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2)

1. 痰飲脈案

朱,氣逆濁飲上升,甚則中夜起坐。醫用二陳兼旋覆代赭湯不應,診脈乃陽微濁逆,用外臺茯苓飲加乾薑、沉香汁,愈。

白話文:

姓朱的病人,因為氣逆濁飲上升,嚴重到半夜坐起來。醫生使用了二陳湯和旋覆代赭湯,但沒有效果。診脈後發現陽氣微弱,有濁逆,於是使用了外臺茯苓飲,並加入乾薑和沉香汁,病人痊癒了。

侄,脈沉弦為停飲,由脾陽不運輸,水濕留胃,故食後清稀宿水傾吐而出。按仲景論飲邪,當以溫藥和之。《金匱》治痰飲胸脅支滿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今仿其法而更其制,以茯苓泄水,桂枝通陽,白朮燥濕,甘草和中,加砂仁、半夏、枳殼、蘇子,運脾以降濁。研末服,薑湯下,積飲遂除。

白話文:

侄兒,沉弦脈象表示停有痰飲,是因脾陽不運化,水濕停留在胃中,所以吃飯後清稀的宿水就會傾瀉而出。依照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關於飲食積滯的論述,應該服用溫藥來調和。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治療痰飲胸脅支滿,以苓桂朮甘湯為主。現在仿照這個方劑,再加以調整,用茯苓來宣發水氣,桂枝通陽氣,白朮燥濕氣,甘草調和中氣,再加砂仁、半夏、枳殼、蘇子,運化脾氣以消除積滯。研成細末服用,用薑湯送服,積飲由此消除。

貢,飲症吐青綠苦沫,乃膽氣所溢。用溫膽湯加吳萸、乾薑、蒼朮,逐濕滌飲,吐止。嗣用蒼半苓陳散加益智仁、焦朮、粳米,共為末。薑湯調服,溫理脾陽而安。

白話文:

貢,患有飲症的人會吐出青綠色的苦味泡沫、那是膽汁溢出所導致的。使用溫膽湯再添加吳茱萸、乾薑、蒼朮,以驅除濕氣、清利水道,讓嘔吐的症狀停止。 接著再使用蒼半苓陳散添加益智仁、焦術、粳米,一起磨成粉末。用薑湯調服,溫暖脾胃的陽氣,使脾胃安康。

丁,積年痰飲,脈虛,右尺大,宿疴因勞力中虛而發。用六君子湯加薏苡、煨薑、椒目,服效。

白話文:

丁姓患者多年來痰飲積聚,脈象虛弱,右寸口脈大,此次發病是因積蓄已久的疾病虛弱而誘發。使用六君子湯並添加薏苡仁、炮薑、花椒,服用後有效。

貢,痰飲久嗽,清晨濁沫上干,必傾咳吐出,膈上乃寬。此由宿食化痰,趁胃虛隨氣上升故也。然細參症脈,必腎中陽虛,仲景所謂腎虛水泛為痰,以腎氣丸補而逐之。向服崔氏八味丸,雖未速效,猶是對症主治,惟客歲自用倒倉法,洗滌停痰宿飲,乃為間道出奇。王節齋《明醫雜著》云:腸胃為倉,倉中有陳腐敗谷,須倒出之,腸胃中有痰血積滯,須盪滌之,若病不屬腸胃,不可輕用。據此宜乎用之無益。

白話文:

中醫治療久咳,特別是清晨痰液上湧,老是咳不出來,把胸膈間的痰液咳出來,胸口就覺得舒服了。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宿食形成痰飲,趁著胃虛弱時,隨著氣往上衝。但是仔細研究病人的症狀和脈搏,肯定腎陽虛弱,正如仲景所說「腎虛水泛為痰」,用腎氣丸補腎,就可以把痰逐出去。之前服用的崔氏八味丸,雖然沒有很快見效,但還是對症下藥,主要治療方法是「倒倉法」,把停留在腸胃中的痰飲穢物清洗乾淨,這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。王節齋在《明醫雜著》中說:「腸胃好比倉庫,倉庫中有陳腐敗壞的穀物,必須把它倒出來;腸胃中有痰血積滯,必須把它清洗乾淨。如果疾病不屬於腸胃,不要輕易用這個方法。」根據這段話,用這個方法沒有效果,也是合理的。

王,脈沉弦,始則頭痛悶嘔,舌白惡食,繼則氣阻脘痛,攻注腰臍,隨觸輒嘔,背寒心悸,下利溺少,九晝夜不能著枕,固是濕阻氣痹。但醫者混治,謬托消和,不知飲邪入絡,上干為頭痛,下滲為瀉利,漬入太陽為背寒,停於心下為悸動。《金匱》云:口乾不欲飲水者,為飲邪未去故也。

白話文:

王姓患者的脈象沉弦,剛開始是頭痛、悶嘔,舌苔白膩、厭惡飲食,後來出現氣滯腹痛,病氣攻向腰臍,輕輕一碰就嘔吐,背部發冷、心悸,腹瀉、小便量少,九天九夜不能睡覺,這是濕阻氣滯造成的。但是醫生卻用錯了治療方法,錯誤地認為是消化不良,不知道飲邪已經侵入經絡,向上侵犯導致頭痛,向下滲透導致腹瀉,漬入太陽經而引起背部發冷,停留在心下而引起心悸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口乾卻不想喝水的人,是因為飲邪沒有完全祛除的緣故。

今飲入支絡,不用辛溫通逐,痛嘔焉止。仿小半夏湯加茯苓、川椒目、枳殼、吳萸、桂枝、沉香(磨汁),日再服,痛緩得臥,糜粥得下,背寒心悸俱卻,惟臍腹㽲結,時嘔時痛,乃支絡濁滯未淨,改用通絡導滯。歸鬚、小茴香、生楂肉、橘核(青鹽拌炒)、山梔(薑汁炒)、茯苓、枳殼、降香末,痛嘔悉平。改用和中運濕,製半夏、砂仁、茯苓、炙草、穀芽、大豆黃卷、薏苡、陳皮,全瘳。

白話文:

現在服用的藥物進入支脈,不用辛溫藥物疏通和促進排泄,痛和嘔吐都停止了。仿照小半夏湯加茯苓、川椒目、枳殼、吳茱萸、桂枝、沉香(磨汁),每天服用兩次,疼痛減輕後可以睡覺,粥也可以吃下去,背部寒冷,心跳加快的症狀也都消失了,只有肚臍和腹部還有硬塊,有時嘔吐,有時疼痛,那是支脈中濁氣滯留沒有完全清除乾淨,需要改用疏通經絡,祛除滯留的藥物。歸鬚、小茴香、生山楂肉、橘核(用青鹽拌炒)、山梔子(用生薑汁炒)、茯苓、枳殼、降香末,疼痛和嘔吐都完全好了。改用和胃化濕的方法,制半夏、砂仁、茯苓、炙草、穀芽、大豆黃卷、薏苡仁、陳皮,完全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