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0)

1. 血症總論

稟水穀之精華,出於中焦,以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者,血也。生化於脾,宣布於肺,統於心,藏於肝,化精於腎,灌輸百脈,其清而純者,為守臟之血,清中之濁者,為腑絡之血,清中之清者,為營經之血,皆有氣以護之,膜以隔之,絡以通之,原不至上溢而下脫也。一有偏傷,或怒勞迫而上升,或陰陽虛而失守,則為吐,為衄,為嘔,為咯,為咳血唾血,經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也。

或陰虛陽搏,或陽衰陰脫,或濕熱下陷,則為崩中,為漏下,為溺血,為便血,為腸風血痢,經所謂陰絡傷則內溢也。更有瘀血在裡,漱血不欲咽,小腹滿,身黃便黑,在上則喜忘,在下則如狂。《傷寒論》所謂三焦蓄血證也。夫血行清道出於鼻,行濁道出於口,吐血出於胃,衄血咳血出於肺,嘔血出於肝,咯血出於心,痰涎之血出於脾,唾血出於腎。

鼻血為衄,口鼻俱出為腦衄,耳血為衈,目血為眼衄,齒血為牙衄,舌血為舌衄,九竅俱出為大衄,胸前一孔出血為心漏,臍間出為胃血,膚血為紅汗,為肌衄。上出如泉湧為血溢;衝任不攝為崩漏;由精竅出,溺孔出為血淋;由膀胱出,不痛為溺血:色稠紅為結陰便血;清而色鮮,四射如濺,為腸風;濁而色暗,為臟毒;膿血雜痢為腸癖;射血如線為痔血。凡血色鮮濃者屬火,紫黑者火極;晦淡無光者,陽衰不能攝陰。

粉紅者肺血;赤如朱漆光者心包血;鮮稠濃紫者脾肝血;痰唾雜紅點紅絲者腎血;血雖少,治最難。吐多成碗成盆者胃血。胃多氣多血。欲知何臟之血,吐在水碗中。浮者肺血,沉者肝血,半沉半浮者心血。各隨所見以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食之。吐血服藥而血不止,乃肺上有竅也。

用白芨末,以豬肺煮熟蘸食之,日服三四次,使竅為芨末填滿,其血自止。方名獨勝散。下注之血,血淋多因房勞腎虛;溺血多因氣化移熱。便後血為遠血,由腸胃來;便前血為近血,由肛門出。濺射者風淫;點滴者濕著。血下行為順,其治易;上行為逆,其治難。得寒則凝澀,得溫則行,見黑則止;常隨氣行,氣和則血循經,氣逆則血越絡。

上溢之血,火乘之,實氣逆之也,故治血宜調氣,不宜降火,猛進苦寒,以寒能凝澀,且易傷脾,若脾傷,則愈不能統攝諸血以歸經矣。入手須辨陰陽,陽症吐衄,血色鮮紅;陰症血色紫暗如豬肝。陽症脈洪滑,口渴面紅,喘煩溺赤,火載血升,宜清降涼劑;陰症脈虛數,口乾頰赤,煩躁足冷,乃真陽失守,無根之火上炎,宜引火歸元,切忌寒涼降火。治火前後調理,須按三經用藥。

宜歸脾湯,蓋心主血,肝藏血,脾統血,此方乃三經主劑也。遠志、棗仁,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,補心以生脾土;參、耆、術,草,補脾以固肺金;木香,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於脾,故名歸脾湯。有鬱怒傷肝,思慮傷脾者,尤宜。如火旺,加黑梔、丹皮。火衰加桂心。

再以八味地黃丸,培先天根本,治得其要矣。

凡血症見咳嗽喘滿,及膈左右脹痛者,病在肺也,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如膻中一絲牽痛,或懊惱嘈雜者,病在心包也,宜營養,不宜耗散。如腹膨不飢,食不知味,吐涎沫者,病在脾也,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如脅肋牽痛,躁擾不安,往來寒熱者,病在肝也,宜甘緩,宜疏利,不宜秘滯。

如氣短似喘,咽痛音啞,骨蒸盜汗者,病在腎也,宜滋陰壯水,不宜香燥。如嘔吐煩渴,大熱不得臥者,病在胃也,補瀉當察兼症,勿謂陽明儘可攻也。至用藥有君臣,或專用兼用,當知其類。如治血虛,甘溫為主,宜人乳、鹿膠、阿膠、熟地、杞子、炙草、龍眼、紅棗。甘酸為佐。

山藥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萸、五味、牛膝、白芍。又如天真丸、海參膠,烏骨雞丸、河車膏、燕窩飲,皆血肉有情補法。血虛熱,當涼潤。生地,麥冬、蓮子、茯神、小麥、沙參、玉竹、藕汁、茅根、童便。血虛寒,宜辛熱。桂心、炮薑、杜仲、沉香,必火不歸元者用之。氣逆血升,宜苦降。

山梔、丹皮、赤芍、栝蔞、枳殼、杏仁、蘇子、鬱金。血熱妄行,宜鹹寒苦寒。犀角、元參、三七、鮮生地、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青黛。血虛而滯,宜辛甘以和之。桂枝、當歸、橘皮、丹參、澤蘭、益母、側柏葉。血滯而痛,宜辛溫以行之。韭汁、當歸鬚、延胡、鬱金、便香附、五靈脂、降香末。

血陷下,宜辛苦香以舉之。白芷、川芎、升麻。血滑脫,宜酸澀收之。花蕊石、續斷、白芨、蓮房、地榆、百草霜、烏梅、蒲黃灰、棕灰、發灰。氣虛血脫,宜溫補以攝之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。血枯經閉,宜鹹溫以通之。烏鰂魚骨、藘茹、牛膝、肉蓯蓉。血瘀而結,宜苦瀉之,酸泄之。

大黃、桃仁、三稜、蘇木、紅曲、紅花、茜根、山楂、琥珀。血積而堅,宜鹹寒以軟之。元明粉、牡蠣、青鹽、旋覆花、秋石、鯪鯉甲。血燥,宜甘潤以滑之。乳酪、蜂蜜、黃明膠、核桃肉、柏子仁、雞蛋黃、麻仁、芝麻。其風淫襲血,散之。防風、炒荊芥、秦艽、紫蘇葉。

溫邪嗆血,清之。甘蔗、甜梨、石斛、銀花露、天冬、象貝母。暑暍嗽血,涼之。杏仁、扁豆、沙參、竹葉、麥冬、薄荷、百合。火熱迫血,瀉之。石膏、花粉、連翹、犀角、龍膽草、梔心、地骨皮、生地、丹皮、童便。此用藥類例也。

凡口鼻出血,皆陽盛陰衰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血自歸經矣。然有陽氣本虛,復為寒涼所傷,致脈沉而不浮,尺小於寸,右弱於左,色夭而血黯,宜生脈散加肉桂、熟附、炙草。繼以理中湯、八味丸,間服。若果受寒氣,食冷物,血得寒則凝,不歸經絡,色必黑黯,脈必沉遲,身必清涼,若此者,不用薑桂,而用涼血之劑,殆矣。

白話文:

血液是從食物的精華轉化而來,由中焦產生,負責協調五臟,滋養六腑。它由脾臟產生,經由肺臟宣發,由心臟主導,儲藏在肝臟,在腎臟轉化為精華。血液灌溉全身經脈,其中清澈純正的血液負責滋養臟腑,稍濁的血液負責滋養六腑之間的絡脈,最清澈的血液則負責滋養經絡。這些血液都有氣來保護,有膜來隔開,有絡脈來疏通,所以正常情況下不會向上溢出或向下脫落。一旦身體出現問題,像是情緒激動、過度勞累導致血液向上湧動,或是陰陽虛損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出現吐血、流鼻血、嘔血、咯血、咳血、唾血等症狀,這就是醫書上說的「陽絡受傷則血液外溢」。

又或是陰虛陽氣過旺,或是陽氣衰弱陰氣脫失,或是濕熱下陷,就會導致女性的崩漏、持續出血,或是小便出血、大便出血、腸風血痢等,這就是醫書上說的「陰絡受傷則血液內溢」。還有瘀血積存在體內,導致漱口時吐出的血不想吞下,小腹脹滿,身體發黃,大便發黑。如果瘀血在上,會容易忘事,如果瘀血在下,會像發狂一樣。《傷寒論》中說的三焦蓄血證就是這種情況。血液正常情況下,從清道走就從鼻子出來,從濁道走就從嘴巴出來。吐血是胃出血,流鼻血和咳血是肺出血,嘔血是肝出血,咯血是心出血,痰涎中帶血是脾出血,唾血是腎出血。

從鼻子流血叫流鼻血,從口鼻一起流血叫腦衄,從耳朵流血叫耳血,從眼睛流血叫眼衄,從牙齒流血叫牙衄,從舌頭流血叫舌衄,全身九竅都出血叫大衄,胸前一個孔出血叫心漏,肚臍出血叫胃出血,皮膚出血叫紅汗,也叫肌衄。向上噴湧而出像泉水一樣的是血溢;衝脈和任脈失去約束力導致的是崩漏;從精竅或尿道口流出的血叫血淋;從膀胱流出的血,不痛的是尿血;大便出血,顏色濃稠發紅的是結陰便血;顏色清澈鮮紅,噴射而出的是腸風;顏色渾濁暗淡的是臟毒;膿血和痢疾混雜的是腸癖;噴射如線的血是痔瘡出血。凡是血色鮮紅濃郁的,屬於火熱;紫黑色的,是火熱到了極致;顏色灰暗沒有光澤的,是陽氣衰弱不能固攝陰血。

粉紅色的是肺的血;像朱漆一樣鮮紅有光澤的是心包的血;鮮濃稠紫的是脾臟和肝臟的血;痰唾中夾雜著紅點紅絲的是腎的血。腎的血雖然量少,但最難治療。吐出的血量多,成碗成盆的是胃的血,胃部多氣多血。想知道是哪個臟器的出血,可以把吐出的血放到水碗中。浮在水面的是肺的血,沉在水底的是肝的血,半浮半沉的是心的血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,用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後蘸白芨末每天吃。如果吃藥後吐血還止不住,那就是肺上有孔。

可以用白芨末,用豬肺煮熟後蘸著吃,每天吃三四次,讓白芨末把孔填滿,血自然就止住了,這個方子叫做獨勝散。向下流的血,血淋大多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虛;尿血大多因為氣化失調導致熱往下走。大便後出血是遠血,來自腸胃;大便前出血是近血,來自肛門。噴射而出的血是風邪作祟;點滴而出的血是濕邪停留。血液向下流是順的,容易治療;血液向上流是逆的,難以治療。遇到寒冷血液就會凝固阻滯,遇到溫熱血液就會流動,看到黑色血液就會停止;血液常常跟著氣的運行而運行,氣平和則血液循經脈運行,氣逆亂則血液會溢出經脈。

向上溢出的血液,是因為火邪的影響,是氣逆導致的,所以治療出血應該調理氣機,不應該瀉火。如果過度使用苦寒藥物,因為寒能使血液凝固阻滯,而且容易損傷脾胃,如果脾胃受損,就更不能統攝血液讓其回到經脈。在治療時首先要辨別陰陽,陽證吐血流鼻血,血色鮮紅;陰證血色紫暗像豬肝一樣。陽證脈搏洪大而滑,口渴臉紅,呼吸急促,小便赤黃,是火熱挾著血液向上升,應該用清熱降火涼血的藥物;陰證脈象虛弱而數快,口乾臉頰發紅,煩躁但腳冰冷,是真陽虛弱,沒有根基的虛火向上炎,應該引火歸元,切忌使用寒涼降火的藥物。治療火症,前後都要調理,必須按照手三陰經來用藥。

應該使用歸脾湯,因為心主管血液,肝儲藏血液,脾統攝血液,這個方子是治療這三條經脈的主要方劑。遠志和酸棗仁可以補肝火,來幫助心火;茯神和龍眼肉可以補心血,來幫助脾土;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可以補脾,來固護肺金;木香,氣味先入脾,總之是想讓血液回到脾臟,所以叫做歸脾湯。對於因為鬱悶生氣傷肝,或是思慮過多傷脾的人,尤其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火旺,可以加黑梔子和牡丹皮;如果火衰,可以加肉桂。

再配合使用八味地黃丸,來培養先天的根本,這樣治療就抓住了要點。

凡是出現咳嗽喘滿,以及胸膈兩側脹痛等症狀的,是肺的病變,應該清降,不應該升提。如果膻中穴部位有一絲牽痛,或者心煩意亂、嘈雜不安的,是心包的病變,應該營養心包,不應該耗散。如果肚子脹滿不覺得餓,吃東西沒味道,吐出涎沫的,是脾的病變,應該溫中,不應該用酸寒的藥物。如果脅肋牽引疼痛,煩躁不安,忽冷忽熱的,是肝的病變,應該用甘緩的藥物,應該疏通和利導,不應該阻塞。

如果呼吸短促像喘氣一樣,咽喉疼痛聲音沙啞,骨蒸潮熱、盜汗的,是腎的病變,應該滋陰壯水,不應該用香燥的藥物。如果嘔吐煩渴,大熱而睡不著的,是胃的病變,補瀉應該仔細觀察兼症,不要認為陽明經都是可以攻下的。至於用藥,有君臣佐使,或專用或兼顧,應該知道它們的歸屬。像是治療血虛,應該以甘溫為主,可以用人乳、鹿膠、阿膠、熟地、枸杞、炙甘草、龍眼肉、紅棗。用甘酸的藥物來輔助。

像是山藥、茯苓、酸棗仁、山萸肉、五味子、牛膝、白芍。又如天真丸、海參膠、烏雞丸、河車膏、燕窩飲,都是血肉有情的補益之法。血虛有熱的,應該用涼潤的藥物。生地、麥冬、蓮子、茯神、小麥、沙參、玉竹、藕汁、茅根、童便。血虛有寒的,應該用辛熱的藥物。桂心、炮薑、杜仲、沉香,必須是火不歸元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。氣逆血升的,應該用苦降的藥物。

山梔子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瓜蔞、枳殼、杏仁、蘇子、鬱金。血熱妄行的,應該用鹹寒或苦寒的藥物。犀角、元參、三七、鮮生地、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青黛。血虛而停滯的,應該用辛甘的藥物來調和。桂枝、當歸、橘皮、丹參、澤蘭、益母草、側柏葉。血停滯而疼痛的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運行。韭菜汁、當歸鬚、延胡索、鬱金、炒香附、五靈脂、降香末。

血液下陷的,應該用辛苦香的藥物來提升。白芷、川芎、升麻。血液滑脫的,應該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。花蕊石、續斷、白芨、蓮房、地榆、百草霜、烏梅、蒲黃灰、棕櫚灰、頭髮灰。氣虛血脫的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攝納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。血枯閉經的,應該用鹹溫的藥物來疏通。烏賊骨、藘茹、牛膝、肉蓯蓉。血瘀而凝結的,應該用苦瀉的藥物,用酸來疏泄。

大黃、桃仁、三稜、蘇木、紅曲、紅花、茜草根、山楂、琥珀。血積聚而堅硬的,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軟化。元明粉、牡蠣、青鹽、旋覆花、秋石、穿山甲。血液乾燥的,應該用甘潤的藥物來潤滑。乳酪、蜂蜜、黃明膠、核桃肉、柏子仁、雞蛋黃、麻仁、芝麻。風邪侵襲血液的,應該發散風邪。防風、炒荊芥、秦艽、紫蘇葉。

溫邪導致嗆咳出血的,應該清熱。甘蔗、甜梨、石斛、銀花露、天冬、象貝母。中暑導致咳嗽出血的,應該用涼藥。杏仁、扁豆、沙參、竹葉、麥冬、薄荷、百合。火熱迫血妄行的,應該瀉火。石膏、花粉、連翹、犀角、龍膽草、梔子心、地骨皮、生地、丹皮、童便。這些是用藥的分類例子。

凡是口鼻出血,都是陽氣過盛陰氣衰弱,有升無降,血跟著氣向上走,溢出上竅,治療方法應該補陰抑制陽氣,氣降下來,血自然會回到經脈。然而有的人陽氣本來就虛弱,又被寒涼藥物所傷,導致脈象沉而不浮,尺脈小於寸脈,右脈弱於左脈,面色蒼白而血色黯淡,應該用生脈散加上肉桂、熟附子、炙甘草。接著可以用理中湯、八味丸,間隔服用。如果真的是感受了寒氣,吃了冷的食物,血液遇到寒冷就會凝固,不能回到經絡,血色一定會黑黯,脈象一定沉緩,身體一定會感到清涼,像這種情況,如果不用薑桂等溫陽藥,反而用涼血的藥,那就危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