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附方
〔補攝〕,靈苑丹,硃砂(一兩),棗仁,乳香(各五錢),共研細,酒調勻,作一服,服後安臥勿喚醒,則神魂自定,若喚醒驚寤,則不可治。
〔復發〕,斷癇丹,黃耆,鉤藤,細辛,甘草(各五錢),蛇蛻(一條),蟬蛻(四個),牛黃(二釐),棗肉為丸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人參湯下。
〔婦癲〕,加味逍遙散,見一卷火。
〔瀉火〕,大承氣湯,見一卷溫症。
〔湧痰〕,來蘇膏,皂角二兩,酸漿水浸透研汁,砂鍋內熬,用槐柳枝攪,熬成膏,攤紙上陰乾,用溫水化,入左右鼻孔,取涎。
〔湧痰〕,三聖散,見一卷中風。
〔表裡〕,洗心散,當歸(二兩),麻黃,大黃,生術,白芍,荊芥,炙草(各一兩),每服三四錢,姜五片,薄荷七葉,水煎。
〔瀉火〕,涼膈散,見一卷中風。
〔吐下〕,勝金丹,白砒(一錢),綠豆(三百六十粒,浸去殼同白砒研泥陰乾),山梔(十四枚),雄黃,雌黃(各一錢),急性子(二錢),為末入牛黃、冰片,和糕餅食。
〔降火〕,降龍丹,黑鉛,水銀(各一兩),先將鉛入銚熔化,次入水銀炒成粉,入:金銀箔(各五百張),辰砂,蛇含石(各五錢),蜜丸芡實大,茯神湯下三丸。
〔狂亂〕,黃連瀉心湯,黃連,生地,知母(各一兩),黃芩(二兩),甘草(五錢),每服五錢。
〔心包〕,鬱金丸,鬱金,硃砂,白礬
〔風涎〕,通泄散,瓜蒂末三錢,加輕粉一字,水調勻,灌之涎自出。如未出,含沙糖一塊下咽,涎即出。
〔神亂〕,鎮心丹,硃砂,枯礬,水丸芡實大,參湯下一丸。
〔驚悸〕,辰砂安志丸,辰砂(二兩),姜炒遠志,菖蒲,棗仁,乳香,歸身,茯苓,茯神(各七錢),人參(五錢),豬心(一個,研如泥),酒丸,棗湯下。
〔補魂〕,龍齒清魂散,龍齒,遠志,人參,歸身(各兩半),茯神,麥冬,桂心,甘草(各三錢),延胡(一兩),細辛(錢半),每服四錢。
〔補魄〕,清神湯,黃連,茯苓,柏子仁,遠志,菖蒲,棗仁(各錢半),甘草(五分),薑汁,竹瀝(各一匙),水煎。
〔血室〕,小柴胡湯,見一卷溫。
白話文:
[附方]
**補攝:**靈苑丹:硃砂一兩,棗仁、乳香各五錢,共研磨成細粉,用酒調勻,做成一劑服用。服用後要平躺休息,不要叫醒,這樣神魂才能自行安定;如果叫醒驚醒病人,就無法治療了。
**復發:**斷癇丹:黃耆、鉤藤、細辛、甘草各五錢,蛇蛻一條,蟬蛻四個,牛黃二釐,棗肉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
**婦癲:**加味逍遙散(方劑內容見一卷火)。
**瀉火:**大承氣湯(方劑內容見一卷溫症)。
**湧痰:**來蘇膏:皂角二兩,用酸漿水浸泡透後研磨取汁,在砂鍋裡熬煮,用槐柳枝攪拌,熬成膏狀,攤在紙上陰乾,使用時用溫水化開,滴入左右鼻孔,引出痰液。
**湧痰:**三聖散(方劑內容見一卷中風)。
**表裡:**洗心散:當歸二兩,麻黃、大黃、生術、白芍、荊芥、炙甘草各一兩,每次服用三四錢,加薑五片,薄荷七葉,水煎服。
**瀉火:**涼膈散(方劑內容見一卷中風)。
**吐下:**勝金丹:白砒一錢,綠豆三百六十粒(浸泡去殼後與白砒一起研磨成泥狀陰乾),山梔十四枚,雄黃、雌黃各一錢,急性子二錢,研成粉末,加入牛黃、冰片,和在糕餅中服用。
**降火:**降龍丹:黑鉛、水銀各一兩,先將鉛放入銚中熔化,然後加入水銀炒成粉末,加入金銀箔各五百張,辰砂、蛇含石各五錢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,用茯神湯送服三丸。
**狂亂:**黃連瀉心湯:黃連、生地、知母各一兩,黃芩二兩,甘草五錢,每次服用五錢。
**心包:**鬱金丸:鬱金、硃砂、白礬(各量未註明)。
**風涎:**通泄散:瓜蒂末三錢,加輕粉少許,用水調勻,灌服,引出涎液。如果涎液未出,可以含一塊冰糖嚥下,涎液就會出來。
**神亂:**鎮心丹:硃砂、枯礬,做成芡實大小的水丸,用人參湯送服一丸。
**驚悸:**辰砂安志丸:辰砂二兩,薑炒遠志、菖蒲、棗仁、乳香、歸身、茯苓、茯神各七錢,人參五錢,豬心一個(研磨成泥),用酒做成藥丸,用棗湯送服。
**補魂:**龍齒清魂散:龍齒、遠志、人參、歸身各兩半,茯神、麥冬、桂心、甘草各三錢,延胡一兩,細辛錢半,每次服用四錢。
**補魄:**清神湯:黃連、茯苓、柏子仁、遠志、菖蒲、棗仁各錢半,甘草五分,薑汁、竹瀝各一匙,水煎服。
**血室:**小柴胡湯(方劑內容見一卷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