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)

1. 痃癖癥瘕諸積論治

〔血癥〕經水不調,結而成塊,臍下冷痛,五物煎。情志郁損,氣血乖違,加味歸脾湯。恚怒傷肝,加味逍遙散。產後惡露,失笑散。血積脹滿,當歸活血湯。肝脾虛損,芎歸六君子湯。凡癥塊有形,皆正虛邪實,宜扶正除邪,毋輕議攻伐也。薛云:此症多因七情虧損五臟,如脾統血,肝藏血,故郁傷脾,怒傷肝者,多患脅腹作痛,正肝脾經症也,宜養正則積自除。

〔血瘀〕經水不行,或產後惡露未淨,得寒則澀為瘀,久而不消則為癥。腹痛畏手按者,內有血瘀。通瘀煎加桃仁、延胡、牛膝。怒傷肝者,脅腹脹痛,化肝煎。郁傷脾者,食減刺痛,歸脾湯。

〔腸覃〕寒氣客腸外,與衛氣搏,癖而內著,瘜肉乃生。大如雞卵,漸如懷子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是氣病血未病也。二陳湯加香附。若堅久作痛,宜晞露丸。

統按前症,宜辨新久,有形無形,或痛不痛,動不動,在氣在血,在胸脅,在少腹,在衝任,在腸外,在胞宮。新者易治,久者難治。痛猶通連氣血,不痛則另結窠囊。瘕者假也,無形而聚亦能散。癥者徵也,成形而堅不可移。成形者,或由食積為食癥,由血結為血癥。無形者,但在氣分,氣滯則聚而見形,氣行則散而無跡。

痃癖與痛俱現,不痛則隱,痰氣居多。疝瘕氣結,石瘕血結,八瘕阻於胞宮,腸覃生於腸外,月事不異。又氣血痰沫所成,痰痞各分寒熱,且痰有物而痞無形。其狐瘕、蛇瘕、鱉瘕,異氣所感,或飲食誤中,留聚臟腹,假血而成。與宿血之自內而凝為癥為瘀者不同。古法敗梳治蝨瘕,銅屑治龍瘕,曲柏治米瘕,石灰治酒瘕,理可類推矣。

血瘕、血癥、血瘀、血同而新久分。且血必隨氣,氣行則血行,故治血先理氣。又必察其正氣衰旺,若正氣已虛,必先補正,乃可除邪,或兼外治法助之。阿魏膏、琥珀膏、三聖膏。古方治死血食積痰飲,成塊在脅,用化積丸。治氣血鬱結,食積脹痛,用開鬱正元散。氣血兼治,寒熱互施,治血積月水不調,用當歸丸。

血瘀痛不可忍,用琥珀散。余如血竭散、牡丹散。俱主熱,桃仁煎、三稜煎並主攻。乃寒則溫之,結則散之,堅則削之也。其峻厲猛劑,如硝石丸、硇砂丸、巴豆丸、乾漆散。或不得已用之,恐傷元氣,後成不救,宜仿立齋、景岳治法為穩。

《準繩》以癥瘕並屬血病。《綱目》謂:癥瘕積聚,並起於氣,以瘕屬血病者,氣聚而後血凝也。

立齋治一婦,內熱作渴,腹瘕如雞卵,漸大四寸許,經水三月一至。凡瘕聚癥塊,在子宮則不孕,在衝任則不月。肢體消瘦,脈洪而虛,左關尤甚,此肝脾鬱結症也。外貼阿魏膏,午前用補中益氣湯,午後用加味歸脾湯。肝火稍退,脾土稍健,用六味丸、歸脾丸間服。又日用蘆薈丸二服,空心以逍遙散下。

白話文:

痃癖癥瘕諸積論治

血癥:月經不調,凝結成塊,肚臍下方冷痛,服用五物煎。情志鬱結損傷,氣血失調,服用加味歸脾湯。肝氣鬱結,服用加味逍遙散。產後惡露不淨,服用失笑散。血積導致腹部脹滿,服用當歸活血湯。肝脾虧損,服用芎歸六君子湯。凡是癥塊有形體的,都是正氣不足邪氣盛,應該先扶正後祛邪,不要輕易使用攻伐之法。薛氏說:這種病大多是七情(喜怒哀樂愛惡欲)損傷五臟造成的,例如脾主統血,肝主藏血,所以脾受鬱結,肝受怒氣損傷的人,多患有脅肋腹部疼痛,這是肝脾經的病症,應該養護正氣,積塊自然會消除。

血瘀:月經不通,或者產後惡露未淨,受寒則血脈凝滯成瘀血,久而未愈就變成癥塊。腹部疼痛,不敢讓人觸摸,說明體內有瘀血。服用通瘀煎,並加入桃仁、延胡索、牛膝。肝氣鬱結導致脅肋腹部脹痛,服用化肝煎。脾氣鬱結導致食慾減退,刺痛難忍,服用歸脾湯。

腸覃:寒邪入侵腸道外,與衛氣相搏,形成癖證並向內發展,於是瘜肉生成。開始如雞蛋大小,逐漸增大像懷孕一樣,按壓則堅硬,推動則能移動,月經按時來潮,這是氣病而非血病。服用二陳湯,加入香附。如果堅硬久治不愈且疼痛,服用晞露丸。

總論以上諸證,應該辨別病程的新舊,是否有形體,是否疼痛,是否活動,是氣分病還是血分病,病位在胸脅、少腹、衝任脈、腸外還是胞宮。新病容易治療,久病難治。疼痛則表示氣血流通受阻,不痛則另結為囊腫。瘕是虛假的,無形體的積聚也能夠散去。癥是真實的,成形堅硬且不能移動。成形的積聚,可能是由飲食積滯引起的食癥,由血凝結引起的 血癥。無形的積聚,存在於氣分,氣滯則聚積而顯現形體,氣行則散開而無蹤跡。

痃癖和疼痛同時出現,不痛則隱匿,多是痰氣所致。疝瘕是氣滯,石瘕是血瘀,八瘕阻塞在胞宮,腸覃生於腸道外,月經卻不受影響。它們都是氣血痰飲混合而成,痰證和痞證又分寒熱,而且痰有形體而痞無形體。狐瘕、蛇瘕、鱉瘕,是感受異氣,或者飲食誤中所致,停聚在臟腑腹腔,假借血液而成。這與宿血在體內凝結成癥塊或瘀血不同。古方用敗梳治蝨瘕,銅屑治龍瘕,曲柏治米瘕,石灰治酒瘕,其治療方法可以類推。

血瘕、血癥、血瘀,都是血證,但新舊病程有所區別。而且血必然隨著氣,氣行則血行,所以治療血證要先調理氣機。還要觀察正氣的盛衰,如果正氣已虛,必須先補益正氣,然後才能祛除邪氣,或者配合外治法。例如阿魏膏、琥珀膏、三聖膏。古方治療死血、食積、痰飲,在脅肋成塊的,用化積丸。治療氣血鬱結,食積脹痛的,用開鬱正元散。氣血並治,寒熱互用,治療血積導致月經不調的,用當歸丸。

血瘀疼痛難忍,服用琥珀散。其他還有血竭散、牡丹散,都治療熱證;桃仁煎、三稜煎都屬於攻下之法。總之就是寒則溫之,結則散之,堅則削之。那些峻猛的藥物,比如硝石丸、硇砂丸、巴豆丸、乾漆散,除非不得已才使用,否則擔心損傷元氣,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,最好仿效立齋、張景岳的治療方法比較穩妥。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認為癥瘕都屬於血病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癥瘕積聚,都起於氣,說瘕屬於血病是因為氣聚之後血才凝結。

立齋治療一位婦女,內熱口渴,腹部瘕塊如雞蛋大小,逐漸增大到四寸左右,月經三個月來一次。凡是瘕聚和癥塊,在子宮則不孕,在衝任脈則月經不調。肢體消瘦,脈象洪大而虛弱,左關脈尤甚,這是肝脾鬱結的症狀。外敷阿魏膏,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,下午服用加味歸脾湯。肝火稍退,脾氣稍健,服用六味地黃丸、歸脾丸交替服用。每天服用蘆薈丸兩次,空腹服用逍遙散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