷痰飲。
白話文:
〔治療濕氣〕,調衛湯,麻黃根、黃耆、羌活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當歸、香附、黃芩、生石膏、豬苓、蘇木、紅花、五味子
[結胸]
小半夏加茯苓湯(見本卷痰飲)
本方證由肺脾痰飲鬱結胸中所致,胸中滿悶膨脹,胸脅脹痛,噁心嘔吐,痰涎壅盛,口渴不欲飲水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方中的小半夏、茯苓化痰利水,澤瀉、車前子利水滲濕,蒼朮燥濕健脾,陳皮理氣化痰,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化痰利水、理氣健脾之功。
〔胃實〕,調胃承氣湯,大黃,芒硝,甘草
〔陽明〕,大柴胡湯,見一卷溫。
白話文:
〔胃中有實熱〕,採用調胃承氣湯,藥方中含有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
〔陽明證〕,大柴胡湯,見一卷溫病。
〔心汗〕,參歸腰子,人參,當歸(各五錢),豬腰(一個煮),再蒸。
白話文:
「心汗」是指心悸多汗。治療方法是服用參歸腰子。將參歸腰子中的人參和當歸各五錢,與一個煮熟的豬腰一起蒸熟,然後服用。
〔腎虛〕,安腎丸,蘆巴,補骨脂,川楝子,茴香,續斷(各一兩半),杏仁,桃仁,山藥,茯苓(各一兩),
白話文:
腎虛的安腎丸:蘆巴、補骨脂、川楝子、茴香、續斷(各一兩半),杏仁、桃仁、山藥、茯苓(各一兩)。
〔外治〕,牡礬丹,牡蠣粉,黃丹(各二兩),枯礬(四兩),研擦。
白話文:
外用:
-
牡礬丹:2 兩
-
牡蠣粉:2 兩
-
黃丹:2 兩
-
枯礬:4 兩
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,混合後外用。
〔血汗〕,奪命散,硃砂,寒水石,麝香,等分,每服五分,又名定命散。
〔產血汗〕,蝟皮湯,蝟皮燒灰,米飲下,蝟肉煮食,更妙。
白話文:
[血汗]、奪命散、硃砂、寒水石、麝香,等分,每服五分,又名定命散。
產血汗
蝟皮湯:將蝟皮燒成灰,用米湯沖服。 蝟肉煮食:直接將蝟肉煮熟食用,效果更佳。
〔黃汗〕,耆陳湯,石膏,耆,芍,麥冬豉,草,茵陳,薑
白話文:
【黃汗】
處方:耆陳湯、石膏、耆、芍藥、麥冬、豉、艾草、茵陳、生薑。
【說明】
耆陳湯是中醫的古方,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汗。
石膏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耆和芍藥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。
麥冬具有養陰清熱的作用。
豉具有化濕健脾的作用。
艾草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。
茵陳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。
生薑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。
【用法】
將所有藥材加入水中煎煮,取汁飲用。
每日一劑,連服3-5天。
〔外治〕,紅粉散,麻黃根,煅牡蠣(各一兩),赤石脂,龍骨(各五錢),絹包擦之。
白話文:
〔外用治療〕,紅色粉末,麻黃根,煅燒過的牡蠣殼(各一兩),赤石脂,龍骨(各五錢),用絹布包起來擦拭。
〔補虛〕,大補黃耆湯,參,耆,朮,草,芎,歸,萸,五味,桂心,防風(各一兩),茯苓(一兩半),熟地,蓯蓉(各三兩),薑,棗
白話文:
[增補虛弱]大補黃耆湯,是人參、黃耆、白術、川芎、當歸、肉桂、杜仲、五味子、桂心、防風(各一兩),茯苓(一兩半),熟地黃、淫羊藿(各三兩),生薑、大棗。
〔陰血〕,生脈散,見一卷暑。
〔培元〕,保元湯,見一卷火。
〔補虛〕,六味回陽飲,見本卷咳嗽。
〔偏枯〕,人參養營湯,見本卷勞瘵。
白話文:
陰血
- 生脈散:見卷一暑熱篇。
培元
- 保元湯:見卷一火熱篇。
補虛
- 六味回陽飲:見本卷咳嗽一篇。
偏枯
- 人參養營湯:見本卷勞瘵篇。
〔寒飲〕,大建中湯,蜀椒,乾薑,人參,飴糖
〔發表〕,小續命湯,見一卷中風。
白話文:
〔寒飲〕,大建中湯、蜀椒、乾薑、人參、飴糖。
*大建中湯:
大建中湯是治療寒飲的經典方劑,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*蜀椒:
蜀椒,也就是花椒,是一種辛溫芳香的藥物,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、止痛的效果。
*乾薑:
乾薑,也就是生薑曬乾製成的藥物,性溫、味辛,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脾止瀉、溫肺化痰的作用。
*人參:
人參,性溫、味甘,是一種補氣補元的藥物,具有益氣健脾、益氣固脫等功效。
*飴糖:
飴糖,性溫、味甘,具有補中益氣、潤肺生津、止咳化痰等效果。
將這五種藥物配伍在一起,可以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、化痰止咳,對於寒飲引起的胃痛、嘔吐、腹瀉、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〔發表〕 [小續命湯],見《中風經》第一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