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六 (28)
卷之六 (28)
1. 身痛論治
一身盡痛,凡傷寒、傷暑、傷濕、霍亂、陰毒,及一切寒濕、濕熱、內傷、寒熱、氣血經脈不和諸症,皆有之。如傷寒發熱,身痛拘急,脈浮緊。麻黃湯,或九味羌活湯。汗後身仍痛,脈沉遲。桂枝加人參湯。中暑傷氣,自汗身痛,神倦脈虛。清暑益氣湯。中濕身痛,身重不能轉側,脈細緩。
在表,除濕湯。里,五苓散。霍亂吐瀉身痛,口渴溺少,脈伏。五苓散。陰毒身痛如被杖,面青咽痛,脈沉細而疾。升麻鱉甲湯。寒濕相搏,但頭汗出,背強身痛,脈沉澀。甘草附子湯。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脈虛浮而澀。除濕蠲痹湯。濕熱相搏,遍身煩痛,脈滑而疾。當歸拈痛湯。
內傷勞倦,兼風濕身痛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。寒熱身痛,胸脅不舒,肝血虛而火鬱,加味逍遙散。渾身走注作痛,或經脈牽引,但行氣活血。三痹湯。凡肢節痹痛屬火,身體沉重屬濕,拘急屬寒,腫屬濕,遊走不定屬風,痛在一處,如冰冷屬痰,下體痛而溺少,宜分利。五苓散。
下體腫痛,脈浮,自汗惡風,宜泄濕,兼實表。防風黃耆湯。尤宜察其兼症而審治之。
白話文:
全身都疼痛,像是感冒、中暑、濕邪侵襲、霍亂、陰毒,以及各種寒濕、濕熱、內傷、寒熱、氣血經絡不協調等病症,都可能導致。
如果是感冒發燒,身體疼痛且感覺緊繃,脈搏呈現浮緊的狀態,可以使用麻黃湯或九味羌活湯來治療。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疼痛,脈搏變得沉緩,則可以使用桂枝加人參湯。
中暑導致氣虛,出現自汗、身體疼痛、精神疲倦、脈搏虛弱等情況,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。如果被濕邪侵襲導致身體疼痛,感覺身體沉重無法翻身,脈搏細緩,若是濕邪在體表,可以使用除濕湯;若濕邪在體內,則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霍亂導致上吐下瀉、身體疼痛、口渴、小便量少、脈搏微弱不明顯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若是陰毒導致身體疼痛,像被鞭打一樣,臉色發青、喉嚨痛,脈搏沉細而快,則可以使用升麻鱉甲湯。
寒濕相互搏擊,導致只有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、身體疼痛、脈搏沉澀,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。風濕相互搏擊,導致全身疼痛,脈搏虛浮而澀,可以使用除濕蠲痹湯。濕熱相互搏擊,導致全身煩躁疼痛,脈搏滑而快,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。
因為內傷勞累又感染風濕導致身體疼痛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羌活、防風。如果是因為寒熱導致身體疼痛、胸脅不適,屬於肝血虛且火氣鬱結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。如果疼痛在全身遊走不定,或是有經脈牽引的感覺,則需要用行氣活血的藥物,可以使用三痹湯。
凡是關節麻木疼痛屬於火,身體沉重屬於濕,緊縮拘急屬於寒,腫脹屬於濕,疼痛遊走不定屬於風,疼痛固定一處,像冰冷一樣屬於痰,下半身疼痛且小便量少,應該用利尿的方式來治療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如果下半身腫痛,脈搏浮,自汗且怕風,應該用發汗袪濕的方式來治療,並兼顧表虛,可以使用防風黃耆湯。
以上治療方法,都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其他兼症,再詳細判斷用藥。
2. 身痛脈候
傷寒六脈俱緊,為太陽表症。身如被杖,脈沉緊,為陰毒。發汗後,脈弦遲,身痛,為氣血不和。一身關節盡痛,而脈沉弦,為中濕。肢體重痛,微腫,汗出惡風,關節不利,不可轉側,脈緩為風濕。遍身痛,脈弦小,或滑大,為氣血虛損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導致六脈都緊繃,是太陽表症的表現。如果身體感覺像被棍子打過一樣疼痛,而且脈搏沉而緊,這是陰毒的症狀。發汗後,脈象變得像琴弦般緊繃又遲緩,同時身體疼痛,這是氣血不和的現象。全身關節都疼痛,而且脈搏沉而弦,這是中了濕邪。如果四肢沉重疼痛,稍微腫脹,出汗又怕風,關節活動不順暢,難以轉動身體,脈搏緩慢,這是風濕的表現。全身都疼痛,脈象細小而弦,或者滑大,這是氣血虛損的緣故。
3. 附方
〔傷寒〕,麻黃湯,麻,桂,杏,草
〔傷寒〕,羌活湯,見五卷破傷風。
〔傷寒〕,桂枝加人參湯,桂枝,芍藥,甘草,生薑,大棗,人參
〔中暑〕,清暑益氣湯,見一卷暑。
〔中濕〕,除濕湯,見一卷中風。
〔霍亂〕,五苓散,見一卷溫。
〔陰毒〕,升麻鱉甲湯,升麻,鱉甲,當歸,甘草,川椒,雄黃
〔寒濕〕,甘草附子湯,草,附,芍藥
〔風濕〕,除濕蠲痹湯,見五卷痹。
〔濕熱〕,當歸拈痛湯,見一卷濕。
〔內傷〕,補中益氣湯,見一卷中風。
〔肝火〕,加味逍遙散,見一卷火。
〔走注〕,三痹湯,見五卷痹。
〔泄濕〕,防己黃耆湯,見一卷濕。
白話文:
[傷寒]:麻黃湯,使用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[傷寒]:羌活湯,請參考第五卷的破傷風部分。
[傷寒]:桂枝加人參湯,使用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人參。
[中暑]:清暑益氣湯,請參考第一卷的暑病部分。
[中濕]:除濕湯,請參考第一卷的中風部分。
[霍亂]:五苓散,請參考第一卷的溫病部分。
[陰毒]:升麻鱉甲湯,使用升麻、鱉甲、當歸、甘草、川椒、雄黃。
[寒濕]:甘草附子湯,使用甘草、附子、芍藥。
[風濕]:除濕蠲痹湯,請參考第五卷的痹症部分。
[濕熱]:當歸拈痛湯,請參考第一卷的濕病部分。
[內傷]:補中益氣湯,請參考第一卷的中風部分。
[肝火]:加味逍遙散,請參考第一卷的火病部分。
[走注]:三痹湯,請參考第五卷的痹症部分。
[泄濕]:防己黃耆湯,請參考第一卷的濕病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