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34)
卷之一 (34)
1. 暑脈案
昔人治邪入心包,每用芳香宣竅逐穢,如至寶丹之類。若得痰熱淨掃,如清風捲霧,神識稍開,方不至內閉外脫。然症險難挽,姑據理論治而已。犀角尖(磨汁沖)、連翹心、赤芍、丹皮、佩蘭葉、琥珀、石菖蒲(搗汁沖)、鮮荷梗煎服。明晨頗覺神氣清爽,更酌加梨皮、燈心、麥冬、銀花。
煎送至寶丹,乃窮鄉一時竟同返魂香,無覓處矣。
王,脈不鼓指,渴不多飲,舌尖絳,身熱語譫,肢冷溺渾赤,伏暑晚發,熱深厥深之象。川連(酒製三分)、元參、連翹、山梔、麥冬(各錢半)、石斛、梨肉、赤苓(各二錢)、燈心、滑石(各四分)。一服而手足溫,譫語息。去川連加生地,再服再汗而解。
幼兒,伏暑秋髮,頭痛壯熱,燥渴引飲,自汗,手足心如烙,脈洪而疾,溺赤而濁。由素稟陰虛,伏邪內爍,仲景所謂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,不寒痹熱,令人肌肉消爍者也。宜甘寒生津,以解熱煩。用生地、知母、麥冬、石斛、丹皮、花粉、甘草、鮮蘆根、鮮荷梗,一服汗徹身涼。
越日再發,覺熱氣由腹背上蒸,頃刻如焚,一日夜渴飲唇乾。前方去丹皮、荷梗,加石膏,一服熱退。越日又發,一日兩夜汗出熱不解。去石膏,加鮮地黃、綠豆皮、車前穗,又服又退。越二日,夜分又發熱,勢較輕,原方再加通草、滑石、青蒿,半夜熱退,調理而安。(暑必挾濕,此症歷四五發,於清暑中必兼利濕,方得熱退涼解。
)按暑濕傷人,隨發者淺,遲至秋後為伏氣,晚發者深,其候脈色必滯,口舌必膩,或微寒,或單熱,頭重脘痞,渴煩溺濁,午則甚,暮尤劇。一次汗則邪一次散,比傷寒勢較緩,比瘧疾發無時,秋來此症最多,名曰伏暑晚發,不似風寒之邪,一汗輒解。溫熱之症,投涼即安。
以暑濕為熏蒸黏膩之邪,故難驟郤耳。
湯氏,灼熱無汗,下瀉後重,舌乾少潤,脈緩大,乃濕熱交蒸。用六一散加薄荷、青蒿、麥冬、藿香、赤苓、石斛、綠豆皮、車前穗、燈心。一啜熱退,去首四味,加豬苓、枳殼,瀉止。
白話文:
暑脈案
古代醫師治療邪氣入侵心包,常用芳香類藥物疏通經絡、驅除邪氣,例如至寶丹。如果痰熱之邪清除乾淨,就像清風吹散濃霧,神志恢復清明,就不會導致內閉外脫(內臟功能衰竭,體表虛脫)。然而,此症病情危急,難以挽回,只能根據理論進行治療。治療方法是用犀角磨汁沖服,再配伍連翹心、赤芍、丹皮、佩蘭葉、琥珀、石菖蒲(搗汁沖服)、鮮荷梗煎服。第二天早晨病人感覺精神清爽,於是又加服梨皮、燈心、麥冬、銀花。
當時煎服至寶丹,在偏遠地區一時之間竟然如同尋覓返魂香一般,難以找到。
有一位王姓病人,脈象微弱,口渴但喝水不多,舌尖紅絳,身體發熱神志不清,四肢冰冷,小便顏色渾濁發紅,伏暑症狀在晚期才發作,屬於熱邪深入,厥逆(四肢厥冷)嚴重的類型。治療方法用川連(酒制三分)、元參、連翹、山梔、麥冬(各半錢)、石斛、梨肉、赤苓(各二錢)、燈心、滑石(各四分)。服用一劑藥後,手腳溫暖,胡言亂語的症狀減輕。之後去掉川連,加入生地黃,再次服用,又出了一身汗,病就好了。
有一個小孩,伏暑症狀在秋天發作,頭痛發熱,口乾舌燥想喝水,自汗,手心腳心像烙鐵一樣燙,脈象洪大而快速,小便顏色深紅渾濁。這是因為他本來就陰虛體質,伏暑邪氣內傷,正如張仲景所說「陰氣先傷,陽氣獨發,不寒而熱,令人肌肉消爍」。因此,應該使用甘寒滋陰生津的藥物來治療熱煩。治療方法是用生地、知母、麥冬、石斛、丹皮、花粉、甘草、鮮蘆根、鮮荷梗,服用一劑藥後,出了一身汗,身體感到涼快。
第二天病情再次發作,感覺熱氣從腹部和背部向上蒸騰,頃刻間像火燒一樣,一整天一夜都口渴,嘴唇乾燥。於是去掉丹皮、荷梗,加入石膏,服用一劑藥後,發熱症狀消退。第二天又發作,一整天一夜都汗出不止,熱度不退。於是去掉石膏,加入鮮地黃、綠豆皮、車前穗,又服用一劑藥後,病情好轉。兩天後,半夜再次發熱,但症狀較輕,於是將原方再加入通草、滑石、青蒿,半夜熱退,病情得到調理而痊癒。(伏暑必兼挾濕邪,此例經歷四五次發作,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兼顧清暑利濕,才能使熱退涼解。)
伏暑濕邪傷人,發病時間早的病情較輕,遲至秋後發作的為伏氣,晚發的病情較重,其脈象、面色一定滯澀,口舌一定黏膩,或者略感寒冷,或者單純發熱,頭重、脘腹痞滿、口渴煩躁、小便渾濁,中午加重,晚上更甚。每次出汗,邪氣就消散一次,比傷寒的病程緩慢,比瘧疾發作時間不固定,秋天這種伏暑晚發的病例最多,它不像風寒邪氣,只要出一身汗就能痊癒。溫熱病症,服用清熱藥物就能痊癒。
因為暑濕邪氣具有熏蒸黏膩的特點,所以很難快速痊癒。
湯氏病人,身體灼熱無汗,瀉痢後病情加重,舌頭乾燥少津液,脈象緩慢有力,這是濕熱交蒸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是用六一散加薄荷、青蒿、麥冬、藿香、赤苓、石斛、綠豆皮、車前穗、燈心。服用一劑藥後,發熱症狀消退,然後去掉前四味藥,加入豬苓、枳殼,瀉痢症狀得以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