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)

1. 腫脹脈案

愈。

金氏,中年經斷,脘腹脹大,季脅緊掣如束,食下滿,逾時痛,便瀉日數行,晡後股脛重墜,脈陽搏陰微,症由瘕聚胞宮,氣閉衃留,可導使下。失治則沖病及帶,腰圍弸急,中下焦氣機鈍窒,運納無權,滿痛瘕泄,氣虛下陷,由來漸矣,前年立法溫通腑陽,脹寬能納。今先主通降,脹緩再議。

半夏曲、茯苓、草果(煨),砂仁殼、蘇子、橘白、大腹皮、川椒目、降香。三服滿痛除。專調帶絡,為其氣虛則弸急而陷下也。潞參、升麻、益智子、沙苑子、茯神、牛膝炭、當歸鬚。三五服後,腰肋松而股脛復常。

鄒,六旬外,由泄瀉漸次足腫,入腹為脹,延及通腹堅滿,面浮肢腫,水濕不運,溏瀉未止。若論平昔嗜飲便紅,宜丹溪小溫中丸分理濕熱。然脈來沉小,兩尺如絲,明系脾腎久衰,火土俱弱,致氣鈍濕壅,清濁混淆。此消導破氣,決非治法。但溫理脾腎,兼佐泄濕,自可向安。

炮姜(三分)、肉蔻、神麯(炒。各一錢)、益智仁(煨,錢半),茯苓(三錢)、牛膝(蒸)、砂仁殼(各一錢半)、大腹皮(洗二錢)、車前子、橘白(各八分)、冬瓜皮(二錢)、倒蝕牛口秈稻草(二兩。煎湯代水。)數服腫退瀉止。去薑、蔻、神麯,加沙苑子、半夏曲、粳米(炒)。

數十服脹全消。匝月後不節葷茹濕面,復脹,溺少,仍用牛膝、車前、茯苓、益智仁、炮薑、萊菔子、砂仁、麥芽、雞內金(俱炒)。脹消而健。

韋,胸高突,腹腫硬,面黃鼻衄,足腫溺澀,夜分不寐。想成童後恣啖生冷,秋冬以來,邪痼氣窒,延春身熱膝冷,食入脹加,臟腑經脈窒痹。治先分理濕熱,佐以軟堅。栝蔞仁、山梔、茯苓、砂仁殼、大腹皮、車前子、牛膝、炒神麯、杏仁、生牡蠣、椒目。六七劑脹寬腫軟者十四五。

知肝失疏泄,脾失運輸,分消中宜佐暢肝運脾。用陳皮、鬱金、蘇梗、當歸、石斛、山梔、茯苓、薏苡、雞內金(炙黃)、牡蠣,表裡分消,而溺利汗出矣。惟晡後陽升,頰熱頭眩,溺色渾,行則氣急,懼當春鼻仍易衄。治在降陽和陰。熟地、牛膝(俱炒炭)、丹皮、山梔、石斛、薏仁、赤苓、大腹皮、冬桑葉、燈心、小麥。

溺清眩熱已,惟宵則氣急,寐不甚穩。去赤苓,加茯神、蔞霜、桑皮(蜜炙)、防己、炙草。數服氣舒而胸突漸平,腹寬而膝冷漸和。

白話文:

腫脹脈案

第一個案例:金氏,中年婦女,停經後腹部脹大,兩肋下緊緊的像被束縛一樣,飯後腹脹,過一段時間後疼痛,每天大便數次,傍晚小腿沉重下墜,脈象是陽氣搏動,陰氣微弱。症狀是由於血塊積聚在子宮,氣機閉阻不通,可以導引使之排出。如果治療失當,就會影響到衝脈和帶脈,腰圍緊束,中下焦氣機阻滯不通,臟腑的吸收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腹脹疼痛、腹瀉,以及氣虛下陷,病情是逐漸加重的。前年曾經用溫通腑陽的辦法治療,腹部脹滿有所減輕,可以進食。現在先以通降為主,待脹滿緩解後再作其他治療。處方:半夏曲、茯苓、草果(煨)、砂仁殼、蘇子、橘皮、大腹皮、川椒目、降香。服用三劑後,腹脹疼痛消失。之後專門調治帶脈,因為氣虛會導致腰圍緊束而下墜。處方:潞參、升麻、益智子、沙苑子、茯神、牛膝炭、當歸鬚。服用三到五劑後,腰肋鬆弛,小腿沉重也恢復正常。

第二個案例:鄒氏,六十多歲,因腹瀉而逐漸出現腳腫,腫脹向上蔓延到腹部,腹部脹滿堅硬,臉浮腫,四肢浮腫,水濕不能正常運行,腹瀉尚未停止。根據其平素嗜酒,小便顏色發紅的情況,應該用丹溪小溫中丸來治療濕熱。但是脈象沉細,寸口脈微弱,兩尺脈如絲線,很明顯是脾腎久虛,脾胃之火和腎之土都虛弱,導致氣機遲鈍,水濕停滯,清濁混淆。因此,消導破氣的方法不適用。應該溫補脾腎,同時輔助利濕,就能慢慢恢復健康。處方:炮姜(三分)、肉蔻、神麴(炒,各一錢)、益智仁(煨,錢半)、茯苓(三錢)、牛膝(蒸)、砂仁殼(各一錢半)、大腹皮(洗二錢)、車前子、橘皮(各八分)、冬瓜皮(二錢)、倒蝕牛口秈稻草(二兩,煎湯代水)。服用幾劑後,腫脹消退,腹瀉停止。然後去掉炮姜、肉蔻、神麴,加入沙苑子、半夏曲、粳米(炒)。服用幾十劑後,腹脹完全消失。一個月後,因為飲食不節,又吃肥甘厚味及濕面,腹部再次脹滿,小便減少,又用牛膝、車前子、茯苓、益智仁、炮姜、萊菔子、砂仁、麥芽、雞內金(俱炒)治療。脹滿消退,身體恢復健康。

第三個案例:韋氏,胸部高聳突出,腹部腫脹堅硬,面色發黃,鼻出血,腳腫,小便澀痛,夜裡睡不好。從小就喜歡吃生冷食物,秋冬以來,邪氣阻滯,春天發熱,膝蓋冰冷,吃東西後腹脹加重,臟腑經脈阻塞不通。治療先要分利濕熱,輔助軟堅散結。處方:栝蔞仁、山梔子、茯苓、砂仁殼、大腹皮、車前子、牛膝、炒神麴、杏仁、生牡蠣、椒目。服用六七劑後,腹脹減輕,腫塊軟化。

因為肝氣疏泄失常,脾臟運化失職,所以要分消積滯,並輔助疏肝健脾。處方:陳皮、鬱金、蘇梗、當歸、石斛、山梔子、茯苓、薏苡仁、雞內金(炙黃)、牡蠣,表裡同治,使小便通利,汗液排出。但是傍晚陽氣上升,面頰發熱,頭暈目眩,小便渾濁,走路就氣喘,擔心春天鼻出血會再次發生。治療應以降陽滋陰為主。處方:熟地黃、牛膝(俱炒炭)、丹皮、山梔子、石斛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大腹皮、冬桑葉、燈心草、小麥。

小便清澈,頭暈發熱的症狀已經消失,只是晚上氣喘,睡眠不好。去掉赤小豆,加入茯神、蔞麻子、桑白皮(蜜炙)、防己、炙甘草。服用幾劑後,氣喘舒緩,胸部突出漸漸平復,腹部寬鬆,膝蓋冰冷的症狀也逐漸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