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6)

1. 傷寒脈案

王,正月傷寒,頭痛項強,煩熱無汗,脈浮緊。雖立春後氣候尚寒,非麻黃湯,腠理不開,一啜汗透而愈。

冷,初春傷寒失表,五六日後太陽症猶在,頭痛身痛煩熱,脈洪。醫但用杏、枳、桔、陳,熱遂甚,耳聾,譫語,自利。予謂表症未除,原不宜拘日數,況邪不透表,勢必循經傳裡,宜表裡分解,用梔豉湯合芎蘇飲。蓋以梔、豉除煩,芎、蘇達表,柴胡達半表半裡,茯苓滲濕,加黃芩、麥冬清熱,日再服,汗透熱除。

族某,冬季傷寒,發熱頭痛,拘急無汗,嘔吐自利,脈右緊左浮。用葛根加半夏湯,再服症退。

堂侄,傷寒發熱頭重,渴飲脅滿,脈微緊,此陽明而兼少陽症也。用局方柴胡升麻湯去黃芩、石膏,二服汗出愈。

李氏,寒熱煩渴,耳聾,胸滿腫痛,或疑為外症,用攻毒藥。予曰:此傷寒少陽症,若外症安得耳聾。仿陶節庵法,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枳、桔、蔞、陳,諸症自愈。陶氏曰: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府,故為半表半裡,只須小柴胡湯加枳、桔,或對小陷胸湯,一服豁然。王海藏亦謂小陷胸為少陽藥,以其能滌膈上結熱也。

族侄,傷寒身熱浹旬,脈沉微,吐蛔足厥,少腹滿而渴,邪傳厥陰,仿仲景烏梅丸加減。

烏梅(二枚),川椒(炒。十四粒),赤苓(三錢),赤芍、杏仁(炒。各二錢),當歸、山梔、枳殼(炒。各一錢),生薑(三片),一服脈浮微汗而解。(《傷寒論》云:厥陰病,脈微浮為欲愈。)以建中湯調理而平。

白話文:

王先生,正月得了傷寒,症狀是頭痛、脖子僵硬、煩躁發熱但不出汗,脈象是浮緊。雖然已經立春,天氣仍然寒冷,不用麻黃湯的話,身體的毛孔沒辦法打開,喝下麻黃湯後,出了汗病就好了。

冷先生,初春得了傷寒,剛開始沒有發散出表邪,過了五六天太陽經的症狀還在,頭痛、身體痛、煩躁發熱,脈象是洪大。醫生只用了杏仁、枳殼、桔梗、陳皮這些藥,結果熱反而更嚴重了,出現了耳聾、胡言亂語、拉肚子。我認為表證還沒解除,不應該拘泥於病程天數,何況邪氣沒辦法從表散出,一定會順著經脈傳到身體裡面,應該同時治療表證和裡證,用梔子豉湯合芎蘇飲。用梔子、豆豉來消除煩躁,用芎藭、紫蘇來發散表邪,用柴胡來治療半表半裡的病邪,用茯苓來滲濕,再加入黃芩、麥冬來清熱,每天服用兩次,出汗後熱就消退了。

族人某某,冬天得了傷寒,症狀是發熱、頭痛、身體拘攣緊繃不出汗、嘔吐、拉肚子,脈象是右邊緊,左邊浮。用了葛根加半夏湯,再吃一次藥,症狀就退了。

堂侄,得了傷寒,發熱、頭重、口渴想喝水、胸脅脹滿,脈象是微緊,這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都有。用了局方的柴胡升麻湯,去掉了黃芩、石膏,吃了兩次藥就出了汗,病就好了。

李氏,發冷發熱、煩躁口渴、耳聾、胸部脹滿疼痛,有人以為是外感疾病,用了攻毒的藥。我說:這是傷寒的少陽症,如果是外感疾病怎麼會耳聾呢?仿照陶節庵的方法,用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枳殼、桔梗、瓜蔞、陳皮,各種症狀自然就好了。陶節庵說:表邪傳到胸中,還沒進入臟腑,所以是半表半裡,只需要用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,或者對應使用小陷胸湯,吃一次藥就會豁然開朗。王海藏也說小陷胸湯是治療少陽的藥,因為它能清除膈上面的結熱。

族侄,得了傷寒,身體發熱已經十多天了,脈象是沉微,吐蛔蟲、手腳冰冷、小腹脹滿又口渴,這是邪氣傳到厥陰經了,仿照張仲景的烏梅丸來加減用藥。

用了烏梅(兩個)、炒川椒(十四粒)、赤茯苓(三錢)、赤芍、炒杏仁(各二錢)、當歸、山梔、炒枳殼(各一錢)、生薑(三片),吃一次藥脈象就變得浮起來,出了點汗就好了。(《傷寒論》說:厥陰病,脈微浮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)用建中湯來調理身體就康復了。

2. 溫症論治

(春溫,風溫,濕溫,冬溫,溫毒附)

溫為春氣,其病溫者,因時令溫暖,腠理開泄,或引動伏邪,或乍感異氣,當春而發,為春溫。其因冬月傷寒,至春變為溫病者,伏邪所發,非寒毒藏於肌膚,亦非傷寒過經不解之謂。王叔和、云岐子之說,吳又可、柯韻伯已辯之。乃由冬藏不密,腎陰素虧,虛陽為寒令所遏,仍陷入陰中,至春則裡氣大泄,木火內燃,始見必壯熱煩冤,口乾舌燥,經所謂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也。故其發熱而渴,不惡寒,脈數盛,右倍於左。

溫病脈多在肌肉之分,不甚浮,右倍於左者,熱鬱在內也。大異傷寒浮緊之脈。若左脈盛或浮,必重感風寒,否則非溫症,是非時暴寒耳。此熱邪自內達外,最忌發汗。溫熱病無寒在表,若誤與表散,必至躁熱悶亂,以至於死。宜辛涼以解表熱,蔥白香豉湯。苦寒以泄裡熱,黃芩湯。

裡氣一通,自然作汗,若舌乾便秘,涼膈散。或協熱下利,葛根黃連黃芩湯。咽痛,桔梗湯。心煩,黃連阿膠湯。此伏邪自內發,無表症也。其不由傷寒伏邪,第從口鼻吸入而病溫者,異氣所感,邪由上受,首先犯肺,手太陰。逆傳心包,手厥陰。或留三焦。手少陽。葉香岩謂溫由吸受,乃手經為病,非如傷寒足六經主治。

且傷寒多變症,溫熱久在一經不移,以此為辨。夫肺主氣,溫邪傷肺,胸滿氣窒者,宜辛涼輕劑,杏仁、桔梗、栝蔞、梔皮、枳殼、連翹。挾風,加薄荷、牛蒡。挾濕,加蘆根、滑石。或透濕於熱外,或滲濕於熱下,俾風濕不與熱相搏,則不貽風溫濕溫之患。如辛涼散風,甘淡驅濕,熱勢不解,則入心營,而血液受劫,咽燥舌黑,煩渴不寐,或見斑疹者,宜清解營熱,犀角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竹葉、元參、沙參、青蒿。兼透斑,牛蒡、山梔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赤芍。

斑出熱不解者,胃津亡也,主以甘寒。重則玉女煎,輕則梨皮、蔗漿之類。若邪入心包,神昏譫語,目瞑而內閉者,宜芳香逐穢,宣神明之竅,驅熱痰之結。牛黃丸、至寶丹。蓋熱氣蒸灼,瀰漫無形,若藥味重濁,直走腸胃,全無病膈矣。若氣病不傳血分,而邪留三焦,宜分消其上下之勢。

如杏仁、厚朴、茯苓等,或溫膽湯。因其仍在氣分,猶可冀其戰汗解,或轉瘧也。若三焦不得從外解,必致里結腸胃,宜用下法。承氣湯加元明粉。若脘痞胸痛,瀉心湯、小陷胸湯。若腹脹滿或痛,邪已入里,必驗其舌,或灰黃,或老黃,或中有斷紋,皆當下之。承氣湯加檳榔、青皮、枳實之屬。

其病溫復感風者,為風溫,必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。風屬陽,溫化熱,兩陽熏灼,先傷上焦,上焦近肺,肺氣既阻,致頭脹脘痞,身熱汗出,宜微苦以清降,微辛以宣通。杏仁、香豉、鬱金、栝蔞、橘紅、山梔、薄荷、牛蒡。忌辛散劫津。葳蕤湯去麻黃、羌活、木香。若風溫誤汗,身灼熱者,脈陰陽俱浮,自汗身重,多眠鼻鼾,語言難出,危症也。

白話文:

溫症論治

溫病,因春氣溫暖,肌膚腠理開泄,或舊病復發,或感染新的病邪,而於春季發病,稱為春溫。有些人是因冬季傷寒,至春季轉變為溫病,這是伏邪發作,並非寒邪藏於肌膚,也不是傷寒病程延誤所致,這點王叔和、皇甫謐等人的說法,吳又可、柯韻伯等早已辯證清楚。其原因是冬季養護不周,腎陰不足,虛陽被寒邪抑制,潛伏於陰分,到了春季,體內陽氣宣洩,木火內燃,就會出現壯熱、煩躁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正如古語所說: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」因此,溫病患者發熱口渴,不惡寒,脈象數而有力,右脈比左脈強盛。

溫病的脈象多在肌肉層分佈,不甚浮腫,右脈強於左脈,說明熱邪鬱結於內,與傷寒浮緊的脈象大不相同。如果左脈有力或浮腫,則可能是再次感受風寒,否則就不是溫症,而是非時節的暴寒。溫病的熱邪由內而外,最忌諱發汗。溫熱病沒有表寒,如果誤用發汗的藥物,會導致躁熱、神志不清,甚至危及生命。治療應當用辛涼解表藥,如蔥白香豉湯;用苦寒瀉裡藥,如黃芩湯。

裡氣通暢後,就會自然出汗。如果舌乾便秘,可用涼膈散;如果伴有發熱腹瀉,可用葛根黃連黃芩湯;咽喉疼痛,用桔梗湯;心煩,用黃連阿膠湯。這類伏邪由內而發,沒有表證。若非由傷寒伏邪引起,而是通過口鼻吸入而患溫病,這是感染了異氣,邪氣由上而入,首先侵犯肺經(手太陰肺經),逆傳心包經(手厥陰心包經),或停留於三焦經(手少陽三焦經)。葉香岩認為,溫病由吸入而得,是手三陰經的病變,與傷寒病累及足六經有所不同。

此外,傷寒病症變化多端,而溫熱病往往長期停留在一個經絡而不轉移,以此可以區分兩者。肺主氣,溫邪傷肺,胸悶氣短,應當使用辛涼輕劑,如杏仁、桔梗、栝蔞、梔子皮、枳殼、連翹。如果兼夾風邪,加薄荷、牛蒡;兼夾濕邪,加蘆根、滑石。或者透發濕邪於熱邪之外,或滲泄濕邪於熱邪之下,使風濕之邪不與熱邪相搏,就不會導致風溫、濕溫。如果辛涼散風、甘淡化濕的治療效果不佳,熱邪就會入侵心營血分,出現咽喉乾燥、舌苔黑、煩渴失眠、甚至出現斑疹等症狀,此時應當清解營分熱邪,用犀角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竹葉、元參、沙參、青蒿等藥。如果兼有斑疹,再加牛蒡、山梔、連翹、金銀花、丹皮、赤芍等藥。

斑疹出現,熱邪未解,說明胃液已損耗,應當用甘寒藥物治療。病情嚴重者用玉女煎,病情較輕者可用梨皮、甘蔗汁等。如果邪氣入侵心包,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眼睛緊閉等症狀,應當使用芳香化濁、開竅醒神的藥物,以驅除熱痰,如牛黃丸、至寶丹。因為熱邪瀰漫無形,如果藥物過於峻猛,直達腸胃,反而有害無益。如果邪氣未侵犯血分,而停留在三焦,應當疏通氣機,使邪氣上下宣洩,如杏仁、厚朴、茯苓等,或溫膽湯。因為邪氣仍在氣分,尚可期待發汗解表,或轉為瘧疾。如果三焦之邪不能從外解,就會導致裡實腸胃,應當使用瀉下法,如承氣湯加元明粉。如果脘腹痞滿、胸痛,可用瀉心湯、小陷胸湯;如果腹脹滿或疼痛,邪氣已入裡分,必須觀察舌苔,如果舌苔灰黃、焦黃,或有裂紋,都應當使用瀉下法,如承氣湯加檳榔、青皮、枳實等藥。

溫病復感風邪者,稱為風溫,其脈象是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。風屬陽,溫屬熱,兩陽之邪熏灼,首先傷害上焦,上焦靠近肺,肺氣受阻,就會出現頭痛、脘腹痞滿、發熱、出汗等症狀,應當使用微苦清降、微辛宣通的藥物,如杏仁、香豉、鬱金、栝蔞、橘紅、山梔、薄荷、牛蒡。忌諱使用辛散耗傷津液的藥物,葳蕤湯需去掉麻黃、羌活、木香。如果風溫病誤用發汗,身熱汗出,脈象陰陽俱浮,自汗、身重、嗜睡、鼻鼾、言語不清,這是危重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