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論腎泄

腎中真陽虛而泄瀉者,每於五更時,或天將明,即洞泄數次,此由丹田不暖,所以尾閭不固,或先腸鳴,或臍下痛,或經月不止,或暫愈復作,此為腎泄。蓋腎為胃關,二便開閉,皆腎臟所主。今腎陽衰,則陰寒盛,故於五更後,陽氣未復,即洞泄難忍。古方治腎泄,用椒附丸、五味子散。

若欲陽生於陰,腎氣充固,宜八味丸去丹皮,加補骨脂、菟絲子、五味子,用山藥糊丸為妙。

白話文:

腎臟真陽虛弱而引起的腹瀉,通常在凌晨五更時分,或天快亮時,就會連續腹瀉好幾次,這是因為丹田(下腹部)不夠溫暖,導致尾閭(脊椎末端)無法固守。症狀可能先出現腸鳴,或肚臍下方疼痛,有的會持續腹瀉一個月以上,有的則是暫時好轉又復發,這種情況就稱為腎泄。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卡,大小便的開合都由腎臟主管。現在腎陽衰弱,陰寒就會旺盛,所以在凌晨五更之後,陽氣還沒恢復時,就會腹瀉不止。古時候治療腎泄,會使用椒附丸、五味子散。

如果想要讓陽氣從陰氣中生發出來,使腎氣充沛穩固,可以使用八味丸去除丹皮,再加入補骨脂、菟絲子、五味子,用山藥糊做成藥丸,效果會很好。

2. 瀉與痢不同及先後傳變

瀉由水穀不分,病在中焦。痢以脂血傷敗,病在下焦。在中焦者,分利脾胃之濕。在下焦者,調理肝腎之傷。若水瀉久,則傳變而痢膿血,是脾傳腎,謂之賊邪,故難愈。若先痢後瀉,是腎傳脾,謂之微邪,故易瘳。

白話文:

腹瀉是因為水和食物沒有好好分離消化,病位在身體的中段(脾胃)。痢疾是因為油脂和血液受到損傷腐敗,病位在身體的下段(肝腎)。對於病位在中段的腹瀉,要用分開導引的方式來排除脾胃的濕氣;對於病位在下段的痢疾,要調理肝腎的損傷。如果水瀉持續很久,可能會轉變成痢疾,出現膿血便,這是因為病邪從脾傳到腎,就像小偷一樣的邪氣,所以很難治好。如果先發生痢疾,後來才腹瀉,這是因為病邪從腎傳到脾,就像比較弱的邪氣,所以比較容易痊癒。

3. 泄瀉脈候

胃脈虛則瀉,脈滑,按之虛,必下利。腎脈微小則洞泄,肺脈微甚則泄。泄瀉脈洪大者逆,泄而脫血脈實者,難治。泄瀉脈緩,時小結者生,浮大數者死。瀉脈多沉,沉遲寒促,沉數火熱,沉虛滑脫。暑濕緩弱,多在夏月。

白話文:

胃的脈象虛弱就會腹瀉,脈象呈現滑動,按下去感覺空虛,必定會腹瀉。腎的脈象微弱細小就會腹瀉不止,肺的脈象如果微弱且嚴重也會腹瀉。腹瀉時脈象呈現洪大是病情逆轉的表現,腹瀉且脫血,脈象卻呈現實證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腹瀉時脈象呈現緩和,有時出現微小的停頓是好轉的徵兆,脈象呈現浮大且次數快速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腹瀉時脈象多呈現沉脈,沉脈且遲緩表示寒症,沉脈且次數快速表示火熱,沉脈且虛弱滑動表示脫證。因暑濕引起的腹瀉,脈象呈現緩和無力,多發生在夏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