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23)
卷之一 (23)
1. 溫症脈案
李,寒熱微汗,口渴嗆嗽,脈浮洪。乃春溫犯肺。用辛涼輕劑,為手太陰治法。山梔、淡豉、桔梗、花粉、杏仁、象貝、桑皮(蜜炙)、薄荷、蔗汁(沖)。二服嗽減。去梔、豉、桔、粉,加栝蔞、橘紅、前胡服愈。(此邪干肺,從衛分得解者。)
何,氣粗目赤,舌絳疹紅,神機不發,脈洪數,宵煩無寐,邪已入營。急宜清透,若再消導劫津,必至液涸成痙。犀角汁、鮮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元參、赤芍、丹皮、連翹、藕汁、菖蒲。日三服,汗澈熱退,神識亦清,但右脈長大,胃火猶燔。用石膏、白芍、黃芩、知母、甘草。
大便數次,脈較平,寐中手指微搐,乃液虛風動,欲成痙也。用阿膠(水化)、生地、鉤藤、當歸、白芍、石斛、棗仁。數劑症平。(此營虛用滋液熄風得愈者。)
王,夏至前驟暍,邪從吸入踞募原,熱渴引飲,中脘格拒,熱蒸濕騰,嘔悶午煩,舌膩白,脈數溺渾,是濕勝也。治先滲濕於熱,下則熱勢孤矣。用藿梗、佩蘭以逐穢,通草、滑石、蘆根以驅濕,栝蔞、貝母以滌痰,羚羊角、山梔、丹皮以清膽火,鮮生地、連翹、麥冬以瀉心火。日再服,汗出溺清,嘔悶除,熱渴減。
然脈仍疾數,兩寸大,時煩不寐,是欲發疹也;明晨疹出,舌苔轉黃,是熱勝也。治在透熱於濕外,則濕不升矣。原方去藿、蘭、通草、滑石、蘆根、羚羊等,加黃芩、梨汁以清肺,牛蒡、銀花、連翹、赤芍以透疹,青蒿、石斛、知母、沙參以退熱生津。二三服汗徹脈勻,舌黃退,日用大麥仁粥熱啜,陰復全瘳。
(此分利濕熱,清涼疹毒得解者。)
白話文:
溫症脈案
李某,略感寒熱,微有汗出,口渴咳嗽,脈象浮大有力。這是春季溫病侵犯肺部。用辛涼輕瀉的藥物,採用手太陰肺經的治法。處方:山梔子、淡豆豉、桔梗、花粉、杏仁、象貝母、桑白皮(蜜炙)、薄荷、甘蔗汁(沖服)。服藥兩劑後,咳嗽減輕。去處方中的山梔子、淡豆豉、桔梗、花粉,加入栝樓、橘紅、前胡,繼續服用至痊癒。(此為邪氣侵犯肺部,從衛分解表痊癒。)
何某,呼吸粗重,眼睛紅赤,舌頭紅絳並有疹子,精神萎靡,脈象洪大而快速,夜間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邪氣已經入侵營分。應當立即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如果再使用消導、耗傷津液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津液枯竭而引起痙攣。處方:犀角汁、鮮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玄參、赤芍藥、丹皮、連翹、藕汁、菖蒲。每日服用三劑,汗出熱退,神志也清醒,但是右脈仍然洪大,胃火仍然很盛。再用石膏、白芍藥、黃芩、知母、甘草。
大便次數增多,脈象較平穩,睡覺時手指微微抽搐,這是由於體液不足,風邪乘虛而動,將要引起痙攣。處方:阿膠(水化)、生地黃、鉤藤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石斛、酸棗仁。服用數劑後症狀好轉。(此為營陰不足,使用滋陰熄風的方法痊癒。)
王某,夏至之前突然中暑,邪氣從呼吸道進入,停留在中焦,口渴引飲,上腹部脹滿拒按,熱邪蒸騰,嘔吐噁心,午後煩躁,舌苔厚膩而白,脈象快速,小便混濁,這是濕邪盛行的表現。治療先要滲濕洩熱,這樣熱邪才能得到控制。處方:藿香梗、佩蘭以祛除穢濁,通草、滑石、蘆根以利濕,栝樓、貝母以化痰,羚羊角、山梔子、丹皮以清洩膽火,鮮生地黃、連翹、麥冬以瀉心火。每日服用兩劑,汗出,小便清澈,嘔吐噁心消失,口渴減輕。
然而,脈象仍然快速有力,寸脈洪大,時常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這是將要發疹的徵兆;第二天早晨疹子出現,舌苔轉為黃色,這是熱邪盛行的表現。治療應該從體表透熱,這樣濕邪就不會上升。將原方中的藿香、佩蘭、通草、滑石、蘆根、羚羊角等藥物去除,加入黃芩、梨汁以清肺,牛蒡子、金銀花、連翹、赤芍藥以透疹,青蒿、石斛、知母、沙參以退熱生津。服用二三劑後,汗出,脈象平穩,舌苔轉黃消失,每日用大麥仁粥熱服,陰虛得到恢復,痊癒。
(此為分利濕熱,清熱解毒,疹毒消退痊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