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噯氣論治

噯氣,即《內經》所謂噫也。經言脾病善噫。又言寒氣客於胃,厥逆,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後人因謂脾胃氣滯,起自中焦,出於上焦。凡病後,及老人脾胃虛弱者多有之。顧亦有肝氣逆乘,噯酸作飽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。仲景謂胃虛,客氣上升,必假重墜以鎮逆,旋覆代赭湯。

亦有肺氣失降而作噯者,蘇子降氣湯去桂,加杏仁、貝母之屬。其胃虛氣滯而作噯者,十味保和湯。其胃寒氣滯而作噯者,和胃煎。其胃虛嘔痰噯氣者,和胃二陳煎。其胃寒飲食難化,時作虛飽噯氣者,養中煎,或理中丸。如脾腎虛寒,命門火衰,濁陰不降,致痞滿噯氣者,理陰煎加減。

如胃有痰火噯氣者,星夏梔子湯。專由脾胃陽虛,中氣為陰邪阻格者,和中為要,健脾散。若木來乘土,厥逆上干之氣,非鎮制不能遏也。

白話文:

打嗝,也就是《黃帝內經》裡說的「噫」。《內經》說脾臟生病容易打嗝。又說寒氣侵入胃部,氣機逆亂,從下往上散發,又從胃部出來,所以會打嗝。後人認為是脾胃之氣阻塞,從中焦升起,往上焦散發。通常是生病後,或是年紀大的長者脾胃虛弱容易出現。但也有因為肝氣不順,向上衝逆,導致打嗝時帶酸味,感覺腹脹,心下堵塞,打嗝不停的狀況。張仲景認為這是胃虛,有外來的邪氣往上衝,必須用藥物加重下墜的力量來鎮壓逆氣,可以使用旋覆代赭湯。

也有因為肺氣無法下降而打嗝的,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,去掉桂枝,加入杏仁、貝母之類的藥材。因為胃虛氣滯而打嗝的,可以使用十味保和湯。因為胃寒氣滯而打嗝的,可以使用和胃煎。因為胃虛嘔吐痰液又打嗝的,可以使用和胃二陳煎。因為胃寒飲食難以消化,時常感到虛脹又打嗝的,可以使用養中煎,或是理中丸。如果是因為脾腎虛寒,命門火衰,濁陰無法下降,導致胸腹脹滿而打嗝的,可以使用理陰煎加減。

如果是因為胃中有痰火而打嗝的,可以使用星夏梔子湯。如果是單純因為脾胃陽氣虛弱,中焦之氣被陰邪阻礙的,應該以調和中焦為要,可以使用健脾散。如果肝木之氣反過來壓制脾土,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逆,就必須用鎮壓的方法才能阻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