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)

1. 崩漏論治

崩者血暴下成塊,如山塚崒崩。漏者經綿延不止,如漏卮難塞。《素問》曰:陰虛陽搏謂之崩。又曰:陰絡傷則血內溢,蓋血行絡中,匯於衝脈。沖為血海。非陽盛搏陰,致損內絡則不至橫決而下。且心主血,脾統血,肝藏血,凡憂思怒勞,激動五志之火,皆能損絡,使衝任任主胞胎失守,致經血暴注,久而不止,謂之崩中。

《良方》亦謂婦人崩中,由臟腑虛,衝任亦虛,不能約制其經血,或陽搏陰,熱傷衝任,血得熱則流溢,甚至昏僕。其脈疾小為順,洪大為逆。大法當調補脾胃。《濟陰綱目》曰:崩漏屬氣虛,不能約制,則宜補氣,其為熱乘者,則涼血。不當混言調補脾胃,嘗析而言之,有臟腑及衝任陽虛者,有臟腑及衝任陰虛者,有陰虛兼陽亢者,有初損臟腑,久崩久漏,屢傷衝任,以致絡虛不能攝血者。概言調脾胃,尚未切中窾要。

昔東垣治崩,亦言大補脾胃,升降氣血,以氣血為脾胃所生,且衝脈隸在陽明耳。經既明言絡傷血溢,得不堤防約束,為之彌縫其隙乎。如阿膠、雞血藤膏、赤石脂、紫石英等。惟血中有滯氣,臍腹隱痛者,不宜驟用固澀,變成腫脹,須參經旨,通因通用。用益母、香附、澤蘭、白芍、延胡索、海螵蛸、歸尾等。

和其氣而血自調。按《產寶》分陰崩陽崩,受熱而赤,謂之陽崩;受冷而白,謂之陰崩。赤屬血熱,白屬氣虛。然崩中日久,則為白帶,如此直須補攝。用杜仲、續斷、芡實、牡蠣、沙苑子、菟絲子等。勿令延至髓枯精竭。宜人參、熟地黃、杞子、茯神、鹿膠、五味、蓯蓉、當歸等。

藥用大劑,填塞下元。

東垣論氣陷血脫,法當升舉。

立齋論崩之患,或因脾虛不能攝血,或因肝火迫血妄行;或暴怒傷肝,血熱沸騰;或脾經鬱火,血不歸經;或悲傷心包,血乃下脫。治法,脾經虧損者,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柴胡。脾氣虛陷者,補中益氣湯加酒炒白芍。肝經有火者,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丹皮,怒火傷肝者,小柴胡湯加山梔、丹、芍。

肝經風熱者,加味逍遙散。思郁傷脾者,歸脾湯加山梔。悲傷心包者,四君子湯加柴、梔、升麻。故先哲論下血,須用四君子湯收功,所謂血脫益氣也。凡大脫血後,急用獨參湯。其發熱咳嗽脈數,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象,尤當加用人參之類調補脾元。以無形之氣,生有形之血,所謂陰從陽長也。

若脈虛大,察其有胃氣,受補則可救,不可誤投寒涼,復傷生氣。其治因怒血崩,面青黃或赤,為肝木製脾土。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。治肝脾鬱火,血崩乳腫脅痛,逍遙散加酒炒龍膽、山梔。再用歸脾湯加山梔、貝母。治崩症,身熱頭暈,食少吐痰,用八味丸而愈。後因勞役復發,脈洪大,按之微弱,此無根之火,內虛寒,外假熱,用十全大補湯一劑漸減。又服八味丸愈。

白話文:

崩漏的治療

崩,是指血突然大量流出,形成血塊,就像山崩一樣。漏,是指經血持續不斷,像漏水的容器難以堵住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虛陽盛,就會導致崩漏。」又說:「陰絡受損,血就會流出體外。」這是因為血在經絡中運行,匯集到衝脈,衝脈是血海。如果不是陽氣過盛衝擊陰絡,導致內絡受損,就不會血崩。而且,心主管血,脾統攝血,肝儲藏血,凡是憂愁思慮、發怒勞累,都會激發五臟的火氣,損傷經絡,使衝脈和任脈(主管胞宮)失去控制,導致經血大量流出,久流不止,這就叫做崩中。

《良方》也說,婦女的崩中,是因為臟腑虛弱,衝脈和任脈也虛弱,不能約束經血。或者陽氣過盛衝擊陰血,熱邪傷害衝任二脈,血遇到熱就會溢出,嚴重時甚至會昏倒。脈搏快而細小是順症,洪大是逆症。治療大法應當調理脾胃。《濟陰綱目》說,崩漏屬於氣虛,不能約束經血,就應該補氣;如果是熱邪引起的,就要涼血。不能籠統地說調理脾胃,要仔細分析,有的是臟腑和衝任陽虛,有的是臟腑和衝任陰虛,有的是陰虛兼陽亢,有的是先傷臟腑,久病崩漏,多次損傷衝任,導致經絡虛弱不能攝血。如果籠統地說調理脾胃,就沒有抓住重點。

以前,李東垣治療崩漏,也說要大補脾胃,升舉氣血,認為氣血是由脾胃生成的,而且衝脈也屬於陽明經。經文既然已經明確說了是經絡損傷導致血溢,難道不應該防禦約束,修補經絡的空隙嗎?所以可以用阿膠、雞血藤膏、赤石脂、紫石英等藥物。如果血中有瘀滯,肚臍腹部隱隱作痛,就不宜馬上用固澀的藥物,以免變成腫脹,必須參考經文的旨意,運用通因通用的原則。可以用益母草、香附、澤蘭、白芍、延胡索、海螵蛸、當歸尾等藥物。

調和氣血,血自然就會調順。《產寶》將崩分為陰崩和陽崩。受熱而血色赤紅的,稱為陽崩;受寒而血色淡白的,稱為陰崩。赤紅色屬於血熱,白色屬於氣虛。然而崩中時間久了,就會變成白帶,這樣就應該用補法和收攝的方法治療。可以用杜仲、續斷、芡實、牡蠣、沙苑子、菟絲子等藥物。不要讓病情發展到精髓枯竭的程度。可以用人參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茯神、鹿膠、五味子、肉蓯蓉、當歸等藥物。

用大劑量的藥物,填補下元。

李東垣認為氣虛下陷、血脫,治療方法應當升舉。

朱丹溪認為,崩的病因,有的是因為脾虛不能攝血,有的是因為肝火迫血妄行;有的是因為暴怒傷肝,導致血熱沸騰;有的是因為脾經鬱火,血不歸經;有的是因為悲傷傷心包,導致血脫下泄。治療方法,脾經虧損的,用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柴胡;脾氣虛陷的,用補中益氣湯加酒炒白芍;肝經有火的,用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子、丹皮;因怒火傷肝的,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、丹皮、白芍;

肝經風熱的,用加味逍遙散;思慮過度傷脾的,用歸脾湯加山梔子;悲傷傷心包的,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梔子、升麻。所以,前人論述下血,必須用四君子湯收功,這就是所謂的血脫益氣。凡是大量失血後,要急用獨參湯。如果出現發熱、咳嗽、脈搏加快,那是元氣虛弱的假熱現象,更應該加用人參之類的藥物調理脾元,用無形的氣,來生有形的血,這就是所謂的陰從陽長。

如果脈搏虛大,要觀察是否有胃氣,如果能夠接受補益,就可以救治,不可誤用寒涼藥物,再次損傷生氣。如果因發怒導致血崩,面色青黃或赤紅,這是肝木克制脾土的表現。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。治療肝脾鬱火、血崩、乳房腫痛、脅痛,用逍遙散加酒炒龍膽草、山梔子。再用歸脾湯加山梔子、貝母。治療崩症,身體發熱、頭暈、食欲不振、吐痰,用八味丸可以治癒。後來因勞累再次發作,脈搏洪大,按下去卻很微弱,這是無根之火,內部虛寒,外部假熱,用十全大補湯一劑漸漸減輕,再服用八味丸治癒。

如果崩漏日久,導致脾胃虛寒,四肢冰冷、腹痛,先用附子理中湯,再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癒。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腹部悶脹、煩躁,脈搏洪大而虛,要急用八珍湯加炮姜來溫補,如果延誤就會有危險。

元禮認為,崩中流出的血有清有濁,有的是純粹的瘀血,嚴重的會導致頭暈眼花、四肢冰冷,都應該用膠艾湯、咽震靈丹,輔以三灰散,或者用童子尿煎理中湯。血崩腹痛,人們懷疑是瘀血沒有排乾淨,看到血色瘀黑,更加相信是瘀血,不敢止血。豈不知經血流出經絡,一停下來就會變成暗色,未必都是瘀熱,又怎麼知道瘀血不是因為虛寒呢?而且,因為瘀血而腹痛,血流通了就不痛;因為崩漏而腹痛,血止住就不痛了。

應該用川芎當歸湯加熟附子、乾薑各少量,止住血,疼痛自然會停止。武叔卿認為,如果不是崩漏日久氣虛脫陷的人,不可以使用這種方法。

《千金方》治療崩漏帶下,用小牛角䚡散。如果積寒導致崩漏,血流不止,腰背疼痛,四肢沉重,虛弱到極點的,用大牛角䚡散。《本經》記載,牛角䚡可以化解瘀血閉塞。婦女帶下血崩,燒成灰用酒送服。寇宗奭解釋說,燒成灰,可以治療婦女的血崩、便血、血痢。虛弱的人用獨參湯、保元湯送服。崩中失血不止的,用角腮鹿茸散。崩中血色赤白,或者像豆汁的,用伏龍肝湯。

《醫通》治療崩漏過多,補瀉都不見效的,用牛角腮煅燒後研末,用酒送服少量。如果虛寒血色稀淡的,用牛角腮與鹿茸一起煅燒後服用,效果更好。崩漏經年不止的,用蓮房五枚燒成灰,香附二兩炒黑,研成細末,空腹用陳酒送服少量。風邪侵入胞門,突然流出鮮血的,用一味防風丸、旋覆花湯送服。崩漏初起,不論虛實,用荊芥四物湯。

肝經虛熱的,用奇效四物湯。因發怒導致血動的,用養血平肝散。勞心過度的,用柏子仁湯。漏下損傷胎氣的,用膠艾四物湯。脾虛食欲不振的,用當歸芍藥湯。血脫氣陷的,用益胃升陽湯。赤白崩帶的,用艾附湯。虛寒崩漏不止的,用丁香膠艾湯。崩漏漸漸導致虛弱的,用鹿茸散。崩中用各種藥物都治不好的,用牡蠣丸。年紀大了而發生崩漏的,按醫理已經難以治癒。凡是崩症,多用醋炒荊芥、升麻,醋可以收斂。

五灰、十灰等散劑,藥物都用煅炒,是紅色的藥物看到黑色的就止血了。紅色代表火象,黑色代表水色。血症大多用兼有黑色的藥物,是用水來抑制火的意思。或者用鹿茸丸。

張景岳治療血熱妄行,用保陰煎,或者加減一陰煎。火盛迫血,用徙薪飲加續斷、丹參。脾腎虛寒,兼有嘔吐、腹瀉、怕冷的,用理陰煎,或者理中湯。脾腎陰氣不固的,用固陰煎,或者秘元煎。陽虛脫陷的,用四維散。血脫氣竭的,用獨參湯,或者當歸補血湯。血滑不止的,用龍骨散加人參。血腥味重、脈搏滑數的多是火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血腥味淡、脈搏細弱的多是虛,必須用溫補的藥物治療。

張景岳又說:「血崩來勢洶湧,明顯是熱勢妄行,但是又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。因為寒涼會使血凝結,而熱邪鬱積在內部,治療應該用清補的藥物,同時兼顧升舉,血自然會按照經絡運行,經絡自然會攝血,而且也不能立即止血。可以用地黃、阿膠、白芍、麥冬、桑耳灰、木耳灰之類的藥物。時間久了,多會轉變成虛寒,又應該溫補脾胃。」

《女科纂要》說,崩應該理氣、降火、升提。漏應該養氣補火,或者兼顧制火。凡是崩漏,不可過多使用寒涼藥物,以免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不能攝血歸源,是加快病情惡化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