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28)
卷之一 (28)
1. 暑症論治
(冒暑,傷暑,中暑,中暍,夾暑,暑風,暑厥,暑瘵,疰夏,濕溫,暑瀉,暑瘍,伏暑附)
暑為陽邪,感之者從口鼻吸入,先阻上焦氣分,則為頭脹脘悶,漸至面垢舌苔,煩渴自汗。熱則氣泄。或嘔惡腹痛,泄瀉肢冷,倦怠少神,經所謂熱傷氣也。仲景言傷暑脈虛。夫肺主氣,夏火鑠金,則肺傷而氣虛,心主血,暑先入心,則煩汗而脈虛,此《千金》生脈散,所以重保肺而清心也。經云:因於暑,汗煩則喘渴,靜則多言。
蓋暑內擾於營則汗,上迫於肺則喘,內干於心則言多,知暑邪始傷肺,繼傳心包也。節齋曰:夏至後病熱為暑,相火行令,人感之,自口齒入,傷心包絡經。煩渴而熱,頭痛自汗,甚者火熱制金,不能平木,搐搦不省人事,名曰暑風。張兼善曰: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,其風寒濕,皆地之氣系濁邪。
所以俱中足經。惟暑乃天之氣,系清邪,所以中手少陰心經。暑本屬火,而兼風寒濕燥,其傳變為瘧痢霍亂,而條其淺深同異變症,則有冒,有傷,有中,有中暍、暑風、暑厥、暑瘵、濕溫之不同,其感而不即病者,至秋時為伏暑。其候寒熱苦悶,午後為甚,日暮更劇,得汗則減。
治不合法,熱熾則傷陰化燥,濕滯則傷陽化濁,以致神昏內閉,脘痞肢厥,斯危候矣。葉香岩宗河間三焦立法,在上以辛涼清解,如竹葉、連翹、杏仁、薄荷、梔皮、鬱金、沙參、鮮荷葉。在中以辛苦宣通,如半夏瀉心湯之屬。在下以溫行寒性,質重開下,如桂苓甘露飲之屬。
此治三焦之大旨也,更宜細審邪在氣分營分,治氣分有寒溫之別。寒則宗白虎湯及天水散;溫則從二陳湯及正氣散。理營有清補之宜,清則犀角地黃湯,加入心之品;補則如三才湯、人參固本丸、復脈湯。又如濕熱沉混,宜蒼朮石膏湯。氣血兩燔,宜玉女煎。宣閉逐穢,宜至寶丹、牛黃丸、紫雪等。
扶虛養正,如參附湯及兩儀膏。隨其變幻,審其陰陽而治要得矣。
〔冒暑〕腹痛水瀉,系胃與大腸受之,香薷飲。噁心者,胃口有痰飲也。香薷飲下消暑丸。此暑病之輕者。
〔傷暑〕由靜而得之,陰症也。傷暑,則暑邪傷及肉分。納涼廣廈,起居不時,惡寒肢厥,面垢煩躁,汗出,脈虛細,清暑益氣湯。或過襲陰涼,惡寒頭痛,肢體拘急,膚熱無汗,脈弦緊,消暑十全散。或外感暑邪,內傷生冷,腹痛吐利,正氣散、六和湯。身熱煩渴,小便不利,乃濕盛而氣不施化。
益元散。煩熱頭痛燥渴,乃濕蒸而熱耗津液,麥冬湯。此暑病之稍重者。
〔中暑〕由動而得之,陽症也。中暑,則暑邪傷及臟腑。夏日遠行,陽氣內伏,熱舍於腎,水不勝火,煩渴喘促,猝然昏暈,用蒜搗汁,和童便灌下。待甦醒後,隨症用藥。麥冬湯,或人參白虎湯。忌用香薷辛溫之品。香薷飲,可治傷暑,不可治中暑。此暑病之尤重者。
白話文:
暑症論治
暑氣屬陽邪,入侵人體時,會從口鼻進入,先阻礙上焦的氣機,導致頭脹、胸悶,逐漸出現面容憔悴、舌苔異常、煩渴多汗等症狀。由於體內熱盛,氣機外泄,也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肢體冰冷、倦怠乏力等症狀,這都是暑熱傷及人體正氣所致。張仲景提到,傷暑的脈象是虛弱的。肺主氣,夏季火熱之氣容易損傷肺金,導致肺氣虛弱;心主血,暑邪先侵犯心臟,則會出現煩躁、多汗、脈虛等症狀。因此,《千金方》中的生脈散,著重於滋養肺氣、清泄心火。古籍記載:因暑邪而致汗多煩躁者,會出現喘息口渴;靜止時則會說話較多。
這是因為暑邪內擾營氣而導致汗出,上衝肺部而致喘息,內傷於心而導致多言。由此可見,暑邪最初傷害肺臟,然後再傳至心包。節齋說:夏至之後,因熱邪致病者稱為暑病,因此時相火旺盛,人體感受暑邪,暑邪從口齒進入,損傷心包絡經,出現煩渴、發熱、頭痛、自汗等症狀。嚴重者,由於火熱之氣太盛,導致金不制木,會出現抽搐、昏迷等症狀,稱為暑風。張兼善認為:清邪從上焦入侵,濁邪從下焦入侵,風寒濕邪都屬於地之氣,屬於濁邪,因此都侵犯足經;而暑邪是天之氣,屬於清邪,所以侵犯手少陰心經。暑邪本屬火,但也可兼夾風寒濕燥,其傳變可致瘧疾、痢疾、霍亂等病症。根據病情的輕重深淺,可分為冒暑、傷暑、中暑、中暍、暑風、暑厥、暑瘵、濕溫等不同類型。有些人在暑邪侵襲後並未立即發病,到秋天時則會發作,稱為伏暑。其症狀表現為寒熱、胸悶,午後加重,傍晚更甚,出汗則症狀減輕。
治療暑邪時,若方法不當,熱盛則會傷陰耗液,濕滯則會傷陽化濁,導致神昏、昏迷、胸悶、肢體厥冷等危重症狀。葉香岩宗河間學說,以三焦辨證論治,上焦宜用辛涼清解之品,如竹葉、連翹、杏仁、薄荷、梔子皮、鬱金、沙參、鮮荷葉等;中焦宜用苦辛宣通之品,如半夏瀉心湯等;下焦宜用溫化寒濕之品,如桂枝茯苓甘露飲等。
這是治療三焦暑邪的大致原則,更需仔細辨別邪氣侵犯的是氣分還是營分。治療氣分暑邪,需根據寒熱證候選用方藥,寒者用白虎湯或天水散,熱者用二陳湯或正氣散。治療營分暑邪,則需清補兼顧,清熱者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清心之藥,補益者用三才湯、人參養榮丸、補陽還五湯等。若為濕熱內蘊,則用蒼朮石膏湯;若為氣血兩燔,則用玉女煎;若為邪氣閉阻,則用至寶丹、牛黃丸、紫雪丹等。
對於體虛者,則需扶正益氣,可用參附湯或兩儀膏等。總之,治療暑邪需根據病情變化,仔細辨別陰陽,才能取得最佳療效。
冒暑:腹痛、水瀉,為胃腸受暑邪所致,宜用香薷飲;若伴有噁心,則為胃中有痰飲,宜用香薷飲加消暑丸。此為暑病中最輕者。
傷暑:多由靜態環境中感受暑邪所致,屬於陰證。傷暑是指暑邪侵犯肌膚及肌肉,因居處納涼不當,或起居不規律,表現為惡寒、肢冷、面容憔悴、煩躁、汗出、脈虛細,宜用清暑益氣湯。若因過度襲用陰涼之物,則可出現惡寒、頭痛、肢體拘急、皮膚發熱無汗、脈弦緊,宜用消暑十全散。若外感暑邪,內傷生冷,出現腹痛、嘔吐、腹瀉,則用正氣散或六和湯。若出現發熱、煩渴、小便不利,則是濕盛,氣機不利,宜用益元散。若出現煩熱、頭痛、口乾舌燥,則是濕邪蒸騰,耗傷津液,宜用麥冬湯。此為暑病中較重者。
中暑:多由活動狀態中感受暑邪所致,屬於陽證。中暑是指暑邪侵犯臟腑。夏日勞作或遠行,陽氣內伏,熱邪鬱積於腎,水不制火,出現煩渴、喘促、突然昏暈等症狀,可用大蒜搗汁,和童便灌服。待清醒後,再根據具體症狀用藥,可用麥冬湯或人參白虎湯。忌用香薷等辛溫之品。香薷飲可治傷暑,不可治中暑。此為暑病中最重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