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3)

1. 崩漏論治

其崩久脾胃虛寒,肢冷腹痛,先用附子理中湯,再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愈。過服寒涼,腹悶煩躁,脈洪而虛,急用八珍湯加炮姜。以溫補之,緩則不救。

元禮論崩中,或清或濁,或純下瘀血,甚則頭目昏暈,四肢厥冷,並宜膠艾湯、咽震靈丹。佐以三灰散,或以童便煎理中湯。血崩腹痛,人疑惡血未淨,及見血色瘀晦,愈信惡血,不敢止截。豈知經血出絡,一停即成黯色,未必盡為瘀熱,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!且瘀而腹痛,血行則痛止。崩而腹痛,血住則痛止。

宜芎歸湯加熟附、乾薑各五分。止其血而痛自止。武叔卿以此非崩久氣脫者不可用。

《千金》治崩淋帶下,用小牛角䚡散。若積冷崩中,去血不止,腰背痛,四肢重,虛極者,大牛角䚡散。《本經》云:牛角䚡下瘀血閉血。女人帶下血崩,燔之酒服。寇宗奭疏云:燒灰,主婦人血崩便血血利。虛人以獨參湯,保元湯送下。崩中去血不斷,用角腮鹿茸散。崩中赤白,或如豆汁,伏龍肝湯。

《醫通》治崩漏過多,補瀉不應者,用牛角腮煅存性,酒服二三錢。虛寒血色稀淡者,牛角腮同鹿茸煅服,尤妙。崩漏經年不止者,用蓮房五枚燒存性,香附二兩炒黑,為細末。空心陳酒下二錢。風入胞門,忽下鮮血者,一味防風丸、旋覆花湯下。崩漏初起,不問虛實,荊芥四物湯。

肝經虛熱,奇效四物湯。因怒動血,養血平肝散。勞心過度,柏子仁湯。漏下傷胎,膠艾四物湯。脾虛惡食,當歸芍藥湯。血脫氣陷,益胃升陽湯。赤白崩帶,艾附湯。虛寒崩漏不止,丁香膠艾湯。崩漏漸成虛羸,鹿茸散。崩中諸藥不愈,牡蠣丸。年高而崩者,法在不治。凡崩症,多用醋炒荊芥、升麻,醋能收斂故也。

五灰、十灰諸散,藥用煅炒者,紅見黑則止也。紅為火象,黑為水色。血症多兼黑藥,水能遏火之義。或用鹿茸丸。

景岳治血熱妄行,保陰煎,或加減一陰煎。火盛迫血,徙薪飲加續斷、丹參。脾腎虛寒,兼嘔兼溏瀉而畏寒,理陰煎,或理中湯。脾腎陰氣不固,固陰煎,或秘元煎。陽虛脫陷,四維散。血脫氣竭,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。血滑不禁,龍骨散加人參。血臭脈滑者多火,宜從清涼。血腥清寒,脈細者多虛,必須溫補。

景岳又云:血崩來如潮湧,明是熱勢妄行,然又不可用寒治。蓋寒則血凝,而熱鬱於內,治宜清補,兼為升提,血自循經,經自攝血,而又不可驟止也。宜地黃、阿膠、白芍、麥冬、桑耳灰、木耳灰之屬。久則多虛寒,又宜溫補脾胃。

《女科纂要》云,崩宜理氣、降火、升提。漏宜養氣補火,或兼制火。凡崩漏不可多用寒涼,致傷脾胃,不能攝血歸源,是速其危也。

白話文:

崩漏論治

久期崩漏導致脾胃虛寒,四肢冰冷腹痛,先服用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胃,然後再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調理,即可痊癒。若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出現腹脹煩躁、脈象洪大而虛弱的症狀,則需緊急服用八珍湯加炮姜溫補。溫補治療應及時,延誤則難以治愈。

元禮認為崩漏的症狀,或清稀或渾濁,或純粹是排出瘀血,嚴重者會頭暈目眩、四肢厥冷,都應該使用膠艾湯、咽震靈丹治療。輔以三灰散,或用童尿煎煮理中湯。血崩伴腹痛,有人誤認為惡血未淨,見到血色瘀黑就更加確信是惡血,不敢止血。殊不知經血排出體外後,一旦停止就會變暗,未必全是瘀熱,又怎能肯定瘀血不是由於虛寒所致呢?而且瘀血導致腹痛,血液運行則疼痛停止;崩漏導致腹痛,血止則痛止。

因此,宜用芎歸湯加熟附子、乾薑各五分,止血後疼痛自然會消失。武叔卿認為,此方只適用於崩漏日久,氣血衰竭的患者。

《千金要方》治療崩漏帶下,使用小牛角散。如果積聚寒邪導致崩漏,出血不止,腰背疼痛,四肢沉重,虛弱極度者,則用大牛角散。《本經》記載:牛角散可以治療瘀血閉經。婦女帶下血崩,將其燒成灰末,用酒送服。寇宗奭注釋道:燒成灰,主治婦女血崩、便血、血痢。虛弱者,用獨參湯、保元湯送服。崩漏出血不止,使用角腮鹿茸散。崩漏出血顏色赤白相間,或如豆汁樣,則用伏龍肝湯。

《醫通》治療崩漏過多,補瀉失調者,用牛角腮煅燒至存性,用酒送服二三錢。虛寒體質,血色稀淡者,將牛角腮與鹿茸一同煅燒後服用,效果更佳。崩漏經年不止者,用蓮房五枚燒存性,香附二兩炒黑,研成細末,空腹用陳酒送服二錢。風寒侵襲胞宮,突然下鮮血者,用單味防風丸或旋覆花湯。崩漏初期,不論虛實,都可用荊芥四物湯。

肝經虛熱,可用四物湯。因憤怒而導致出血,可用養血平肝散。勞心過度,可用柏子仁湯。崩漏導致傷胎,可用膠艾四物湯。脾虛食慾不振,可用當歸芍藥湯。氣血俱虛,可用益胃升陽湯。赤白帶下,可用艾附湯。虛寒性崩漏不止,可用丁香膠艾湯。崩漏日久導致身體消瘦,可用鹿茸散。崩漏諸藥治療無效,可用牡蠣丸。老年女性發生崩漏,治療原則是不干預。所有崩漏症,多用醋炒荊芥、升麻,因為醋具有收斂作用。

五灰散、十灰散等藥物,需煅燒炒制,顏色由紅變黑則可停止。紅色代表火象,黑色代表水象。血症多配合黑色藥物,因為水能制火。也可服用鹿茸丸。

景岳治療血熱妄行,用保陰煎,或加減一陰煎。火盛迫血,用徙薪飲加續斷、丹參。脾腎虛寒,伴有嘔吐、泄瀉及畏寒,用理陰煎或理中湯。脾腎陰虛,用固陰煎或秘元煎。陽虛脫陷,用四維散。氣血俱虛,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。出血不止,用龍骨散加人參。血色腥臭,脈象滑利者多屬火熱,應從清涼入手治療;血色鮮紅,清冷,脈象細弱者多屬虛寒,必須溫補。

景岳又說:血崩來勢如潮,說明是熱邪妄行,但又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因為寒涼會使血液凝固,而熱邪鬱積於內,治療應以清補為主,並兼顧升提,使血液循經運行,經絡自行攝血,但又不可驟然止血。宜用生地黃、阿膠、白芍、麥冬、桑耳灰、木耳灰等藥物。久病則多虛寒,又需溫補脾胃。

《女科纂要》記載,崩漏宜理氣、降火、升提;漏下宜養氣補火,或兼顧制火。所有崩漏症均不可多用寒涼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,影響血液歸經,從而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