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附方

〔腎虛〕,六味丸,八味丸,俱見一卷中風。

〔上消〕,人參白虎湯,白虎湯見一卷中風,加人參。

〔中消〕,調胃承氣湯,見二卷汗。

〔補脾〕,歸脾湯,見二卷勞瘵。

〔肺虛〕,人參固本丸,見一卷中風。

〔肺虛〕,生脈散,參,麥,五味

〔氣燥〕,黃芩湯,芩,梔,桔,麥,歸,芍,參,地,花粉,葛根(各一兩),烏梅(一個),

〔血燥〕,地黃飲子,見一卷中風。

〔氣血燥〕,黃耆竹葉湯,參,耆,歸,芍,地,麥,芎,芩,草,石膏(各一錢),竹葉(二錢),

〔肺火〕,生津飲,二冬,二地,歸,味,蔞,草,麻仁,花粉(各一錢),

〔心火〕,清心蓮子飲,見一卷火症。

〔心肺〕,降心湯,花粉(二錢),參,耆,歸,地,味,草,苓,遠志(各一錢),棗(二枚)

〔滋陰〕,加減地黃丸,熟地,山藥,山萸,丹皮,五味,百藥煎

〔身腫〕,紫蘇湯,紫蘇,桑皮,赤茯(各一錢),郁李仁(二錢),羚羊角(七分半),檳榔(七分),肉桂,木香,獨活,枳殼(各五分),

〔利溺〕,五苓散,見一卷溫。

〔鬲消〕,麥門冬飲,麥冬(二錢),知母,花粉,人參,五味,葛根,茯神,生地,甘草(各一錢),竹葉(十張)

〔虛渴〕,人參麥冬湯,參,苓,麥,味,草,杞子

〔上消〕,天花粉散,花粉,生地,麥冬,乾葛(各二錢),五味,甘草(各一錢),粳米(百粒)

〔中消〕,蘭香飲子,石膏(三錢),知母(錢半),甘草,防風(各一錢),人參,蘭香葉,連翹,蔻仁,桔梗,升麻(各五分),半夏(二分),薑湯下。

〔氣虛〕,七味白朮散,參,術,苓,草,藿香(各五分),乾葛(一錢),木香(五分),

〔胃火〕,瀉黃散,見一卷火。

〔胃熱〕,玉女煎,見一卷溫。

〔心肺〕,藕汁膏,人乳,生地汁,藕汁(各一大盞),先熬為膏,加黃連(五錢),花粉(一兩),研末同熬,再加,薑汁,白蜜為膏,噙化。

〔脾肺〕,黃耆湯,耆,地,芍,麥冬,五味(各三兩),參,草,天冬(各三錢),茯苓(一兩),每服三錢,加烏梅、薑、棗。

〔通治〕,黃連豬肚丸,黃連,粱米,花粉,茯神(各四兩),知母麥冬(各二兩),為末,以豬肚一個洗淨,入藥縫口,煮爛杵細,蜜丸,人參湯下。

〔痿弱〕,白茯苓丸,茯苓,黃連,花粉,萆薢,熟地,覆盆子,人參,元參(各一兩),石斛,蛇床子(各七錢半),雞內金(炒三十個),蜜丸磁石湯下。

〔下消〕,元菟丸,菟絲子(酒浸,研,焙乾,十兩),五味子(酒浸,研,焙乾,七兩),茯苓,蓮肉(各三兩),山藥(六兩),共研,將所浸酒打糊為丸,空心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[附方]

[腎虛]

  • 六味丸、八味丸,這兩個方子都可以在第一卷中「中風」的章節找到。

[上消](指上焦的消渴症):

  • 人參白虎湯,白虎湯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「中風」的章節可以找到,這個方子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參。

[中消](指中焦的消渴症):

  • 調胃承氣湯,這個方子在第二卷「汗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補脾]

  • 歸脾湯,這個方子在第二卷「勞癆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肺虛]

  • 人參固本丸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「中風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  • 生脈散,由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這三味藥組成。

[氣燥]

  • 黃芩湯,由黃芩、梔子、桔梗、麥冬、當歸、芍藥、人參、生地、花粉、葛根(每味各一兩)、烏梅(一個)組成。

[血燥]

  • 地黃飲子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「中風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氣血燥]

  • 黃耆竹葉湯,由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麥冬、川芎、黃芩、甘草、石膏(每味各一錢)、竹葉(二錢)組成。

[肺火]

  • 生津飲,由麥冬、天冬、生地、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瓜蔞、甘草、火麻仁、花粉(每味各一錢)組成。

[心火]

  • 清心蓮子飲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火症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心肺]

  • 降心湯,由花粉(二錢)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生地、五味子、甘草、茯苓、遠志(每味各一錢)、大棗(二枚)組成。

[滋陰]

  • 加減地黃丸,由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丹皮、五味子、百藥煎組成。

[身腫]

  • 紫蘇湯,由紫蘇、桑白皮、赤茯苓(每味各一錢)、郁李仁(二錢)、羚羊角(七分半)、檳榔(七分)、肉桂、木香、獨活、枳殼(每味各五分)組成。

[利溺]

  • 五苓散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溫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鬲消](指胸膈部位的消渴症):

  • 麥門冬飲,由麥冬(二錢)、知母、花粉、人參、五味子、葛根、茯神、生地、甘草(每味各一錢)、竹葉(十張)組成。

[虛渴]

  • 人參麥冬湯,由人參、茯苓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枸杞子組成。

[上消]

  • 天花粉散,由花粉、生地、麥冬、乾葛(每味各二錢)、五味子、甘草(每味各一錢)、粳米(一百粒)組成。

[中消]

  • 蘭香飲子,由石膏(三錢)、知母(一錢半)、甘草、防風(每味各一錢)、人參、蘭香葉、連翹、蔻仁、桔梗、升麻(每味各五分)、半夏(二分),用薑湯送服。

[氣虛]

  • 七味白朮散,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(每味各五分)、乾葛(一錢)、木香(五分)組成。

[胃火]

  • 瀉黃散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火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胃熱]

  • 玉女煎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溫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心肺]

  • 藕汁膏,用人乳、生地汁、藕汁(各一大盞),先熬成膏,再加入黃連(五錢)、花粉(一兩)研成的粉末一同熬製,最後加入薑汁、白蜜製成膏狀,含化服用。

[脾肺]

  • 黃耆湯,由黃耆、生地、芍藥、麥冬、五味子(每味各三兩)、人參、甘草、天冬(每味各三錢)、茯苓(一兩)組成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烏梅、生薑、大棗一起煎煮。

[通治]

  • 黃連豬肚丸,由黃連、粱米、花粉、茯神(每味各四兩)、知母、麥冬(每味各二兩)研成粉末,用一個洗淨的豬肚將藥粉裝入,縫好後煮爛,搗成泥狀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

[痿弱]

  • 白茯苓丸,由茯苓、黃連、花粉、萆薢、熟地、覆盆子、人參、元參(每味各一兩)、石斛、蛇床子(每味各七錢半)、炒雞內金(三十個)組成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,用磁石湯送服。

[下消](指下焦的消渴症):

  • 元菟丸,由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研磨,焙乾,十兩)、五味子(用酒浸泡後研磨,焙乾,七兩)、茯苓、蓮肉(每味各三兩)、山藥(六兩)組成,將藥粉研磨混合,用浸泡藥材的酒調製成糊狀,製成藥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
[攝精]

  • 秘元煎,由遠志、山藥、芡實、炒酸棗仁、金櫻子(每味各二錢)、白朮、茯苓(每味各一錢半)、炙甘草、人參(每味各一錢)、五味子(十四粒)組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[通攝]

  • 雙補丸,由鹿角膠、人參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熟地、肉蓯蓉、當歸、石斛、黃耆、木瓜、五味子、菟絲子、覆盆子(每味各一兩)、沉香、澤瀉(每味各五分)、麝香(一錢)組成。

[補瀉]

  • 大補地黃丸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燥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補攝]

  • 左歸飲,這個方子在第二卷「虛損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  • 大補元煎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中風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益大]

  • 加減腎氣丸,由熟地(二兩)、丹皮、澤瀉、茯苓、山藥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鹿茸(每味各一兩)、肉桂、沉香(每味各五錢)組成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,在空腹時服用。

[益火]

  • 右歸飲,這個方子在第二卷「虛損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

[補固]

  • 鹿茸丸,由麥冬(二兩)、鹿茸、熟地、黃耆、五味子、雞內金、肉蓯蓉、補骨脂、牛膝、山茱萸、人參(每味各七錢五分)、地骨皮、茯苓、元參(每味各五錢)組成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。

[強中](指增強男子性機能):

  • 石子薺苨湯,用黑豆(一升,煮汁後去除豆渣,再加入一個豬腎一起煮),再加入薺苨、石膏(每味各三兩)、人參、茯苓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黃芩、花粉、甘草(每味各二兩),分三次服用,用水煎煮。

[下消]

  • 加減八味丸,是在八味丸的基礎上減去附子,加入五味子。

[消癉](指消除消渴症):

  • 玉泉丸,由花粉、葛根(每味各一兩五錢)、人參、麥冬、烏梅肉、甘草(每味各一兩)、生黃耆、炙黃耆(每味各五錢)組成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。

[酒渴](指飲酒過度導致的口渴):

  • 烏梅木瓜湯,由烏梅、木瓜(每味各二錢)、麥芽、草果、甘草(每味各一錢)、生薑(五片)組成。

[蟲渴](指寄生蟲引起的口渴):

  • 苦楝子湯,由苦楝根皮(一把,切開後焙乾)、麝香(少量)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[煩渴]

  • 理中丸,這個方子在第一卷「中風」的章節可以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