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諸氣論治
天地之氣和,則沴戾不作;生人之氣和,則諸疾不興。其氤氳一身,有宗氣、有衛氣、有元氣、有中氣。宗氣積於胸中,為氣之海;衛氣行於脈外,為營之護;元氣根於脾土,中氣出納丹田。顧經云:百病皆生於氣者。由六淫戕於外,七情戰於中,則氣之沖和者致偏,清純者化濁,流利者反滯,順行者多逆。
如寒則氣收,暑則氣泄,喜則氣緩,怒則氣上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,勞則氣耗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甚則厥逆噦呃,痞嘔噎膈,攻逐刺痛,無非氣所主病。局方治法,通用辛香燥劑,然當審其虛實新久。如氣虛宜培,用四君、補中、保元諸湯。
氣實宜泄,用七氣、五磨、降氣諸湯。新病脹滿,宜辛通,用半夏、砂仁、枳殼、蘇子、杏仁、生薑、蒜。久抱悒鬱,宜溫散,用越鞠丸去蒼朮、神麯,加木香、鬱金、陳皮。肺氣膹郁,宜開,用桔梗。栝蔞、杏仁、枇杷葉、貝母、桑白皮。虛促宜斂,補肺湯。肝氣升逆,宜降,青皮、枳殼、降香、厚朴,香附、蘇子。
燥急宜緩,白芍、甘草、木瓜、阿膠、生地、石斛。膽氣鬱滯,宜和,溫膽湯。火熱宜泄,丹皮、嫩桑葉、連翹、山梔、龍膽草、黃芩。胃氣結燥,宜疏,蘇梗、枳實、藿香、栝蔞、竹茹、木瓜。㽲痛宜調,烏藥、香附、半夏、丁香、廣皮、煨姜。木火乘土,宜平。膽乘脾,戊己湯。
肝乘胃,白芍、陳皮、枳殼、厚朴、烏梅、吳茱萸。腑不宣通,宜升降,正氣散,降氣湯。腎氣厥逆,宜溫,吳茱萸湯。三焦痞塞,宜運,丁香五套丸。六氣失調,傷暑霍亂,清不升,濁不降,六和湯。七情氣鬱,喉間如絮,咯不出,咽不下,三因七氣湯。氣痞,半夏瀉心湯。
氣結,沉香化氣丸。氣虛挾滯,異功散,寒者治中湯。挾痰,二陳湯加香附、枳殼。挾火,左金丸、龍膽瀉肝湯、戊己丸、火鬱湯。挾寒,烏沉湯。挾食,大和中飲,或保和丸。挾血瘀,血鬱湯。噫噯,代赭旋覆湯。呃逆,橘皮竹茹湯。刺痛,木香調氣湯。膈噎,神香散、秘傳膈噎膏。
怒後脅滿,解肝煎去砂仁,加山梔、金橘。暴怒氣厥,人事不省,蘇合香丸灌之。婦女血氣攻衝,心腹猝痛,烏沉湯。大約氣行則痛止,氣調則血和。清者宜升,濁者宜降。鬱則生火,滯則生痰。辛香暫用開導,燥熱又易劫陰。以氣本屬陽,有餘便是火。且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故氣病多屬肝逆犯胃,肝陽化風。
再若衝脈失鎮,丹田失納,肺腎不交,喘促交至。治氣者,當從此際參之。
白話文:
天地間的氣如果調和,就不會有邪氣產生;人體內的氣如果調和,就不會生病。氣在人體內運行,分為宗氣、衛氣、元氣和中氣。宗氣積聚在胸部,是氣的海洋;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,保護身體;元氣紮根於脾土,中氣在丹田出入。古籍說:「所有的疾病都由氣的變化產生。」這是因為外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擾,內受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影響,導致原本平和的氣變得偏頗,清澈的氣變得混濁,流暢的氣變得阻塞,順行的氣變得逆亂。
例如,寒冷會使氣收縮,暑熱會使氣外洩;喜悅會使氣和緩,憤怒會使氣上衝;悲傷會使氣消散,恐懼會使氣下陷;驚嚇會使氣紊亂,思慮會使氣鬱結;勞累會使氣耗損。清氣應該下降卻反而停留在下面,會導致大便溏泄;濁氣應該上升卻反而停留在上面,會導致腹脹。嚴重時會出現厥逆、打嗝、痞塊、嘔吐、噎膈、攻竄刺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氣的問題所導致的。
古方的治療方法,通常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,但應當仔細分辨病情的虛實和新久。如果氣虛,應該補氣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、保元湯等方劑。如果氣實,應該疏泄,可以使用七氣湯、五磨飲子、降氣湯等方劑。新發的脹滿,宜用辛味藥通暢,可以使用半夏、砂仁、枳殼、蘇子、杏仁、生薑、大蒜。長期處於鬱悶,宜用溫散的方法,可以使用越鞠丸,去除蒼朮、神麯,加入木香、鬱金、陳皮。肺氣壅塞,宜用開宣的方法,可以使用桔梗、栝蔞、杏仁、枇杷葉、貝母、桑白皮。氣虛且呼吸急促,宜用收斂的方法,可以使用補肺湯。肝氣上逆,宜用降氣的方法,可以使用青皮、枳殼、降香、厚朴、香附、蘇子。
氣燥急迫,宜用緩解的方法,可以使用白芍、甘草、木瓜、阿膠、生地、石斛。膽氣鬱滯,宜用調和的方法,可以使用溫膽湯。火熱之邪,宜用疏泄的方法,可以使用丹皮、嫩桑葉、連翹、山梔、龍膽草、黃芩。胃氣結燥,宜用疏通的方法,可以使用蘇梗、枳實、藿香、栝蔞、竹茹、木瓜。脅肋疼痛,宜用調理的方法,可以使用烏藥、香附、半夏、丁香、廣陳皮、煨姜。肝木之氣過旺,侵犯脾土,宜用平肝的方法。膽氣過旺,侵犯脾土,可以使用戊己湯。
肝氣過旺,侵犯胃氣,可以使用白芍、陳皮、枳殼、厚朴、烏梅、吳茱萸。腑氣不通暢,宜用升降的方法,可以使用正氣散、降氣湯。腎氣厥逆,宜用溫熱的方法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。三焦阻塞不通,宜用運化疏通的方法,可以使用丁香五套丸。由於六氣失調導致的傷暑霍亂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可以使用六和湯。由於七情鬱結導致的氣機不暢,喉嚨像有棉絮堵住,咳不出,咽不下,可以使用三因七氣湯。氣機痞塞不通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。
氣機鬱結,可以使用沉香化氣丸。氣虛又兼有停滯,可以使用異功散;若兼有寒邪,可以使用治中湯。若兼有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枳殼。若兼有火邪,可以使用左金丸、龍膽瀉肝湯、戊己丸、火鬱湯。若兼有寒邪,可以使用烏沉湯。若兼有食積,可以使用大和中飲或保和丸。若兼有血瘀,可以使用血鬱湯。經常打嗝,可以使用代赭旋覆湯。呃逆,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湯。刺痛,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湯。膈噎,可以使用神香散或秘傳膈噎膏。
發怒後出現脅肋脹滿,可以使用解肝煎,去掉砂仁,加入山梔、金橘。暴怒導致氣機厥逆,人事不省,可以用蘇合香丸灌服。婦女氣血攻衝導致心腹突然疼痛,可以使用烏沉湯。大體來說,氣機順暢,疼痛就會停止,氣機調和,血液就會調和。清氣應該上升,濁氣應該下降。鬱結會產生火熱,停滯會產生痰液。辛香的藥物暫時可以用來疏導,但燥熱的藥物容易耗損陰液。因為氣本身屬陽,陽氣過盛就會化為火。而且上升之氣,從肝發出,其中夾雜著相火,所以氣的病變多屬於肝氣上逆侵犯胃,肝陽化為風的現象。
再者,如果衝脈失去約束,丹田失去納藏的功能,導致肺腎不交,就會出現喘促等症狀。治療氣的病變,應當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