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2)
卷之四 (2)
1. 黃疸脈案
去丹、梔、升、術,加木香、陳皮、白芍,痛除。改用腎氣湯去山萸、澤瀉、附子,加炮姜,腹漸軟,後因不慎於口,競以脹終。
耿,久疸神疲,頭眩面浮,不時熱渴,脈虛大陽浮不斂。宜攝陰和陽。牡蠣、白芍、五味、洋參、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櫓豆皮,數服效。
錢,黃疸傷食,腹脹溺黃,用健脾分消之品,加入茵陳湯,腹脹如故,擬陽明胃腑瘀熱鬱蒸。用禹餘糧(醋煅,七次)、生地、松蘿茶(各四兩)、綠礬(煅,一兩)、棗肉(煨),研搗為丸。服愈。
唐,童年面黃,能食目眩,發熱不時,由濕甚生熱,熱蒸變黃,胃熱谷消,此為谷疸。宜豬肚丸。入秋,食後脹眩便溏,脈虛小,熱與濕搏,由太陰不運,少陽化風。主理脾陽,佐以熄風。生白朮、潞參、陳皮、薏仁、雞內金、半夏曲(俱炒)、茵陳、赤苓、甘菊(炒)、天麻(煨),服愈。
白話文:
黃疸脈案
第一個病例:病人原本服用大黃、梔子、升麻、蒼朮,後來加了木香、陳皮、白芍,疼痛就消失了。改用腎氣湯,去掉了山茱萸、澤瀉、附子,加了炮薑,腹部漸漸柔軟,但後來因為飲食不慎,最終因腹脹而死。
第二個病例:耿姓病人,長期黃疸,精神疲倦,頭暈目眩,臉部浮腫,時常感到口渴,脈象虛大,陽氣浮動而不收斂。應該採取滋陰和陽的治療方法。處方用牡蠣、白芍、五味子、西洋參、熟地黃、麥冬、石斛、豬苓皮,服用幾劑後見效。
第三個病例:錢姓病人,黃疸合併傷食,腹部脹滿,小便黃色。使用了健脾利濕消食的藥物,並加入茵陳蒿湯,但腹部脹滿的症狀依然存在,於是考慮到陽明經胃腑有瘀熱鬱結蒸騰的情況。於是用醋煅過的禹餘糧(七次)、生地黃、松蘿茶、煅過的綠礬、煨過的棗肉,研磨成丸劑服用,病症痊癒。
第四個病例:唐姓病人,童年時期臉色發黃,能吃東西,但有目眩,時常發熱,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盛而生熱,熱邪蒸騰導致黃疸,胃熱導致消化不良,屬於谷疸。於是使用豬肚丸治療。入秋後,病人飯後腹脹、頭暈、大便稀溏,脈象虛弱細小,這是因為體內熱邪和濕邪交戰,太陰經運化失常,少陽經化為風邪。治療上應以調理脾陽為主,輔以熄風。處方用生白朮、潞黨參、陳皮、薏苡仁、雞內金、炒半夏曲、茵陳蒿、赤小豆、炒甘菊、煨天麻,服用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