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40)
卷之一 (40)
1. 濕脈案
族某,客路感邪,風熱上壅,嘔渴頭重痛,脈浮濡,此熱蒸濕伏也。治先宣解表分,則風熱不與濕搏。用薄荷、牛蒡、桔梗、山梔、甘菊、桑葉、赤苓、姜皮,汗解身涼。因食荸薺,重發熱下利煩悶,乃溫邪未盡,生冷引動濕濁。用胃苓湯去二術,加枳殼、燈心,蘆根。煎服愈。
侄,頭蒙如裹,胸悶便艱,腑氣失降,以濕鬱論治。通草、白蔻殼、枳殼、蔞霜、川芎、山梔、杏仁、半夏、淡竹葉、冬桑葉。三服愈。
侄,絡熱蒸痰,腮緊口甜,脈沉濡,左寸差大,此風熱鬱於膽絡,兼脾有濕痰壅熱而為脾癉也。鉤藤、絲瓜絡、桔梗、連翹、象貝、薄荷、佩蘭、橘紅、鬱金。三服而愈。
族弟,嗜酒蘊濕,又醉渴飲冷,寒熱挾旬,口乾舌膩,嘔惡胸悶,跗冷便瀉,脈濡數,濕甚於熱,醫混稱溫瘧。屢用芩、膏、生地,濕愈搏結。宜輕透濕於熱外,毋令互相煽熾,病可立除。通草、枳殼、半夏、赤苓、車前、石斛、薏仁、麥冬、燈心、花粉、蘆根。日再服,汗徹熱退,瀉止足和。
但微嗽。去枳殼、車前、蘆根,加杏仁、象貝,更適。粥飲既進,脾陽未醒,間或腹痛。用廣皮、砂仁、茯苓、薏仁、半夏曲、生白朮、枳椇子。又數劑全愈。
白話文:
濕脈案
一位族人,旅途中受寒邪侵襲,風熱之邪壅塞在上,出現嘔吐、口渴、頭重痛等症狀,脈象浮而濡弱,這是熱邪蒸騰,濕邪伏藏的表現。治療先要宣通解表,使風熱之邪不與濕邪相搏。於是使用薄荷、牛蒡子、桔梗、山梔子、甘菊、桑葉、赤苓、生姜皮等藥,服用後汗解,身體感覺涼爽。之後因為吃了荸薺,又出現發熱、下痢、煩悶等症狀,這是因為溫邪未盡,生冷的食物引動了濕濁之邪。於是改用胃苓湯去掉了二術(指白術、蒼術),並加入枳殼、燈芯草、蘆根,煎服後痊癒。
我的侄子,頭部感覺昏蒙沉重如同裹住一般,胸悶、大便秘結,腑氣不能下降,診斷為濕邪鬱結所致。於是使用通草、白蔻仁、枳殼、蔞蘆霜、川芎、山梔子、杏仁、半夏、淡竹葉、冬桑葉等藥治療。服用三劑後痊癒。
我的另一個侄子,絡脈有熱邪蒸騰,痰液壅盛,腮幫子腫脹,口中感覺甜膩,脈象沉而濡弱,左寸脈相對較大,這是風熱之邪鬱滯於膽經絡,同時脾臟又有濕痰壅塞,熱邪熾盛而導致脾病。於是使用鉤藤、絲瓜絡、桔梗、連翹、牡蠣、薄荷、佩蘭、橘紅、鬱金等藥。服用三劑後痊癒。
我的族弟,嗜酒導致濕邪內蘊,又因酒後口渴而飲用冷飲,導致寒熱夾雜,發病時間大約十天左右,口乾舌膩,嘔吐噁心,胸悶,腳踝冰冷,大便稀溏,脈象濡弱而數,濕邪重於熱邪,醫生誤認為是溫瘧。多次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生地黃等藥,反而使濕邪更加凝聚阻塞。應該採用輕微宣通解表的方法以透發濕邪,避免濕熱互相煽動加重病情,這樣疾病就能很快痊癒。於是使用通草、枳殼、半夏、赤苓、車前子、石斛、薏苡仁、麥冬、燈芯草、花粉、蘆根等藥。每日服用兩次,服用後汗出熱退,腹瀉停止,腳部溫暖。
只是稍微有些咳嗽。於是去掉了枳殼、車前子、蘆根,加入了杏仁、牡蠣,療效更佳。但是服用粥飲後,脾陽尚未恢復,偶爾出現腹痛。於是又使用了廣皮、砂仁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炒半夏、生白術、枳椇子等藥。服用數劑後完全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