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22)
卷之一 (22)
1. 火症論治
風寒暑濕燥皆外因,惟火多屬內因,經言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。注謂火在丹田之下為少火,少火則生氣,是為真火;火離丹田而上為壯火,壯火則食氣,是為邪火。然有實火、虛火、濕火、鬱火、陰火、五臟六腑火、遊行不歸經之火。治實火上焦熱,清心湯、加減涼膈散。中焦積熱,渴燥便秘,涼膈散。
三焦火盛,狂躁吐衄,黃連解毒湯。陽明潮熱,白虎湯。下焦火,溺血淋閉,立效散。一切血分火熱丹毒,四順清涼飲。治虛火,飲食勞倦,內生虛熱,此傷脾陽也,補中益氣湯。思慮房勞,血虛火亢,此傷腎陰也,六味地黃湯。腎陰虛極,火升躁渴,舌刺脈洪,此虛陽無附也。
急用八味丸料煎服。產後陰傷發熱,口渴面紅,為無根之火,獨參湯。治濕火,濕甚生熱,腫脹溺閉,胃苓湯。治鬱火,肌表熱,五心煩,如火燎,及胃虛食冷,遏抑脾陽,升陽散火湯。手心熱如烙,脈沉數,火鬱湯。下部骨蒸,屬血虛,五蒸丸、四物湯。血中伏火,加味四物湯。
風勞骨蒸,秦艽鱉甲散。治陰火,氣從臍下起,大補陰丸、坎離既濟丸。氣從足下起入腹,為虛極難治,七味地黃丸,外以附子末津調敷湧泉穴。治五臟火,氣鬱火起於肺,瀉白散、清金丸。大怒火起於肝,加味逍遙飲加青皮、膽草。醉飽火起於脾,瀉黃散加白芍、枳殼。怵惕思慮火起於心,導赤散、清心蓮子飲。
房欲火起於腎,八味丸。治六腑火,胃火牙疼頤腫,清胃散。膽火眩暈口苦,羚羊角、丹皮、山梔、桑葉、連翹、龍膽草。大腸火便秘不通,通幽湯加槐米。小腸火癃閉淋瀝,八正散加減。膀胱火腹痛溺澀,大補丸。三焦火肢熱體倦,上焦山梔,中焦連翹,下焦地骨皮。心包火怔忡不安,麥冬、丹皮、犀角、連翹、菖蒲、燈心。
其遊行之火,或宜散宜清宜降,各隨微甚而調之。諸病屬火者多,《內經》病機屬火五條,其曰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。謂邪熱傷神,則昏亂,亢陽傷血,則抽掣。治以清心養肝。地、冬、連、芍之屬。曰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謂熱極反寒,治以透熱安神。梔、連、硃砂之屬。
曰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謂龍相上升,治以鎮逆潛陽。青鉛、牡蠣之屬。丹溪云:病人言冷氣自下而上,非真冷也,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龍相火,自下而上,其熱為甚。自覺冷者,火極似水,積熱之甚也,陽亢陰微,故見此症。曰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,謂重陽便秘,治以清鎮通降。
牛黃、石膏、硝、黃之屬。曰諸病胕腫,痠痛驚駭,皆屬於火。謂熱鬱神擾,一治以升陽,升麻、薏仁、當歸、香附之屬。一治以斂鎮。棗仁、茯神、龍骨之屬。此其概也。丹溪云:治火症不可驟用寒涼,須兼溫散,火甚,用甘涼以緩之,生甘草兼瀉兼緩。火盛癲狂,人壯氣實者,可用正治,冰水之類飲之。
虛者,用生薑湯。若投冰水,立死。或補陰,令火自降,地黃、白芍之屬。其勞倦內傷為氣虛,火起於脾。宜甘平溫養以退之,參、耆、甘、苓之屬。經言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是也。如陰虛躁煩,唾痰如湧,面目俱赤,口渴便秘,外極似火,脈亦洪大,然按之不鼓指,此腎陰虛而陽浮越,非火也,乃假熱症,用承氣白虎湯立斃。當峻補真陰。
七味丸料,重加肉桂。水煎冷服,諸症必退。翌日畏寒足冷,真候自現,乃峻補其陽,八味丸料煎服。此脈症變常,不可以常法治也。又產後及大失血後,陰傷發熱,切忌涼劑,即以四物湯滋陰,亦屬不宜,須獨參湯補氣,方見陽生陰長之妙。此宜辨陽虛陰虛,陽虛者,面必赤,無根之火戴於上也。
果屬陽盛,火鬱於內,面必不赤,其口渴者,腎液干,引水自救耳。且口雖渴,舌必滑潤,脈雖數,尺必無力,惟過服涼藥,脈反有力而鼓指。戴復庵曰:服涼藥而脈反數,此火鬱也,宜升宜補,切忌寒涼,犯之必死。
經曰:一水不能勝二火,二火,君火、相火也。心為君火,心主藏神屬陽。在天為太陽之火;相火附於肝腎,代君行令屬陰。在天為龍雷之火。心火過亢,可以寒涼正治。如黃連、生地黃之屬。如天上太陽火,人感之而傷熱中暍,亦可以涼水苦寒解。若龍蟠於海,雷伏於地,木水中之焰也。
秋後則蟄,隨陽而升,得雨益熾,此不可以水滅矣。人身命門相火,龍火也,少陽相火,雷火也。龍雷相附,命火衰,右尺脈弱,治須益火之源,桂附八味丸。與火同氣,據其窟宅而招之。腎水虛,左尺脈弱,須壯水之主,六味丸。與火相配,滋其真陰以潛之,或腎陰弱,相火強,須從其性而伏之,滋腎丸。
腎水虧,龍火升,須從其類而引之,七味丸。火起臍下,衝脈上衝而喘,都氣丸、黑錫丹。補而鎮之,不可以水折也。經曰:一水不能勝五火。五火者五志之火,臨於五位,即相火之煽而妄動者也。相火易動,五志激之,變幻莫測,煎灼真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,故東垣謂火為元氣之賊。古云:神靜則心火自降,欲斷則腎水自升,有以夫。
凡治五志之火起於五位者:肺火,以黃芩清肺飲加豆豉、杏仁、枇杷葉降之,以人參平肺散調之;心火,以瀉心湯泄之,以補心丹養之;脾火,以瀉黃散發之,以補中益氣湯升之;肝火,以左金丸平之,以龍薈丸折之;腎火,治法見上。虛火以人參竹葉湯清之,以保元湯補之;虛火盛而狂亂,以生薑湯從治之;實火,以三黃湯瀉之;痰火,以淡竹茹湯滌之;鬱火,以發郁湯散之。一切壯火狂陽,痰壅心包,內外熱熾,以紫雪平之。
積熱煩躁,咽腫口瘡,以碧雪主之。好餌丹石,藥毒發渴壯熱,千金朴硝煎主之。
東垣曰:黃連瀉心火,黃芩瀉肺火,柴胡瀉肝火,黃連佐之。知母瀉腎火,木通瀉小腸火,黃芩瀉大腸火,羚羊角瀉膽火,龍膽草佐之。滑石瀉膀胱火,麥冬、丹皮瀉心包火,連翹、山梔瀉三焦火,地骨皮佐之。石膏、大黃瀉胃火。
白話文:
火症論治
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都屬於外在的因素,而火大多是內在因素造成的。古籍說「壯火食氣,少火生氣」,意思是說火在丹田以下是少火,少火能產生能量,是身體的真火;火離開丹田向上,則是壯火,壯火會消耗能量,是邪火。火又分為實火、虛火、濕火、鬱火、陰火,以及五臟六腑之火、不循經絡遊走的火。
治療實火:
- 上焦(心肺部位)有熱:用清心湯、加減涼膈散。
- 中焦(脾胃部位)積熱,口渴、乾燥、便秘:用涼膈散。
- 三焦(上、中、下)火盛,出現狂躁、吐血、流鼻血:用黃連解毒湯。
- 陽明經(胃經)出現潮熱:用白虎湯。
- 下焦(肝腎、大小腸部位)有火,小便帶血、淋漓不暢:用立效散。
- 各種血分有火熱、丹毒(皮膚發紅腫痛):用四順清涼飲。
治療虛火:
- 因飲食勞累導致內生虛熱,這是損傷脾陽所致:用補中益氣湯。
- 因思慮過度、房事勞累導致血虛火旺,這是損傷腎陰所致:用六味地黃湯。
- 腎陰虛到極點,虛火上炎,出現煩躁口渴、舌頭有刺痛、脈搏洪大:這是虛陽無根的表現,要趕緊用八味丸的藥材煎服。
- 產後因陰虛導致發熱,口渴、臉色發紅,是無根之火:用獨參湯。
治療濕火:
- 濕氣過重而生熱,出現腫脹、小便不暢:用胃苓湯。
治療鬱火:
- 肌肉表面發熱、心煩、感覺如火燒,以及脾胃虛弱,吃冷食後抑制脾陽,導致的鬱火:用升陽散火湯。
- 手心發熱如烙鐵、脈沉細而快:用火鬱湯。
- 下半身骨蒸潮熱(身體發熱,像從骨頭裡發出來):屬於血虛,用五蒸丸、四物湯。
- 血中有伏火:用加味四物湯。
- 風勞骨蒸(因勞累或風邪導致的骨蒸):用秦艽鱉甲散。
治療陰火:
- 氣從肚臍下向上升:用大補陰丸、坎離既濟丸。
- 氣從腳底向上升入腹部:屬於虛弱到極點,難以治療,用七味地黃丸,外敷附子末於湧泉穴。
治療五臟之火:
- 氣鬱導致肺火:用瀉白散、清金丸。
- 大怒導致肝火:用加味逍遙飲加青皮、膽草。
- 酒醉飽食導致脾火:用瀉黃散加白芍、枳殼。
- 驚恐思慮導致心火:用導赤散、清心蓮子飲。
- 房事過度導致腎火:用八味丸。
治療六腑之火:
- 胃火引起牙痛、腮腫:用清胃散。
- 膽火引起眩暈、口苦:用羚羊角、丹皮、山梔、桑葉、連翹、龍膽草。
- 大腸火引起便秘不通:用通幽湯加槐米。
- 小腸火引起小便不暢、淋漓不盡:用八正散加減。
- 膀胱火引起腹痛、小便澀痛:用大補丸。
- 三焦火引起四肢發熱、身體疲倦:上焦用山梔,中焦用連翹,下焦用地骨皮。
- 心包火引起心悸不安:用麥冬、丹皮、犀角、連翹、菖蒲、燈心。
對於遊走不定的火,要根據情況採取疏散、清熱、降火等不同方法。
各種疾病多與火有關。《內經》歸納了五種火的病機:
- 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:指邪熱損傷神志,導致昏亂、抽搐,要用清心養肝的方法,用生地、麥冬、連翹、白芍等藥。
- 「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」:指熱到極點反而出現寒戰,要用透熱安神的方法,用山梔子、黃連、硃砂等藥。
- 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」:指氣逆向上衝,要用鎮逆潛陽的方法,用青鉛、牡蠣等藥。
- 朱丹溪說,病人覺得冷氣從下往上走,不是真冷,是肝氣夾帶相火上升的緣故。自覺冷的人,是熱到極點像水,是積熱很嚴重的表現,陰虛陽亢,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- 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:指陽氣過盛導致便秘,要用清熱、鎮靜、通降的方法,用牛黃、石膏、硝石、大黃等藥。
- 「諸病胕腫,痠痛驚駭,皆屬於火」:指熱氣鬱結、神志不安,一種要用升陽的方法,用升麻、薏仁、當歸、香附等藥;另一種要用收斂鎮靜的方法,用棗仁、茯神、龍骨等藥。
以上只是概括說明。朱丹溪說,治療火症不能驟用寒涼藥,要兼顧溫散。火勢很盛時,用甘涼藥來緩解,比如用甘草來兼顧瀉火和緩解。火盛而出現癲狂,身體強壯、氣力充足的人,可以用正治法,喝冰水之類的來降火;虛弱的人,則要用生薑湯。如果虛弱的人喝冰水,會立刻死亡。也可以用滋陰的方法來讓火自然下降,比如用地黃、白芍等藥。
因勞累內傷導致氣虛,而出現脾火,要用甘平溫養的方法來退火,比如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茯苓等藥。古籍說,勞累要用溫補,損傷要用溫補,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陰虛導致煩躁、吐痰如湧、臉色通紅、口渴便秘,表面看起來像實火,脈搏也洪大,但按下去卻無力,這是腎陰虛導致陽氣浮越,不是真火,而是假熱症,如果用承氣湯、白虎湯之類的藥就會立刻死亡,必須峻補真陰,用七味丸的藥材,多加肉桂,用水煎好放涼服用,各種症狀就會消退,隔天就會出現畏寒手腳冰涼,這才是真實的症狀,此時要峻補陽氣,用八味丸的藥材煎服。這種脈象和症狀變化異常,不能用常規方法治療。
產後和大量失血後,因陰傷導致發熱,切記不能用涼藥,即使是用四物湯滋陰也不合適,必須用獨參湯補氣,才能讓陽氣生長,陰液也隨之生長。這要辨別清楚是陽虛還是陰虛,陽虛的人臉色一定會發紅,是無根之火浮於上;如果是陽盛,火鬱在內,臉色則不會發紅,出現口渴是因為腎液乾枯,身體自己要喝水自救。雖然口渴,但舌頭一定很滑潤,脈搏雖然快,但尺脈一定無力,只有過度服用涼藥,脈搏反而會變得有力。戴復庵說,服用涼藥後脈搏反而變快,這是火鬱,要用升發補氣的方法,切記寒涼,否則必死。
古籍說:「一水不能勝二火」,二火指的是君火和相火。心是君火,心主藏神,屬於陽,在天上是太陽之火;相火附於肝腎,代替君火行使命令,屬於陰,在天上是龍雷之火。心火過旺,可以用寒涼藥來治療,比如黃連、生地黃之類。就像天上的太陽火,人受熱傷暑,也可以用涼水、苦寒藥來解。但如果龍潛伏在海裡,雷隱藏在地下,是木和水中之火,秋天會蟄伏,跟隨陽氣上升,遇到雨水會更旺盛,這就不能用水來撲滅。人體命門相火是龍火,少陽相火是雷火。龍雷相連,命火衰退,右尺脈變弱,要用溫補火的來源的方法,比如桂附八味丸。要與火同氣,讓它回到原本的地方。腎水虛弱,左尺脈變弱,要壯大水的力量,比如用六味丸。要與火相配,滋養陰液來潛藏相火。如果腎陰虛弱,相火強盛,要順應它的性質來潛藏它,用滋腎丸。腎水不足,龍火上升,要從同類性質的東西來引導它,用七味丸。火從臍下發起,向上衝到衝脈而出現氣喘,要用都氣丸、黑錫丹來補氣鎮定,不能用水來克制。
古籍說:「一水不能勝五火」。五火是指五志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恐)之火,在五臟的部位,也就是相火的煽動而產生的妄動。相火容易被五志激發而變幻莫測,煎熬真陰,陰虛就會生病,陰絕就會死亡,所以李東垣說,火是元氣的賊。古人說,心靜則心火自降,慾望斷絕則腎水自升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治療五志之火在五臟的表現:
- 肺火:用黃芩清肺飲加豆豉、杏仁、枇杷葉降火,用人參平肺散調和。
- 心火:用瀉心湯洩火,用補心丹養心。
- 脾火:用瀉黃散發散,用補中益氣湯升提。
- 肝火:用左金丸平息,用龍薈丸折其勢。
- 腎火:治療方法見前述。
- 虛火:用人參竹葉湯清熱,用保元湯補氣。虛火旺盛而狂亂,用生薑湯來從治。
- 實火:用三黃湯瀉火。
- 痰火:用淡竹茹湯滌痰。
- 鬱火:用發郁湯疏散。 各種壯火狂陽、痰液阻塞心包、內外熱盛,用紫雪丹來平息。 積熱煩躁、咽喉腫痛、口瘡,用碧雪丹來治療。 喜歡服用丹石,導致藥物中毒、發渴、發熱,用千金朴硝煎來治療。
李東垣說:黃連瀉心火,黃芩瀉肺火,柴胡瀉肝火,黃連佐助。知母瀉腎火,木通瀉小腸火,黃芩瀉大腸火,羚羊角瀉膽火,龍膽草佐助。滑石瀉膀胱火,麥冬、丹皮瀉心包火,連翹、山梔瀉三焦火,地骨皮佐助。石膏、大黃瀉胃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