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關格脈候

經言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若引繩,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為平人。寸口即太陰氣口,《內經》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,氣口察五臟之陰。若人迎盛至四倍,且大且數,名溢陽,為外格。此孤陽獨存,水不濟火,陰為陽格也。寸口盛至四倍,且大且數,名溢陰,為內關。

此元陰失附,氣不歸精,陽為陰關也。人迎氣口俱盛,且大且數,為關格,與之短期。此陽氣不藏,故陰中無陽,陰氣不升,故陽中無陰,陰陽相離,死不治。越人以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;入尺為復,為內關外格。及仲景、東垣等,以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皆與經背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寸口脈主要反映體內,人迎脈主要反映體外,兩者應該互相呼應,來去一致,像拉繩子一樣,大小均等。春夏時節,人迎脈稍微大一些,秋冬時節,寸口脈稍微大一些,這樣才是正常人的脈象。寸口脈就是太陰氣口,《內經》本來是用人迎脈來觀察六腑的陽氣,用氣口脈來觀察五臟的陰氣。

如果人迎脈的氣勢強盛到四倍,而且脈象又大又快,就叫做陽氣過盛,為外格。這是因為體內只剩下孤立的陽氣,水無法制約火,陰氣反被陽氣所格拒。如果寸口脈的氣勢強盛到四倍,而且脈象又大又快,就叫做陰氣過盛,為內關。

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失去了依附,氣無法回歸精,陽氣反被陰氣所關閉。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氣勢強盛,而且脈象又大又快,就叫做關格,病情很嚴重,預後不良。這是因為陽氣無法潛藏,所以陰氣中沒有陽氣;陰氣無法上升,所以陽氣中也沒有陰氣,陰陽分離,是無法醫治的。

扁鵲認為脈象在手腕上部(魚際處)表現強盛是「溢」,屬於外關內格;在手腕下部(尺部)表現強盛是「復」,屬於內關外格。而張仲景、李東垣等人,認為脈象在尺部表現為關,在寸部表現為格,都與《內經》的說法相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