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肝氣脈案

丁,神傷思慮則肉脫,意傷憂愁則肢廢。高年憂思菀結,損動肝脾,右脅氣痛,攻胸引背,不能平臥,氣粗液奪,食少便難。由肝胃不和,腑不司降,耳鳴肢麻,體瘦脈弦,風動陽升,脂肉消鑠,有暈僕之懼。香岩謂肝為剛臟,忌用剛藥。仲景法肝病治胃,是有取乎酸泄通降之品矣。

白芍、木瓜、牡蠣、金橘皮、蘇子、蔞仁、杏仁、歸鬚、枳殼,再服頗適。然症由情懷內起,宜娛情善調,不宜專恃藥餌也。

陳,脅脹胸痛嘔吐,肝氣上升,陽明當其沖,必犯脘傾液而出。脈左遲虛,右弦小,陰瘧宿恙未愈。治在益胃和肝,勿使瘧厥。白芍、茯苓(各二錢)、製厚朴(六分)、製半夏(錢半)、橘白、枳殼(各一錢)、砂仁(連殼八分)、烏梅(二枚)、煨姜(二片)。數服脹痛若失,陰瘧亦瘳。

於,先由吞酸,漸次胸脅滿悶,食後必吐,病因肝鬱失暢,延至木氣犯土,水濁不降,勢必溺少便結,肝乘胃反矣。苦降逆辛泄濁主之。製厚朴、吳萸、乾薑、蘇子(炒研。各五分)、枳殼、降香末、半夏曲(各錢半)、茯苓(二錢)、椒目(十粒)。數服漸安。

潘,少腹本厥陰部分,㽲痛不已,利下黏膩如魚腦,又嘔紫血甚多,繼以鮮紅,夜煩不寐,足厥冷,左脈虛弦,右虛小。此土受木侮,必飲啖後鬱勃動肝,厥陰凌犯中下焦,清濁互傷,嘔利並劇,節交雨水,風陽猝乘,藥忌剛燥,但柔肝熄風緩痛為宜。阿膠(水煨)、白芍、木香、小茴香(鹽水炒)、香附(醋炒)、延胡(酒炒)、茯神。

一服血止,痛利大減,足亦和。再加炮薑、黑楂肉服,症悉平。改用潞參、茯苓、白芍、山藥、炙草、砂仁、訶子肉、粳米、棗肉,調脾而食進。但嘔利傷陰,精神未復,因事棖觸,寒熱煩痛,按捶略爽,是營衛流行之機,未免鈍窒矣。且咳喘痰灰,腎虛氣少攝納,必補中則營衛自和,攝腎則喘嗽可定。

潞參、炙耆、歸身、炙草、茯神、五味、山藥、骨脂、核桃肉、沙苑子。漸次調理向安。

從侄,左乳下一縷氣升,熱痛至項,明是肝陽郁久致然。恰當暑濕炎蒸,每歲屢發,本由怫悒,肝久失暢,經隧痰氣阻塞,致肺胃不主升降。痞噯吞酸,大便忽溏忽硬,脈來沉澀。仿丹溪越鞠丸。山梔、川芎、神麯、香附醋炒、蔞仁、旋覆花、杏仁、貝母、枳殼。煎服輒安。

嚴,中年氣從季脅橫攻中上脘,嘔沫失血,年餘未愈。近日食少神衰,服燕窩湯滋脹,兩關虛緩,冷涎上泛。此肝濁瘀滯,久則入絡致滿,宜辛溫泄濁。吳萸(鹽水炒)、半夏(薑製)、廣皮、延胡(酒焙)、厚朴(薑製)、茯苓、降香末、當歸鬚。二服冷涎痛脹悉止。但陽衰脛冷,法在益陽,去吳萸加桂枝、炮薑、草果(煨)等。三劑食進。

白話文:

肝氣脈案

丁某,因精神受創、思慮過度導致肌肉消瘦,因憂愁過度導致肢體無力。年事已高,憂思鬱結,損傷肝脾,出現右脅疼痛,疼痛蔓延至胸部和背部,無法平躺,呼吸粗重,津液減少,食慾不振,排便困難。這是由於肝胃不和,腑臟失於下降,導致耳鳴、肢體麻木,身體消瘦,脈象弦細,風氣上擾,脂肪消融,有昏厥的危險。香岩先生認為肝臟屬剛,忌用峻猛之藥。張仲景治療肝病的方法是從調理胃開始,這是因為酸味藥物具有泄熱通降的作用。

用白芍、木瓜、牡蠣、金橘皮、蘇子、蔞仁、杏仁、當歸鬚、枳殼等藥物治療,效果不錯。但病症的根源在於情志內傷,應當注意調節情志,不宜過度依賴藥物。

陳某,脅肋脹滿,胸痛嘔吐,肝氣上逆,陽明經受其衝擊,導致胃部不適,嘔吐津液。脈象左側遲緩虛弱,右側弦細,陰瘧舊疾未癒。治療應當益氣和胃,調和肝氣,防止瘧疾發作。處方用白芍、茯苓、制厚朴、制半夏、橘皮、枳殼、砂仁、烏梅、煨薑等藥物。服用幾劑後,脹痛減輕,陰瘧也痊癒。

於某,起初是吞酸,逐漸發展為胸脅滿悶,飯後必吐,病因是肝鬱氣滯,導致木氣犯土,水液不能下降,因此排尿減少,大便秘結,肝氣犯胃。治療應當用苦味藥物降逆,辛味藥物泄熱化濁。處方用制厚朴、吳萸、乾薑、蘇子、枳殼、降香、半夏曲、茯苓、椒目等藥物。服用幾劑後,病情逐漸好轉。

潘某,少腹部厥陰部位疼痛不止,大便稀溏黏膩,如魚腦樣,並嘔吐大量紫黑色血液,繼而嘔吐鮮紅色血液,夜間煩躁不安,不能入睡,足部厥冷,左側脈象虛弦,右側脈象虛弱細小。這是由於脾土受肝木克伐,飲食後肝氣鬱結而上逆,厥陰經氣侵犯中下焦,清濁之氣互相損傷,導致嘔吐腹瀉加重。正值雨水季節,風陽之邪乘虛而入,用藥應當避免辛燥之品,以柔肝熄風,緩解疼痛為主。處方用阿膠、白芍、木香、小茴香、香附、延胡索、茯神等藥物。

一劑藥後,出血停止,疼痛和腹瀉明顯減輕,足部也溫暖了。再次加用炮薑、黑棗肉,症狀全部痊癒。之後改用潞參、茯苓、白芍、山藥、炙甘草、砂仁、訶子肉、粳米、大棗等藥物調養脾胃,促進飲食的攝入。由於嘔吐腹瀉損傷陰氣,精神尚未恢復,因外邪入侵,出現寒熱煩痛,按壓略感舒適,這說明營衛之氣的運行尚不暢通。此外,還咳嗽喘息,痰液灰白,腎氣虛弱,氣機不能攝納,必須補益中氣,則營衛自然調和,補腎則咳嗽喘息可愈。處方用潞參、炙黃耆、當歸身、炙甘草、茯神、五味子、山藥、骨碎補、核桃肉、沙苑子等藥物,逐步調理,直到痊癒。

從侄某,左側乳房下方有一股氣往上衝,熱痛直達頸項,這是肝陽鬱結日久所致。恰逢暑熱濕邪盛行,每年都發作,病根在於情志鬱悶,肝氣久滯不暢,經絡氣血痰濁阻塞,導致肺胃失於升降,出現胸悶、呃逆、吞酸,大便時溏時硬,脈象沉澀。參考丹溪翁的越鞠丸加減,處方用山梔子、川芎、神麴、醋炒香附、蔞仁、旋覆花、杏仁、貝母、枳殼等藥物。服用後症狀很快緩解。

嚴某,中年,氣從脅肋橫走,衝擊中上脘,嘔吐涎沫,並吐血,一年多未癒。近來食慾減退,精神衰弱,服用燕窩湯後反而感覺脹滿,兩關脈虛弱,冷涎上泛。這是由於肝臟濁氣瘀滯,日久則入絡脈而致滿,宜用辛溫之品泄去濁氣。處方用鹽水炒吳萸、薑制半夏、廣皮、酒焙延胡索、薑制厚朴、茯苓、降香、當歸鬚等藥物。服用兩劑後,冷涎和脹痛全部消失。但因陽氣衰弱,脛部寒冷,治療應當益陽,去處方中吳萸,加入桂枝、炮薑、煨草果等藥物。服用三劑後,飲食有所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