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36)
卷之一 (36)
1. 濕症論治
〔寒濕〕脈不滑數,溺清便利,身痛無汗,關節不利,牽掣作痛,屬寒濕,宜溫利,七味滲濕湯、五苓散。脈虛者宜溫補,理中湯加茯苓、薏米。四肢浮腫,不利屈伸,大便多溏,除濕湯。或升陽除濕湯。腰痛身重,小便不利,腎著湯。如寒熱之氣中於外,此與內生之濕不同,宜溫而兼散,五積散,或加味五苓散。叔和《脈經》云:脈大而浮,虛而澀,皆寒濕。
〔暑濕〕溽暑釀濕,嘔吐瀉利,六和湯。先傷於濕,因而中暑,兩脛逆冷,胸滿頭重,妄言多汗,脈陽弱陰急,病名濕溫,切不可汗。蒼朮白虎湯。仲景論中暑之脈,弦細芤遲,若兼濕,則虛濡,或虛澀。
〔中濕〕關節重痛,浮腫喘滿腹脹,昏悶不知人,脈必沉緩或沉微,屬中濕。除濕湯。有破傷處,因澡浴濕入瘡口,昏迷沉重,身強直,口噤,狀類中濕,名破傷濕。白朮酒,或用煅牡蠣粉二錢,甘草湯調服。仍取粉敷瘡口。叔和《脈經》云:脈沉而緩,沉而細,皆中濕。
沈氏云:濕在上,宜防風,風能燥濕也;濕在中,宜蒼朮,土乾燥濕也;濕在下,宜利溺,開溝利濕也。濕在周身,宜烏藥、羌活。濕在兩臂,宜桑條、威靈仙。濕在兩股,宜牛膝、防風、萆薢。分部位治之。其傷濕由腎虛者,腰冷如坐水中,腎著湯。由脾虛者,腹滿吐酸,苓薑朮桂湯。
體氣虛弱者,身重便溏,清燥湯。酒濕者,嘔瀉發熱,葛花解酲湯。坐臥濕地,當風涼,足膝拘攣者,獨活寄生湯。年老衰憊,婦人腎虛血竭,致腰腳痛者,獨活寄生湯。脾胃不和,伏濕水瀉者,加味平胃散。脾濕泄瀉者,胃苓湯、蒼朮丸。
濕家治法,大概宜發微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。仲景謂濕家忌汗,以身本有汗,易至亡陽,故濕溫症誤發其汗,名曰重暍,所宜深戒。然久冒風涼,以水灌汗,遏郁生陽,又不得不微汗之。不可大發汗,大發汗則濕去熱留,防其變症。東垣謂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然真陽素虛之人,汗出,小便滴瀝,正泉竭而陽欲亡之候。
若以為濕熱而大利之,真陽無水,頃刻脫離而死矣。不宜過利,第去其六七,即改用理脾之劑,否則虧其腎水。羅氏曰:春夏之交,病如傷寒,其人汗自出,肢體重痛,轉側難,小便不利,此名風濕。因時令陰雨,或坐臥卑濕,或引飲過多,宜利小便,五苓散。濕去則愈。切忌汗下,誤則不救。
醫不識症,誤作傷風治之,發汗死,下之亦死。丹溪曰:濕本土氣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潤,秋涼則萬物燥也。夫熱鬱生濕,濕生痰,用二陳湯加酒黃芩、羌活、防風,去風行濕。以風能勝濕也。又曰:濕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。平胃散主之。濕在上,宜微汗而解,不欲汗多。
白話文:
濕症論治
寒濕:脈象不滑利也不數,小便清澈通暢,身體疼痛但不出汗,關節活動不利,牽拉疼痛,屬於寒濕證,宜用溫暖利水的治療方法,例如七味滲濕湯、五苓散。脈象虛弱者,宜溫補脾陽,可用理中湯加茯苓、薏米。四肢浮腫,活動不便,大便稀溏,可用除濕湯或升陽除濕湯。腰痛、身體沉重、小便不利,可用腎著湯。如果寒熱之氣從體表入侵,這與內生濕邪不同,應溫散兼用,可用五積散,或加味五苓散。《脈經》記載:脈象大而浮,虛弱而澀滯,都是寒濕的表現。
暑濕:濕熱之氣交蒸,出現嘔吐、泄瀉等症狀,可用六和湯。如果先受濕邪侵襲,繼而中暑,表現為小腿厥冷,胸悶頭重,胡言亂語,多汗,脈象陽氣虛弱而陰氣急促,稱為濕溫病,絕對不能發汗。可用蒼朮白虎湯。仲景論述中暑的脈象是弦細、微弱而遲緩,若兼有濕邪,則脈象虛弱而濡緩,或虛弱而澀滯。
中濕:關節沉重疼痛,浮腫、喘滿、腹脹,昏迷不省人事,脈象必定沉緩或沉微,屬於中濕證。可用除濕湯。如果有破損的傷口,因洗澡等原因濕邪侵入傷口,出現昏迷、沉重、肢體強直、口噤,症狀類似中濕,稱為破傷濕。可用白朮酒,或用煅牡蠣粉二錢,用甘草湯調服,並將藥粉敷於傷口。《脈經》記載:脈象沉而緩,沉而細,都是中濕的表現。
沈氏認為:濕邪在上焦,宜用防風,因風能燥濕;濕邪在中焦,宜用蒼朮,因土能乾燥濕邪;濕邪在下焦,宜利尿,疏通水道利濕;濕邪遍佈全身,宜用烏藥、羌活;濕邪在兩臂,宜用桑枝、威靈仙;濕邪在兩股,宜用牛膝、防風、萆薢。要根據濕邪的部位進行治療。濕邪由腎虛引起者,腰部寒冷如同坐在水中一樣,可用腎著湯;由脾虛引起者,腹脹、嘔吐酸水,可用苓薑朮桂湯。
體質虛弱者,身體沉重,大便稀溏,可用清燥湯。因飲酒過度導致濕邪者,出現嘔吐、泄瀉、發熱,可用葛花解酲湯。久坐潮濕之地,受風寒侵襲,足膝拘攣,可用獨活寄生湯。老年體衰,婦女腎虛血虛,導致腰腿疼痛,可用獨活寄生湯。脾胃不和,伏暑濕邪導致水瀉,可用加味平胃散。脾濕導致泄瀉,可用胃苓湯、蒼朮丸。
治療濕邪,大致應當微微發汗,促進小便,使濕邪上下皆可消退。仲景認為濕邪忌諱發汗,因為濕邪病人本身就容易出汗,容易耗損陽氣,所以濕溫病誤用發汗法,叫做重暍,應該嚴格避免。但是如果長期受風寒侵襲,用冷水灌洗導致汗液受阻,郁積產生陽氣不足,又不得不微微發汗。不可大量發汗,大量發汗會使濕邪去除而留下熱邪,要防止其轉變為其他病症。東垣認為治療濕邪不以利尿為要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但是真陽本來就虛弱的人,出汗後,小便點滴而下,這是腎水枯竭,陽氣將要衰竭的徵兆。
如果認為是濕熱而過度利尿,真陽缺乏水液,很快就會脫離而死。不可過度利尿,只需去除六七成,就要改用調理脾胃的藥物,否則會損傷腎水。羅氏說:春夏之交,疾病如同傷寒,患者自行出汗,肢體沉重疼痛,翻身困難,小便不利,這叫做風濕。由於季節陰雨,或久坐潮濕之地,或飲水過多,宜利尿,可用五苓散。濕邪去除,疾病即可痊癒。絕對禁止發汗,如果誤用發汗法,就會危及生命。
醫生不辨證施治,誤認為是傷風而發汗,就會導致死亡;使用瀉下法同樣也會導致死亡。丹溪認為:濕邪是土的本氣,火熱能生濕土,所以夏天炎熱則萬物滋潤,秋天寒冷則萬物乾燥。熱邪鬱結則生濕邪,濕邪生痰,可用二陳湯加酒黃芩、羌活、防風,祛風行濕,因為風能勝濕。又說:濕邪嚴重而兼有熱邪,可用苦溫藥物治療,輔以甘辛藥物。平胃散主治。濕邪在上焦,宜微微發汗解表,不宜大量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