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痢症論治
痢症初起,有兼外感者,身必發熱,表裡俱病,其症最重,宜表裡並治。
痢疾初起,必兼濕熱宿滯,宜用治痢散。葛根、苦參、松蘿茶葉、麥芽、山楂、赤芍、陳皮研末,每服四錢,加黃連尤效。此方出《醫學心悟》,不論赤白皆效。葛根,鼓舞胃氣上行也。茶葉、苦參,清濕熱也。麥芽、山楂,消宿食也。赤芍、陳皮,行血調氣也。腹痛裡虛者,用橘餅半個,紅棗十枚,沙糖五錢,煎湯服,立效。
《醫通》曰:痢後風者,因痢後不善調攝,或多行,或房勞,或受風寒,或感濕氣,致兩腳痿軟腫痛。宜大防風湯。又痢後變成痛風,皆調攝失宜所致。宜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續斷、虎骨。
《病機沙篆》曰:痢起夏秋,濕熱鬱蒸因乎天,生冷停滯由乎人,當炎暑令行,不能保攝脾胃,多食瓜果肥甘,土氣受傷,無以制濕,濕蒸熱壅,氣機阻逆,不得宣通,因而腸胃反窒,裡急後重,小水赤澀。宜苦寒之藥,燥濕滌熱,佐以辛溫,便能開鬱運氣。故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然虛寒實熱,淺深新久之不同,難一例治。
沈朗仲曰:痢症初起,形氣尚強,脹實堅痛者,可速去積,積去痢止,此通因通用,症隨痢減之法。若煩熱喜冷,脈實腹滿,或下純紅鮮血者,此濕熱內盛,法宜清利。若經久正傷,有傷陰傷陽兩途。傷陰者精血脂液,悉從痢去,多煩躁熱渴之候,宜以清潤養其陰。傷陽者脾腎元陽,悉從痢散,多滑脫厥逆之候,宜行溫補回其陽。
總之暴病多實,久病多虛,滑脫者多寒,澀滯者多熱。參之脈症,合之新久,百無一失矣。
附倪涵初痢疾三方,
〔初起煎方〕黃連(去蘆),黃芩,白芍,楂肉(各一錢二分),枳殼(去穰),厚朴(薑汁炒),檳榔,青皮(去穰。各八分),當歸,地榆,甘草(炙。各五分),紅花(酒炒,三分),木香(二分),桃仁(研,一錢),
如法炮製,水二碗,煎一碗,空心服。此方治紅白痢,裡急後重,身熱腹痛者,皆宜。如痢純白,去地榆、桃仁,加橘紅四分,木香三分。如滯澀甚者,加酒炒大黃二錢,服一二劑,仍除之。若服過一劑,滯澀已去,不必再服。年幼者,大黃只用一錢。
上方用之三五日神效,旬日亦效,半月後則當加減。
〔加減煎方〕黃連(酒炒,六分,生用四分),白芍(酒炒,六分,生用四分),楂肉(一錢),橘紅,青皮,檳榔(各四分),炙草(三分,生用二分),當歸(五分),地榆(四分),桃仁(研粉,六分),紅花(三分),木香(二分),
如法制服,延至月餘,脾胃虛弱而滑泄,當補理。
〔補理煎方〕黃連(酒炒,五分),黃芩(酒炒,六分),白芍(酒炒,四分),橘紅(六分),當歸(五分),人參(五分),白朮(鹽炒,五分),炙草(五分),
白話文:
痢症論治
痢疾初期,如果同時伴隨外感,病人一定會發燒,這是表裡同病,病情最嚴重,必須同時治療表裡症狀。
痢疾初期,必定伴隨濕熱停滯,應該使用治療痢疾的散劑。藥方包含:葛根、苦參、松蘿茶葉、麥芽、山楂、赤芍、陳皮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黃連效果更佳。此方出自《醫學心悟》,無論赤痢白痢都適用。葛根可以振奮胃氣使其上升;茶葉、苦參可以清熱除濕;麥芽、山楂可以消解宿食;赤芍、陳皮可以行血調氣。如果腹痛且內虛,可以用橘餅半個、紅棗十枚、砂糖五錢煎湯服用,療效迅速。
《醫通》記載:痢疾後出現風痺(中風),是因為痢疾後調養不當,例如過度勞動、房事過度、受風寒、感受濕氣,導致雙腳痿軟腫痛。應服用大防風湯。痢疾之後轉變成痛風,也都是調養不當所致。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羌活、續斷、虎骨。
《病機沙篆》記載:痢疾多發於夏秋季節,濕熱鬱結是天時使然,飲食生冷停滯則是人為因素。在炎熱的夏季,如果不能保養脾胃,多吃瓜果肥甘厚味,則土氣受損,無法制約濕氣,濕熱鬱結,氣機阻滯不通,導致腸胃阻塞,出現裡急後重、小便赤澀的症狀。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,燥濕清熱,再佐以辛溫藥物,就能疏通鬱結之氣。因此,行血則膿血自行癒合,調氣則裡急後重自行消失。但是虛寒實熱、病程淺深新久各有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沈朗仲說:痢疾初期,氣血尚強,腹部脹滿堅硬疼痛者,可以快速去除積滯,積滯去除,痢疾自然停止,這是根據病因施治,症狀隨著痢疾減輕而消失的方法。如果病人煩熱喜涼,脈象實數,腹部脹滿,或排出鮮紅的血液,這是濕熱內盛,應該清熱利濕。如果久病正氣受損,則有傷陰傷陽兩種情況。傷陰者,精血津液大量流失,多有煩躁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應該用清潤的藥物滋養陰液。傷陽者,脾腎元陽大量流失,多有滑脫、厥逆等症狀,應該溫補回陽。
總之,急性病多為實證,久病多為虛證,滑脫的症狀多為寒證,澀滯的症狀多為熱證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考慮病程新久,就能做到百無一失。
附倪涵初痢疾三方:
〔初起煎方〕黃連(去蘆根)、黃芩、白芍、山楂肉(各一錢二分)、枳殼(去瓤)、厚朴(薑汁炒)、檳榔、青皮(去瓤,各八分)、當歸、地榆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紅花(酒炒,三分)、木香(二分)、桃仁(研,一錢)
按上述方法炮製,用兩碗水煎成一碗,空腹服用。此方治療紅白痢,裡急後重,身熱腹痛等症狀,均適用。如果痢疾純屬白色,則去掉地榆、桃仁,加入橘紅四分,木香三分。如果滯澀嚴重,可以加入酒炒大黃二錢,服用一到兩劑後停藥。如果服用一劑後,滯澀症狀已經消失,則不必再服。幼兒服用大黃,劑量只需一錢。
上方服用三到五天即可見效,十天內也能見效,半個月後應該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
〔加減煎方〕黃連(酒炒,六分,生用四分)、白芍(酒炒,六分,生用四分)、山楂肉(一錢)、橘紅、青皮、檳榔(各四分)、甘草(炙,三分,生用二分)、當歸(五分)、地榆(四分)、桃仁(研粉,六分)、紅花(三分)、木香(二分)
按上述方法炮製服用,如果服用一個多月,脾胃虛弱而出現滑瀉,則應該服用補益的藥方。
〔補理煎方〕黃連(酒炒,五分)、黃芩(酒炒,六分)、白芍(酒炒,四分)、橘紅(六分)、當歸(五分)、人參(五分)、白朮(鹽炒,五分)、甘草(炙,五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