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1)

1. 厥脈案

房叔,秋感時癘,煩悶吐瀉,筋掣囊縮,手足厥逆,脈微,邪陷厥陰。與六和湯去扁豆、白朮、杏仁,加吳茱萸、煨姜。吐瀉止,手足溫。忽發痙,項背強直,時或反張,頭面冷至胸背,躁擾欲冷飲,目閉,心了了,口不能語。由吐瀉後真陰大傷,厥氣上逆,陰陽失交,虛風入絡,故現痙厥重症,雖神明未昏,而腎水欲枯,微陽垂絕。

勉用參(二錢)、附(三分)回陽,歸(二錢)、芍(三錢)救陰,麥冬(錢半)、五味(四分)生津,木瓜、鉤藤(各錢半)舒筋,茯神、遠志(各二錢)斂神。服後陽回躁定,再劑諸症悉退。

白話文:

房叔,在秋天感受到了時疫的侵襲,感到煩躁、胸悶、想吐又拉肚子,筋脈抽搐、陰囊收縮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,這是邪氣侵入厥陰經的表現。我給他開了六和湯,去掉了扁豆、白朮、杏仁,加上吳茱萸、煨過的生薑。服藥後,吐瀉止住,手腳也溫暖了。

但突然又出現抽搐,脖子和背部僵硬,有時身體向後反弓,頭部和臉部冰冷,一直到胸背部,煩躁不安想喝冷飲,眼睛閉著,心裡卻很清楚,嘴巴不能說話。這是因為吐瀉後真陰嚴重受損,厥氣上逆,陰陽失調,虛風進入經絡,所以出現了痙厥這種嚴重的症狀。雖然神智還清醒,但腎水已經快要枯竭,微弱的陽氣也快要消散。

我勉強用了人參(二錢)、附子(三分)來恢復陽氣,當歸(二錢)、芍藥(三錢)來滋養陰液,麥冬(錢半)、五味子(四分)來生津液,木瓜、鉤藤(各錢半)來舒緩筋脈,茯神、遠志(各二錢)來安定心神。服藥後,陽氣恢復,躁動平靜,再服一劑,所有的症狀都消退了。

2. 腳氣論治

腳氣,壅疾也,多由蘊濕而成,經所謂緩風濕痹也。頑弱為緩風,痛著為濕痹。然有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厥逆、攻注等因。東垣謂南方多感寒濕,北方多傷濕熱。《千金方》直謂風毒所中,由坐立濕地,風濕襲入經絡皮肉,遂成腳氣,初起甚微,人多不覺,惟猝起腳屈弱,不能動,或腫不腫,或頑痹,或緩縱,或攣急。

其發也,身痛壯熱,大類傷寒,或小腹不仁,或腹痛下利,或二便秘澀,或忡悸昏憒,嘔逆轉筋。但病起自腳,或腫滿,或枯細,便作腳氣治,勿用傷寒等藥。其小腹頑痹不仁者,腳多不腫,頑後三日,令人嘔吐,為腳氣入心,死在旦夕。腎乘心,水剋火也。丹溪以八味丸去山藥救之。

後人又以浮腫為濕腳氣,當利濕疏風,不腫為乾腳氣,當潤血清燥,干即熱也。治法大要疏通其壅。氣滯者,檳蘇散、四七湯。食滯者,枳黃湯。風勝者,自汗走注,脈浮弦。越婢加白朮湯。寒勝者,無汗,攣急掣痛,脈沉澀。酒下牛膝丸。暑勝者,身熱渴煩,脈洪數。清暑益氣湯。

濕勝者,腫痛重著,脈濡細。除濕湯。寒濕勝者,頑弱無力,脈細緩。葫蘆巴丸。熱甚者,加味蒼柏散。腫甚者,勝濕餅子、桑白皮散。腳氣初發,渾身痛,肢節腫,二便秘,先用羌活導滯湯導之,後用當歸拈痛散除之。風毒甚,頭痛身熱,肢節痛,或一腳偏軟,小續命湯加木瓜。

三陽經熱毒註腳踝,焮赤腫痛,寒熱如瘧,敗毒散加蒼朮。三陰經寒濕著脛膝,枯瘦色淡,少腹不仁,或腹急痛,上氣喘急,八味丸加沉香。腳氣入腹,沖胸欲絕,千金半夏湯。入脅作痞,杉木節湯。腳氣衝心,為火氣逆上,金鈴子散加黃柏,別以附子末,津調敷湧泉穴。衝心滿痛,二便俱阻,沉香導氣湯。

腹脹喘急,蘇子降氣湯,佐以養正丹。嘔逆噁心,平胃散加木香。腿肚轉筋,以蒜擦足心,令熱,即安。仍以冷水食一瓣。其厥氣升,濕濁不降,木萸湯。腎氣虛,小溲不利,金匱腎氣丸。氣血虛,屈伸不利,獨活寄生湯、羌活續斷湯。腳氣走注,痛不可忍,捉虎丹。骨節腫痛,五加皮丸。

腿筋不舒,苧根湯。厥氣上攻,便秘,三將軍丸。腹脹喘急,威靈仙末二錢,酒下。足腫成瘡,沈氏腳氣湯。濕瘡蟲癢,甘蔗渣燒灰,生豬脂搗敷,油紙紮效。注踝成漏,人中白煅研,敷孔良。此症最忌房室,及一切牛羊雞鴨魚肉蔥蒜酒面,犯之則成痼疾。

東垣云,腳氣實由水濕,然有二焉。南方卑濕,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,此為外感。北方常食膻乳,飲酒太過,脾胃不能運化,水濕下注,此因內至外者也。腳氣脛腫,是為壅疾,治當疏下,然太過則損脾,不及則病不去。南方多見兩足粗大,與疾偕老,初起治宜檳榔湯、香蘇散。並加檳榔、橘皮以宣通其氣,不使其壅。壅既成,砭去惡血,然後服藥。

《千金》論云:腳氣有冷有熱不同者,足有三陰三陽。寒中三陽,所患必冷。暑中三陰,所患必熱。脾受陽毒,必熱頑,腎受陰濕即寒痹。

《活人書》云:凡腳氣服補藥,及用湯藥渫洗,逼邪入於經絡者,皆醫之大戒也。

《醫通》云:腳氣服補藥太過,小便不通者,用薑汁炒山梔、木通、赤芍、赤茯苓、當歸、甘草梢,不時煎服。腳氣遍身腫滿,喘促煩悶者,木通散。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,八味丸。

凡腳氣多從暑濕得之,故腫痛多屬濕熱,其兼寒兼風,當詳春夏病因六淫治之。至於枯細而熱者,屬陰虛。瘦弱而寒者,屬陽虛。當別以本症治之。

白話文:

腳氣,是一種阻塞性的疾病,多半是因體內積聚濕氣所造成,這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緩風濕痹」。「緩風」是指肢體虛弱無力,「濕痹」是指疼痛固定。腳氣的成因有很多,像是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氣血逆亂、以及病邪往下侵襲等。元朝名醫李東垣認為,南方人多因感受寒濕而得病,北方人則多因濕熱而受害。《千金方》則認為腳氣是因風邪毒氣侵入,例如久坐潮濕之地,導致風濕侵入經絡肌肉,進而形成腳氣。腳氣初期症狀不明顯,很多人不自覺,通常是突然感到腳部無力屈伸,不能活動,或者腳部腫脹或不腫,又或者出現麻木、遲緩無力、或抽筋等情況。

腳氣發作時,可能會出現身體疼痛、發熱等類似傷寒的症狀,也可能出現小腹麻木、腹痛腹瀉、大小便不順暢、心悸、頭暈、噁心嘔吐、腿部抽筋等。但只要病症是從腳開始,無論腳部是腫脹還是消瘦,都應當視為腳氣來治療,切勿使用治療傷寒的藥物。如果小腹出現麻木不仁的情況,腳部通常不會腫脹,如果麻木後三天出現嘔吐,就表示腳氣已經侵入心臟,隨時會有生命危險,這是因為腎屬水,心屬火,水會剋火。明朝名醫朱丹溪會使用八味丸來治療,並去除其中的山藥。

後人又將腳氣分為兩種,浮腫的稱為「濕腳氣」,治療時要利濕疏風;不腫的稱為「乾腳氣」,治療時要滋潤血液、清除燥熱。「乾」就代表「熱」。治療腳氣的原則是疏通阻塞。氣滯的話,可以使用檳蘇散或四七湯;食物積滯的話,可以使用枳黃湯;風邪偏盛的話,會出現自汗、遊走性疼痛、脈象浮弦等症狀,可以用越婢加白朮湯;寒邪偏盛的話,會出現無汗、肌肉攣縮疼痛、脈象沉澀等症狀,可以用酒送服牛膝丸;暑邪偏盛的話,會出現發熱口渴、脈象洪數等症狀,可以用清暑益氣湯;濕邪偏盛的話,會出現腫痛沉重、脈象濡細等症狀,可以使用除濕湯;寒濕偏盛的話,會出現肢體無力、脈象細緩等症狀,可以使用葫蘆巴丸;熱邪嚴重的話,可以使用加味蒼柏散;腫脹嚴重的話,可以使用勝濕餅子或桑白皮散。腳氣初期發作,會出現全身疼痛、關節腫脹、大小便不暢,可以先用羌活導滯湯疏通,再用當歸拈痛散來去除病痛。如果風邪毒氣嚴重,出現頭痛發熱、關節疼痛,或者單腳軟弱無力,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加上木瓜。

如果足三陽經有熱毒侵入腳踝,會出現紅腫熱痛、發冷發熱像瘧疾的症狀,可以使用敗毒散加上蒼朮。如果足三陰經受寒濕侵襲到小腿膝蓋,會出現肢體消瘦、膚色蒼白、小腹麻木、腹部絞痛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可以使用八味丸加上沉香。如果腳氣侵入腹部,出現胸悶氣短的狀況,可以使用千金半夏湯。如果侵入脅肋造成痞塊,可以使用杉木節湯。如果腳氣上衝心臟,是因火氣上逆所致,可以使用金鈴子散加上黃柏,另外將附子研成粉末,用唾液調成糊狀敷在湧泉穴。如果出現胸悶脹痛,大小便不通暢,可以使用沉香導氣湯。

如果腹脹氣喘,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,並搭配養正丹。如果噁心嘔吐,可以使用平胃散加上木香。如果腿肚抽筋,可以用大蒜擦拭腳心使其發熱,即可緩解,再吃一瓣大蒜並喝冷水。如果出現氣血逆亂,濕濁之氣無法下降,可以使用木萸湯。如果腎氣虛弱,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。如果氣血虛弱,肢體屈伸不利,可以使用獨活寄生湯或羌活續斷湯。如果腳氣遊走不定,疼痛難忍,可以使用捉虎丹。如果骨節腫痛,可以使用五加皮丸。

如果腿筋不舒展,可以使用苧根湯。如果氣血逆亂向上侵襲,導致便秘,可以使用三將軍丸。如果腹脹氣喘,可以使用威靈仙粉末,用酒送服。如果腳部腫脹化膿,可以使用沈氏腳氣湯。如果濕瘡出現蟲咬般的搔癢,可以使用甘蔗渣燒成灰,和生豬油搗爛敷在患處,用油紙包紮即可見效。如果腳踝出現潰瘍,可以使用人中白煅燒研成粉末,敷在患處即可痊癒。腳氣最忌諱性生活,以及食用牛羊雞鴨魚肉蔥蒜酒等食物,否則會變成頑固性疾病。

李東垣認為腳氣實際上是由水濕引起的,但有兩種情況。南方地勢低窪潮濕,清濕之氣侵入虛弱的身體,導致疾病從下而上發生,這屬於外感。北方人常吃腥膻的乳製品,飲酒過量,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化,水濕下注,這屬於從內而外的發病。腳氣導致小腿腫脹,屬於阻塞性疾病,治療時要疏通向下,但用藥太過會損傷脾胃,用藥不足則無法治癒。南方人常見雙腳粗大,疾病纏身,初期治療宜使用檳榔湯或香蘇散,並加入檳榔、橘皮來疏通氣機,防止阻塞。一旦阻塞形成,可以使用針砭去除惡血,然後再服用藥物。

《千金方》認為腳氣有寒熱之分,這是因為足部有三陰三陽經脈。寒邪侵入三陽經脈,就會出現寒性症狀;暑邪侵入三陰經脈,就會出現熱性症狀。脾臟受到陽毒侵襲,就會出現熱性的麻木;腎臟受到陰濕侵襲,就會出現寒性的痹症。

《活人書》說,凡是腳氣服用補藥,或是使用湯藥洗腳,把邪氣逼入經絡,都是醫生的大忌。

《醫通》說,腳氣服用補藥過多,導致小便不通暢,可以使用薑汁炒山梔、木通、赤芍、赤茯苓、當歸、甘草梢,隨時煎服。腳氣蔓延全身,出現腫脹、氣喘、煩悶的症狀,可以使用木通散。腳氣向上侵入小腹,導致麻木不仁,可以使用八味丸。

腳氣大多因暑濕而得,所以腫痛多屬於濕熱,如果兼有寒邪或風邪,應當詳細辨別春夏季節的發病原因,根據六淫邪氣來治療。如果肢體消瘦而有熱象,屬於陰虛;如果肢體瘦弱而有寒象,屬於陽虛。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