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)

1. 熱入血室脈案

丁氏,秋間寒熱似瘧,入暮譫語潮熱,少腹滿,此為熱入血室。用小柴胡湯去參、姜,棗,加丹皮、赤芍、生地、楂肉(生)、歸尾,三五劑瘳。

危氏,夏初時疫,恰值經斷,血海虧虛,壯熱陷里,口燥汗多,夜煩不寐。用清化飲加山梔、澤蘭、藕汁,清理血分而愈。

胡氏,冬溫化熱,月信適來,邪熱搏血,醫用清解。外不甚熱,而臍腹脹痛,小水赤澀。用導赤散加紅花、桃仁、延胡、車前子,再劑愈。

眭婦,傷寒發熱咳嘔,右脅刺痛,邪在少陽未解,忽經行,少腹煩懣。醫不知熱陷血海,且有無犯胃氣及中上焦之戒。猶用杏、蔞、穀芽等味,煩懣益劇。仿陶氏加減小柴胡湯,去參、棗,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鬱金、山梔、枳殼,數服而病霍然。

韋氏,溫熱症煩渴昏譫,脈虛促不受按,此必病中經行也。詢之,則初病旬日內再至矣。以澤蘭、赤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山梔、赤茯、連翹,石菖蒲汁、藕汁沖服,先清血分熱邪,昏譫已減。後去澤蘭、赤芍,加白芍、當歸、炙草、紅棗,酸甘和血得安。

白話文:

熱入血室脈案

丁女士,秋天時出現忽冷忽熱,症狀像瘧疾,到了傍晚開始胡言亂語、發燒,小腹脹滿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表現。我用了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牡丹皮、赤芍、生地、山楂肉(生的)、當歸尾,服用三到五劑就好了。

危女士,夏天剛開始流行疫病,正好遇到經期停止,導致血海空虛,出現高燒內陷、口乾舌燥、多汗、夜晚煩躁失眠。我用了清化飲,加入山梔子、澤蘭、藕汁,清理血分的熱邪,病就好了。

胡女士,冬天得了溫病,化熱,剛好月經來潮,邪熱與血液搏結,醫生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但她體表發熱不明顯,卻感到肚臍周圍腹部脹痛,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。我用了導赤散,加入紅花、桃仁、延胡索、車前子,服用兩劑就好了。

眭婦人,得了傷寒發熱、咳嗽嘔吐,右邊脅肋刺痛,是邪氣在少陽經沒有解除,突然來月經,小腹煩躁悶亂。醫生不知道這是熱邪陷入血海,而且沒注意到有沒有傷害到胃氣和中上焦的禁忌。還用杏仁、瓜蔞、穀芽等藥物,導致煩躁悶亂更加嚴重。我仿照陶氏的加減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生地、牡丹皮、赤芍、鬱金、山梔子、枳殼,服用幾劑病就痊癒了。

韋女士,得了溫熱病,出現煩渴、昏迷胡言亂語,脈象虛弱且跳動急促,按壓感覺不到脈搏,這一定是生病時遇到月經來潮。詢問後得知,她發病十天內月經又來了。我用了澤蘭、赤芍、生地、麥冬、山梔子、赤茯苓、連翹,用石菖蒲汁和藕汁沖服,先清除血分的熱邪,昏迷胡言亂語的情況就減輕了。之後去掉澤蘭、赤芍,加入白芍、當歸、炙甘草、紅棗,用酸甘的藥物調和血液,病就痊癒了。

2. 痃癖癥瘕諸積論治

《大全良方》分痃癖、癥瘕、八瘕、癥痞、食癥、血癥、血瘀凡七門,多婦科下部症。而名目紛沓,症狀相近,反遺腸覃、石瘕,今統敘而條分之,以類相從,不淆亦不眩矣。痃者近臍左右,各有一條筋起急痛,因氣而成,如弦狀,名曰痃。癖者僻在兩肋間,有時而痛,名曰癖。

疝瘕者,小腹氣聚成塊,或上逆,或下墜也。八瘕者黃瘕、青瘕、燥瘕、血瘕、脂瘕、狐瘕、蛇瘕、龜瘕,皆胎產經行,氣血不調之所生也。癥者積堅不可推移、痞者氣壅不得宣暢。既有食癥、血癥,不應復出癥條,宜改痰痞為優。傷食成積,堅而難移,名食癥。瘀血成塊,堅而難移,名血癥。

若腹中血瘀,則留滯不行,未至成塊者也。別有石瘕生胞中,腸覃生腸外,詳載《內經》,亦癥癖之類,併為條列症治於後。

〔痃癖〕二症皆陰陽不和,冷氣搏結經絡,血氣作楚,痃近臍左右,兩條筋起急痛,大如臂,小如指,癖隱兩肋,冷則痛發,宜蔥白散,再服烏雞丸。若脅腹脹痛,肝脾失和,木香順氣散去蒼朮,加鬱金、延胡。

〔疝瘕〕小腹有塊,或時動移,因損傷胞門,宜八珍湯,加疏氣藥。血虛受寒,宜寬脹湯加歸、芍。氣虛下墜,補中益氣湯。血瘀氣逆,當歸散。

〔石瘕〕生胞中,由寒客子門,子門閉塞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益大,狀如孕,堅如石,月事不下。見晛丸加減,或以坐導藥下之。

〔八瘕〕皆生於左胞宮,右子戶,多由經行交合,小腹滿急,經血瘀阻,因成瘕聚。如懷孕,甚則溺澀,痛苦如淋,今人無子。一、黃瘕。經行不利,左脅氣結,陰中刺痛,淋露黃汁。用坐導皂莢散。二、青瘕。新產浴早風襲,瘕聚左右脅,崩中不禁,下青汁。用坐導戎鹽散。

三、燥瘕。經行胃熱,心煩汗多,大便艱澀,瘕聚如杯。加味四物湯。四、血瘕。經行勞動感寒,留絡不去,腰腹急痛。宣血瘕方,或調經散。五、脂瘕。新產交合早胞傷,子戶失禁,精血雜下如膏。宜坐導脂瘕方。六、狐瘕。經行受驚,心志恍惚,邪入於陰,月閉溺難。宜狐瘕方。

七、蛇瘕。經後陰未復,食飲誤中虺毒,成形長而㽲痛。宜蛇瘕方。八、龜瘕。經行浴水,水精與邪氣襲入子戶,形如小拌,少腹切痛。宜龜瘕方此照《巢氏病源》,刪節爽淨,簡要有體。

〔痰痞〕涎沫凝結為痰,氣道壅滯為痞。中脘痰氣不利,砂枳二陳湯。痰結胸滿,順氣導痰湯。心下痞,發熱而嘔,半夏瀉心湯。心下積冷如覆杯,按之有水聲,熱手熨之如冰,脈沉遲,三聖散吐之,次服白朮調中湯。

〔食癥〕脾胃先弱,飲食失調,生冷不化,日漸成塊,治先主疏導,而佐以和中。大和中飲,或消食丸。若氣壅血滯形寒者,烏藥散。脾氣虛,血不行者,芎歸四君子湯。脾氣鬱,血不行者,歸脾湯。肝脾血燥不行者,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《痃癖癥瘕諸積論治》

本書根據《大全良方》內容,將痃癖、癥瘕、八瘕、癥痞、食癥、血癥、血瘀等婦科下腹部疾病歸納整理,避免名稱繁多、症狀混淆的問題。 痃痛位於肚臍左右,像弦狀的筋急痛,因氣而起;癖則隱於兩肋之間,間歇性疼痛。

疝瘕是腹部氣體聚集形成腫塊,可能向上或向下移動。八瘕包含黃瘕、青瘕、燥瘕、血瘕、脂瘕、狐瘕、蛇瘕、龜瘕,皆因懷孕生產、月經、氣血失調引起。癥是堅硬腫塊難以移動,痞是氣機阻滯不通暢。書中將食癥、血癥獨立列出,而將原本的「癥」條改為「痰痞」更為恰當。食癥是飲食積滯形成的堅硬腫塊;血癥是瘀血凝結成堅硬腫塊。

腹中瘀血停滯未成形者,另有石瘕(長在子宮內)、腸覃(長在腸外),詳見《內經》,皆屬癥癖範疇,後續會詳細論述治療方法。

痃癖皆因陰陽失調,寒氣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所致。痃痛位於肚臍左右,腫塊大小不一,癖則隱於兩肋,遇冷則痛,可用蔥白散和烏雞丸治療。若脅腹脹痛,是肝脾失調,可用木香順氣散去蒼朮,再加鬱金、延胡索。

疝瘕是小腹腫塊,有時會移動,可能是胞門受損引起,可用八珍湯加疏氣藥物治療;若因血虛受寒,則用寬脹湯加當歸、芍藥;若氣虛下墜,則用補中益氣湯;若血瘀氣逆,則用當歸散。

石瘕長在子宮內,因寒邪入侵子宮,子宮閉塞,瘀血無法排出而日益增大,狀似懷孕,堅硬如石,月經停止,可用見晛丸加減,或用坐藥導下。

八瘕皆生於左側子宮或右側子宮頸,多因月經、性交,小腹脹痛,經血瘀阻所致,症狀似懷孕,嚴重者會小便困難、疼痛如淋漓,且不孕。各症治療方法如下:一、黃瘕:月經不通暢,左脅氣結,陰部刺痛,排出黃色分泌物,用坐藥皂莢散;二、青瘕:產後受寒,腫塊位於兩脅,陰道出血,排出青色分泌物,用坐藥戎鹽散;三、燥瘕:月經期胃熱,心煩汗多,便秘,腫塊如杯狀,用加味四物湯;四、血瘕:月經期勞累受寒,瘀血停滯,腰腹疼痛,用宣血瘕方或調經散;五、脂瘕:產後性交過早,子宮頸失禁,排出脂膏狀分泌物,用坐藥脂瘕方;六、狐瘕:月經期受驚,心神不安,邪氣入侵子宮,月經閉止,小便困難,用狐瘕方;七、蛇瘕:月經後陰部未恢復,誤食中毒,腫塊長而疼痛,用蛇瘕方;八、龜瘕:月經期洗浴,寒邪入侵子宮頸,腫塊如小團,少腹劇痛,用龜瘕方。以上治療方法參考《巢氏病源》,精簡扼要。

痰痞是唾液凝結為痰,氣機阻滯為痞。中脘(上腹部)痰氣不通,用砂仁、枳實、二陳湯;痰結胸悶,用順氣導痰湯;心下痞塊,發熱嘔吐,用半夏瀉心湯;心下積冷,按壓有水聲,手按如冰,脈沉遲,用三聖散催吐,然後服用白朮調中湯。

食癥是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生冷食物難以消化,日久形成腫塊,治療應先疏導,再和中。可用大和中飲或消食丸;若氣機阻滯,血瘀,形寒,用烏藥散;若脾氣虛,血行不暢,用芎歸四君子湯;若脾氣鬱滯,血行不暢,用歸脾湯;若肝脾血燥,血行不暢,用加味逍遙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