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三消論治

中消後,胃熱傳腎,消爍脂液,腿細足痿者,白茯苓丸。下消渴飲,溺如膏油者,治宜攝固,元菟丸、秘元煎。腎消虛澀者,通攝兼施,雙補丸。腎消淋濁有火者,補而兼瀉,六味丸加知、柏,或大補地黃丸。淋濁無火者,補而兼攝,下左飲,或大補元煎。火衰不能化氣,氣虛不能化液者,益火之源,加減腎氣丸,或八味丸、右歸飲。

無火而滑,小溲無度者,益陽固陰,鹿茸丸。腎消強中,莖長而堅,精自出者,此孤陽外張,陰不內守,難治。由好色縱淫,或餌丹石,陽起石、鍾乳粉之類。《直指》曰:服五石者,真氣既盡,石性獨留,陽道興舉,不交精泄,名曰強中,不可治。其飲食如湯沃雪,久則陽強精脫,石子薺苨湯。

通治下消,加減八味丸。三消久,小水不臭反甜者,此脾氣下脫,症最重。七味白朮散。若溺後,溺面浮脂者,此膏液下流,腎不約制。白朮散、腎氣丸。外有脾熱口甜,為消癉。經謂數食肥甘,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,經用蘭草湯效。肥令人內熱,甘令人中滿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
此膏粱釀熱涸津,即消中之漸,宜地黃飲子、玉泉丸。有食㑊,㑊,易也。飲食移易而過,不生肌肉也。經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胃移熱於膽,皆名食㑊,治同中消。有酒渴,由嗜酒積熱煩渴,專嗜冷物,烏梅木瓜湯。有蟲渴,臟腑生蟲,耗津液而成消渴,苦楝子湯。

其有渴飲一二口即厭,少頃復渴,但不若消渴者之無厭,此中氣虛寒,寒水上泛,逼其浮游之火於喉舌間,故上焦欲得水救,水到中焦,以水遇水,即厭也。如面赤煩躁,宜理中湯送八味丸。凡渴而不能食者,末傳。中滿,鼓脹,能食而渴者,必發腦疽、背癰、皆不治。此又消渴之傳變,所必防者。

《本事》曰:消渴全因坎水衰少,腎陽不升。肺為華蓋,譬板覆釜,暖氣上騰,則板能潤。若腎氣能蒸化,則飲食精液上升,自免乾渴,宜八味丸。

徐忠可曰:消因腎虛,或因二陽結,或為厥陰病。其能食而渴者,宜重二陽論治。其飢不欲食,氣撞心者,宜重厥陰論治。仲景《傷寒論》,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飢而不欲食,皆由厥陰風鬱火燔也。其飲一溲二者,宜重腎虛論治,此臨症時所宜細辨也。

繆仲淳曰:三消渴疾,以鮎魚涎,和黃連末為丸,每五七丸,烏梅湯下,日三服效。以白芍、甘草等分為末,每一錢水煎,日三服。有患消渴九年,服藥止而復作,得是方服之,七日頓愈。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。以栝蔞根即天花粉、黃連各三兩為末,蜜丸,每三十丸,麥冬湯下,日二服。

其飲水無度,小便數者,用田螺五升,水一斗,浸一夜,渴即飲之,每日一換水及螺,或煮食飲汁亦妙。飲水無度,小便赤澀者,用秋麻子仁一升,水三升,煮三四沸、飲不過五升瘥。腎消飲水,溺如膏油者,用茴香、苦楝子等分炒,研末,食前酒服二錢。消渴下元虛者,用牛膝末酒蒸五兩,生地汁五升浸,日曬夜浸,汁盡為度,蜜丸,酒下三十丸。久服津液自生。

白話文:

三消論治

中消之後,胃火循經傳到腎臟,消耗脂液,導致腿細腳軟無力,可用白茯苓丸治療。下消症狀是口渴飲水過多,小便像膏油一樣,治療應當收斂固澀,可用元菟丸、秘元煎。腎消伴隨小便澀痛者,需要同時疏通和收斂,可用雙補丸。腎消伴有淋濁且有熱證者,需補益同時瀉熱,可用六味丸加知母、柏子仁,或大補地黃丸。淋濁而無熱證者,則需補益同時收斂,可用下左飲,或大補元煎。若因腎臟火衰不能化氣,氣虛不能化液,則需益腎之火,可用加減腎氣丸,或八味丸、右歸飲。

小便頻數且滑利,無度者,需益陽固陰,可用鹿茸丸。腎消導致陽強,陰莖勃起堅硬,精液自行流出,這是孤陽外露,陰精不能內守,難以治療。此症多因縱慾過度,或服用丹砂、陽起石、鍾乳粉等礦物藥物所致。《直指》中記載:服用五石散者,真氣耗盡,藥物毒性殘留,陽道勃起,卻不能交合,精液自行流出,稱為「強中」,難以治療。其飲食如同冰雪融化,時間長了,則陽氣過盛,精液耗損,可用石子薺苨湯。

治療下消,可加減八味丸。三消久病,小便不臭反而很甜,這是脾氣下陷,病情最嚴重,應服用七味白朮散。若小便後,小便表面浮有油脂,這是膏液下流,腎臟不能約束,可用白朮散、腎氣丸。若同時伴有脾胃熱盛、口甜,則為消癉。經書記載,經常食用肥甘厚味,則其氣上溢,轉化為消渴,可用蘭草湯。肥甘厚味導致內熱,積滯中滿,用蘭草清熱除陳氣。

膏粱厚味容易釀成內熱耗傷津液,是消渴的早期徵兆,可用地黃飲子、玉泉丸。食㑊,意思是飲食不節,容易改變飲食習慣,無法滋生肌肉。《內經》記載,大腸熱邪移至胃,食慾旺盛卻消瘦;胃熱移至膽,都稱為食㑊,治療方法與中消相同。酒渴是由於嗜酒積熱,煩渴,喜愛冷飲,可用烏梅木瓜湯。蟲渴是由於臟腑寄生蟲,耗傷津液而導致消渴,可用苦楝子湯。

如果渴飲一二口就厭倦,過一會兒又渴,但不像消渴症那樣無止盡的渴,這是中氣虛寒,寒水上泛,逼迫浮游之火到喉舌之間,所以上焦想喝水解渴,水到達中焦,水遇水,就厭倦了。如果伴有面紅煩躁,可用理中湯送服八味丸。凡是口渴卻不能進食者,病情已傳變。如果中滿、腹脹,能進食卻口渴,則必定會發展為腦疽、背癰,都是不治之症。這是消渴病的傳變,必須預防。

《本事方》中記載:消渴都是由於腎水不足,腎陽不升所致。肺氣如華蓋,好比鍋蓋覆蓋在鍋上,溫熱之氣上升,則鍋蓋才能潤濕。如果腎氣能蒸化水液,則飲食精液上升,就能避免口渴,可用八味丸。

徐忠可說:消渴原因是腎虛,或者陽明二經結實,或者厥陰病。如果能吃卻口渴,宜重點從陽明二經論治。如果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氣衝心胸,宜重點從厥陰論治。仲景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厥陰病的症狀,消渴、氣上衝心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都是由於厥陰風寒、火熱燔灼所致。如果飲水量多而小便量少,宜重點從腎虛論治,這是在臨床上需要仔細辨證的。

繆仲淳說:治療三消渴,可用鮎魚涎,和黃連末製成丸劑,每次五到七丸,用烏梅湯送服,每日三次,療效很好。也可用白芍藥、甘草等量研末,每次一錢,水煎服,每日三次。曾經有一位患者患消渴九年,服藥後時好時壞,服用這個方劑,七天就痊癒了。不可因為其簡單而忽視。還可用栝樓根(即天花粉)、黃連各三兩研末,蜜丸,每次三十丸,用麥冬湯送服,每日二次。

如果飲水過多,小便頻數,可用田螺五升,水一斗,浸泡一夜,口渴就喝,每天換一次水和田螺,或煮熟後喝湯汁也很好。如果飲水過多,小便赤澀,可用秋麻子仁一升,水三升,煮沸三四次,飲用不超過五升即可痊癒。腎消飲水,小便像膏油,可用茴香、苦楝子等量炒制,研末,飯前用酒送服二錢。消渴下元虛弱,可用牛膝末用酒蒸五兩,用生地黃汁五升浸泡,白天曬太陽,晚上浸泡,直到汁液用盡為止,製成蜜丸,用酒送服,每次三十丸。久服則津液自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