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肝氣肝火肝風論治
人參、山藥、炙草、牡蠣、棗仁、茯苓、白芍、南棗。大抵肝為剛臟,職司疏泄,用藥不宜剛而宜柔,不宜伐而宜和,正仿《內經》治肝之旨也。
丹溪曰: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,非真冷也。此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自下而上。其熱為甚,自覺冷者,火極似水,積熱之甚也。陽亢陰微,故見此症。又曰:氣從左邊起,肝火也。宜左金丸。氣從臍下起,陰火也。黃柏丸、坎離丸。氣從足下起入腹,虛之極也。滋陰降火湯,外用津調附子末,塗湧泉,引熱下行。
白話文:
肝氣、肝火、肝風的治療方法
人參、山藥、炙甘草、牡蠣、酸棗仁、茯苓、白芍藥、酸棗等藥材,常用於調理肝臟。總體來說,肝臟屬剛強的臟器,負責疏通氣血,用藥時不宜使用過於剛猛的藥物,而應該選擇溫和的藥物,避免損傷肝臟,這正是遵循《內經》中治療肝臟疾病的原則。
朱丹溪(醫家)說:病人自覺腹部有冷氣從下往上竄,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寒冷。這是肝臟的上升之氣,夾雜著相火(命門之火)從下往上衝。如果這種熱非常盛,病人反而覺得冷,那是因為火氣極盛反而像水一樣,是積熱過度的表現。由於陽氣亢盛,陰氣虛弱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他又說:如果氣從左側升起,是肝火旺盛;應該服用左金丸。如果氣從肚臍下升起,是陰虛火旺;應該服用黃柏丸或坎離丸。如果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,那是陰虛到極點;應該服用滋陰降火湯,並在外用附子末調和津液,塗抹湧泉穴,引導熱氣向下運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