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傷寒脈案
王,正月傷寒,頭痛項強,煩熱無汗,脈浮緊。雖立春後氣候尚寒,非麻黃湯,腠理不開,一啜汗透而愈。
白話文:
王,在正月時患了傷寒病,症狀是頭痛、頸部僵硬,並且煩熱但沒有汗,脈搏浮盛而緊促。雖然已過了立春,但天氣仍然寒冷,若不服用麻黃湯,體表的腠理就不能疏通開,只要服下一口藥,就能發汗而治癒。
冷,初春傷寒失表,五六日後太陽症猶在,頭痛身痛煩熱,脈洪。醫但用杏、枳、桔、陳,熱遂甚,耳聾,譫語,自利。予謂表症未除,原不宜拘日數,況邪不透表,勢必循經傳裡,宜表裡分解,用梔豉湯合芎蘇飲。蓋以梔、豉除煩,芎、蘇達表,柴胡達半表半裡,茯苓滲濕,加黃芩、麥冬清熱,日再服,汗透熱除。
白話文:
入春後不久,患者不小心感染風寒,出了表。五六天後,太陽病的症狀仍在,頭痛、全身疼痛、煩熱,脈搏洪數。醫生僅僅按照固有方法用杏仁、枳實、橘子皮、陳皮,結果病人的體溫更高了,耳朵失聰,說胡話,而且腹瀉。我的看法是,表面的病症還沒有解除,原本就不應該拘泥於日期,況且病邪沒有透發到體外,勢必要循著經絡傳到裡頭去,必須表裡一同治療,分別治療,便用了梔子、淡豆豉去除煩躁,川芎、蘇葉疏散風寒,柴胡疏通半表半裡,茯苓滲濕,再添加黃芩、麥冬清熱,每天服用兩次,汗出後熱退了。
族某,冬季傷寒,發熱頭痛,拘急無汗,嘔吐自利,脈右緊左浮。用葛根加半夏湯,再服症退。
白話文:
某位病人,在冬季患上傷寒,出現發熱頭痛、肌肉拘急、無汗、嘔吐腹瀉等症狀,脈象右脈緊、左脈浮。經過服用葛根湯加半夏後,症狀逐漸消失。
堂侄,傷寒發熱頭重,渴飲脅滿,脈微緊,此陽明而兼少陽症也。用局方柴胡升麻湯去黃芩、石膏,二服汗出愈。
白話文:
堂侄患上傷寒,發熱頭重,口渴想喝水,兩肋脹滿,脈搏微弱而緊,這是陽明病兼有少陽病的症狀。使用局方中的柴胡升麻湯,去掉黃芩和石膏,服用兩次後汗出而痊癒。
李氏,寒熱煩渴,耳聾,胸滿腫痛,或疑為外症,用攻毒藥。予曰:此傷寒少陽症,若外症安得耳聾。仿陶節庵法,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枳、桔、蔞、陳,諸症自愈。陶氏曰: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府,故為半表半裡,只須小柴胡湯加枳、桔,或對小陷胸湯,一服豁然。王海藏亦謂小陷胸為少陽藥,以其能滌膈上結熱也。
白話文:
李姓患者,有寒熱交替、口渴、耳聾、胸悶腫痛的症狀。有人懷疑是外邪侵襲造成的,因此使用攻毒藥物。我說:這是傷寒少陽症,如果是外症,怎麼會有耳聾的症狀。我仿效陶節庵的方法,在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、大棗,加入枳實、橘皮、半夏、陳皮等藥物,患者的所有症狀都治癒了。陶節庵說:表邪傳入胸中,還沒有到達腑臟,所以是半表半裡證,只需要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枳實、橘皮,或者使用小陷胸湯,服用一劑藥物就可以痊癒。王海藏也認為小陷胸湯是少陽藥,因為它可以清除膈上積熱。
族侄,傷寒身熱浹旬,脈沉微,吐蛔足厥,少腹滿而渴,邪傳厥陰,仿仲景烏梅丸加減。
白話文:
族侄,傷寒身熱十多天,脈搏微弱,嘔吐蛔蟲,足部厥冷,小腹部飽滿口渴,邪氣傳到厥陰經,依照仲景的烏梅丸加減劑量服用。
烏梅(二枚),川椒(炒。十四粒),赤苓(三錢),赤芍、杏仁(炒。各二錢),當歸、山梔、枳殼(炒。各一錢),生薑(三片),一服脈浮微汗而解。(《傷寒論》云:厥陰病,脈微浮為欲愈。)以建中湯調理而平。
白話文:
烏梅(兩顆),川椒(炒過,十四粒),赤苓(三錢),赤芍,杏仁(炒過,各兩錢),當歸,山梔,枳殼(炒過,各一錢),生薑(三片),一次服藥脈象浮弱,微微出汗就能解除。(《傷寒論》說:厥陰病,脈象微弱浮動表示快要痊癒了。)再服用建中湯調整,就能恢復平穩。
2. 溫症論治
(春溫,風溫,濕溫,冬溫,溫毒附)
白話文:
春溫
春季出現的一種溫病,症狀包括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咳嗽、口渴、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數。
風溫
由風邪夾帶溫熱所致的溫病,症狀包括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咽喉疼痛、鼻塞流涕、咳嗽,脈浮數。
濕溫
由濕邪夾帶溫熱所致的溫病,症狀包括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腹痛腹瀉、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冬溫
冬季出現的一種溫病,症狀與春溫相似,但發熱較輕,惡寒較重,舌苔薄白,脈浮數或沉細。
溫毒附
溫病發展至嚴重階段,出現中毒症狀,症狀包括高熱、神昏、抽搐、舌紅苔黑,脈洪大或細弱。
溫為春氣,其病溫者,因時令溫暖,腠理開泄,或引動伏邪,或乍感異氣,當春而發,為春溫。其因冬月傷寒,至春變為溫病者,伏邪所發,非寒毒藏於肌膚,亦非傷寒過經不解之謂。王叔和、云岐子之說,吳又可、柯韻伯已辯之。乃由冬藏不密,腎陰素虧,虛陽為寒令所遏,仍陷入陰中,至春則裡氣大泄,木火內燃,始見必壯熱煩冤,口乾舌燥,經所謂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也。故其發熱而渴,不惡寒,脈數盛,右倍於左。
白話文:
溫度屬春天的氣候,溫病是春天的疾病,由於天氣逐漸變暖,腠理疏散開放,可能會引發體內伏積的病邪,或感染外界的致病因子引發,在春天這段時間發病,稱為春溫。至於冬天傷寒,到春天變成溫病的,是由於伏積的病邪發作,並不是寒毒藏於肌膚,也不是傷寒沒有痊癒的關係。王叔和與雲岐子提的觀點,吳又可和柯韻伯已經反駁過。這是因為冬天收藏陽氣不完全,腎陰原本就不足,虛火受到寒邪的抑制,仍陷於陰中。直到春天陽氣逐漸生長,內部生發木氣、火氣,才會出現發熱、口乾舌燥的症狀。就像《內經》說的:「冬天沒有收藏好陽氣,春天一定會得熱病。」所以春溫症狀上會發熱和口渴,但沒有怕冷的情況,脈搏又快又強,右脈比左脈強。
溫病脈多在肌肉之分,不甚浮,右倍於左者,熱鬱在內也。大異傷寒浮緊之脈。若左脈盛或浮,必重感風寒,否則非溫症,是非時暴寒耳。此熱邪自內達外,最忌發汗。溫熱病無寒在表,若誤與表散,必至躁熱悶亂,以至於死。宜辛涼以解表熱,蔥白香豉湯。苦寒以泄裡熱,黃芩湯。
白話文:
溫病的脈搏大多在肌肉和皮膚之間,不是很浮,如果右脈比左脈強,說明熱邪鬱積在體內。這與傷寒的浮緊脈脈象有很大不同。如果左脈旺盛或浮起,一定是再次感受了風寒,如果沒有,就不是溫病,而是不合時宜的突然感受寒邪。這種熱邪是由內而外發作的,最忌諱發汗。溫熱病沒有寒邪在表,如果誤用發汗藥,必定會導致煩躁、悶亂,甚至死亡。應該使用辛涼藥來疏散表熱,可以用蔥白香豉湯。使用苦寒藥來瀉除裡熱,可以用黃芩湯。
裡氣一通,自然作汗,若舌乾便秘,涼膈散。或協熱下利,葛根黃連黃芩湯。咽痛,桔梗湯。心煩,黃連阿膠湯。此伏邪自內發,無表症也。其不由傷寒伏邪,第從口鼻吸入而病溫者,異氣所感,邪由上受,首先犯肺,手太陰。逆傳心包,手厥陰。或留三焦。手少陽。葉香岩謂溫由吸受,乃手經為病,非如傷寒足六經主治。
白話文:
當身體內裡之氣一通暢,自然會出汗。如果舌頭乾燥、便祕,則服用涼膈散。或者合併有熱性下痢,則服用葛根、黃連、黃芩湯。如果是咽喉疼痛,則服用桔梗湯。如果是心煩,則服用黃連、阿膠湯。這些都是體內伏邪自行發作,沒有外感症狀。如果病人不是因為傷寒而伏邪,而是從口鼻吸入病溫而得病,這屬於異氣所感,邪氣由上部侵入,首先侵犯肺臟,也就是手太陰經。然後逆傳至心包,也就是手厥陰經。或者停留於三焦,也就是手少陽經。葉香巖認為,溫病是由吸入病邪而引起的,因此病變是在手經,與傷寒的足六經主治不同。
且傷寒多變症,溫熱久在一經不移,以此為辨。夫肺主氣,溫邪傷肺,胸滿氣窒者,宜辛涼輕劑,杏仁、桔梗、栝蔞、梔皮、枳殼、連翹。挾風,加薄荷、牛蒡。挾濕,加蘆根、滑石。或透濕於熱外,或滲濕於熱下,俾風濕不與熱相搏,則不貽風溫濕溫之患。如辛涼散風,甘淡驅濕,熱勢不解,則入心營,而血液受劫,咽燥舌黑,煩渴不寐,或見斑疹者,宜清解營熱,犀角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竹葉、元參、沙參、青蒿。兼透斑,牛蒡、山梔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赤芍。
白話文:
並且傷寒有很多變化,但溫熱病卻會長時間侷限在某一條經絡而不移動,以此來區分。肺臟主宰氣,溫邪會損傷肺臟,導致胸悶氣短,這時應該服用辛涼的輕劑,比如杏仁、桔梗、栝蔞、梔皮、枳殼、連翹。如果還伴隨著風邪,可以再加點薄荷、牛蒡。如果伴隨著濕邪,可以再加點蘆根、滑石。或者將濕邪從體外透出來,或者將濕邪從體內滲透出來,讓風濕邪氣和熱邪不互相搏擊,這樣就不會留下風溫、濕溫的危害。如果辛涼散風、甘淡祛濕的藥物吃了之後熱勢沒有消退,熱邪就侵入了心營,血液受到了傷害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舌頭發黑、煩渴不寐,或者出現斑疹等情況,這時應該服用清解營熱的藥物,比如犀角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竹葉、元參、沙參、青蒿。如果還伴隨著斑疹,可以再加點牛蒡、山梔、連翹、銀花、丹皮、赤芍。
斑出熱不解者,胃津亡也,主以甘寒。重則玉女煎,輕則梨皮、蔗漿之類。若邪入心包,神昏譫語,目瞑而內閉者,宜芳香逐穢,宣神明之竅,驅熱痰之結。牛黃丸、至寶丹。蓋熱氣蒸灼,瀰漫無形,若藥味重濁,直走腸胃,全無病膈矣。若氣病不傳血分,而邪留三焦,宜分消其上下之勢。
白話文:
如果發出斑疹,高熱一直不退,是因為胃裡津液耗盡了,宜用甘寒的藥物治療。嚴重的可以用玉女煎,輕微的可以用梨皮、甘蔗汁之類的。如果邪氣侵入心包,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眼睛閉著但眼皮沒合上,應該用芳香的藥物驅逐體內的邪穢,宣通神明的竅道,驅散熱痰的凝結。可以使用牛黃丸、至寶丹。因為熱氣蒸騰灼熱,瀰漫沒有一定的形狀,如果藥味重濁,直接進入腸胃,就不能治療隔膜的疾病了。如果氣病沒有傳到血液中,而邪氣滯留在三焦,應該分別消散邪氣的上部和下部的勢力。
如杏仁、厚朴、茯苓等,或溫膽湯。因其仍在氣分,猶可冀其戰汗解,或轉瘧也。若三焦不得從外解,必致里結腸胃,宜用下法。承氣湯加元明粉。若脘痞胸痛,瀉心湯、小陷胸湯。若腹脹滿或痛,邪已入里,必驗其舌,或灰黃,或老黃,或中有斷紋,皆當下之。承氣湯加檳榔、青皮、枳實之屬。
白話文:
就像杏仁、厚朴、茯苓等藥物,或是溫膽湯。因為病情還停留在氣分階段,依然可以期望能通過發汗來解除症狀,或者轉變成瘧疾。如果三焦不得從外解熱,必然會導致裡結腸胃,應該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承氣湯加元明粉。如果出現脘痞胸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瀉心湯、小陷胸湯。如果出現腹脹滿或者疼痛的症狀,邪氣已經進入裡部,必須檢查舌苔。如果舌苔灰黃、老黃,或是有斷紋,都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承氣湯加檳榔、青皮、枳實等藥物。
其病溫復感風者,為風溫,必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。風屬陽,溫化熱,兩陽熏灼,先傷上焦,上焦近肺,肺氣既阻,致頭脹脘痞,身熱汗出,宜微苦以清降,微辛以宣通。杏仁、香豉、鬱金、栝蔞、橘紅、山梔、薄荷、牛蒡。忌辛散劫津。葳蕤湯去麻黃、羌活、木香。若風溫誤汗,身灼熱者,脈陰陽俱浮,自汗身重,多眠鼻鼾,語言難出,危症也。
白話文:
若因溫病復感風寒而患上的病稱為風溫病,患者一定會出現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的症狀。風屬陽,溫能化熱,兩陽相燻灼,首先傷及上焦,上焦靠近肺,肺氣鬱阻不通,就會引起頭脹、胸悶、發熱出汗的症狀,適宜服用微苦的藥物清熱降逆,微辛的藥物祛風宣通。比如杏仁、香豉、鬱金、栝蔞、橘紅、山梔、薄荷、牛蒡等。忌服辛溫發散的藥物,以免耗傷津液。可以服用葳蕤湯,但需要去除麻黃、羌活、木香。如果得了風溫病後誤發汗,導致身體發熱灼熱難當,脈搏陰陽俱浮,自汗淋漓,身體沉重睏倦,多眠鼻鼾,說話困難,則屬於危重症狀。
急用蔗漿、麥冬、白芍、生地、炙草、玉竹、阿膠之屬。誤下誤火熏亦危。其病溫而濕勝者,為濕溫,身熱頭重,胸滿嘔惡,足脛冷。蒼朮白虎湯,或滑石、蘆根、苡米、茯苓、半夏。其冬行春令,襲溫氣而成病者,為冬溫。蓋本秋燥之餘氣,故發熱咳嗽,喉腫咽乾,痰結,甚則見血。
白話文:
緊急時可用甘蔗汁、麥冬、白芍、生地、炙草、玉竹、阿膠等。誤服誤火燻過也危險。病情是溫熱濕盛造成的,稱為濕溫,身體發熱頭暈,胸中滿悶噁心嘔吐,腳脛冰冷。可以服用蒼朮白虎湯,或滑石、蘆根、苡米、茯苓、半夏。如果在冬季轉入春季的節氣,染上溫氣而發病的,稱為冬溫。這大抵是由於秋季燥氣留下的餘熱造成的,所以發熱咳嗽,喉嚨腫脹咽喉乾燥,痰液凝結,嚴重時可以見到血。
與傷風之痰,一咳即上者不同。其脈虛緩,或虛大無力。亦有先病冬溫,更加暴寒,寒鬱熱邪,則壯熱頭痛,自汗喘咳,陽旦湯加桔梗、茯苓。切忌風藥升舉其邪,致咳愈劇,熱愈甚,遂變風溫灼熱以死。亦忌辛散,致咽喉不利,痰唾膿血。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。若兼風寒外襲,蔥豉湯加羌活、紫蘇。
白話文:
與傷風引起的痰,一咳嗽便上來的不同。他們的脈搏虛弱緩慢,或虛弱無力。也有人先患了冬溫病,再受風寒加重,寒氣鬱結熱邪,就會壯熱頭痛,自汗喘咳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陽旦湯加桔梗、茯苓來治療。一定要注意不要服用升舉邪氣的風藥,否則會使咳嗽加劇,熱度上升,最終轉變成風溫灼熱而死亡。也要避免服用辛辣的藥物,以免咽喉不適,出現痰唾膿血的情況。可以酌情加減蔥白香豉湯來調理。如果兼有風寒外襲,則在蔥豉湯中加入羌活、紫蘇。
寒邪盛,汗不出而煩擾者,蔥豉湯加少許麻黃、石膏。若冬溫誤汗,致發斑毒者,升麻葛根湯加犀角、元參。如昏憒譫妄者,大便瀉,手足冷,不治。其病溫更遇時毒者,為溫毒,脈浮沉俱盛,煩悶嘔咳,甚則狂言下利而發斑。凡煩悶躁熱,起臥不安,皆發斑候也。傷寒溫疫諸症,失於宣解,邪蘊胃腑,發出肌表。
白話文:
寒氣太甚,汗不出而煩躁不安的,用蔥豉湯加少量麻黃、石膏。如果在冬天溫熱時不小心發汗,導致出現斑疹者,用升麻葛根湯加犀角、元參。如果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的,大便瀉下,手足冰冷,就不能治癒了。如果是溫熱病又遇上時令毒氣的,就成了溫毒,脈浮沉都數且盛,煩悶嘔咳,嚴重的會狂言下瀉而發斑。凡是煩悶躁熱,起臥不安,都是發斑的前兆。由傷寒溫疫諸症,失去宣泄,邪氣蘊積在胃腑,發出到肌表。
熱毒內攻,陷入營分,乃發斑毒,黃連解毒湯。斑不透者,犀角大青湯。凡紅赤為胃熱,人參化斑湯。紫為胃傷,犀角地黃湯。黑為胃爛,不治。鮮紅起發者吉,紫色成片者重,黑色者凶,青色者不治。由失表者求之汗,由失下者取乎攻。火盛清之,毒盛化之,營氣不足,助其虛而和之託之。
其輕者則有疹痧,細碎如粟,主治不外肺胃二經,宜辛涼或甘寒淡滲等法,皆溫症中所宜細審者。
白話文:
熱毒內攻到血分,造成出疹瘡毒,需要使用黃連解毒湯治療。出疹瘡毒沒有透發出來的,需要使用犀角大青湯。凡是出疹瘡毒呈紅赤色的,是胃熱引起的,需要使用人參化斑湯。出疹瘡毒呈紫色的,是胃陰受傷引起的,需要使用犀角地黃湯。呈黑色的,是胃潰爛造成的無法醫治。出疹瘡毒呈鮮紅色出現的是好的徵兆,呈紫色成為一片的是嚴重的徵兆,呈黑色的是兇險的徵兆,呈青色的無法治療。如果出疹瘡毒是由表邪傳入的就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是由下焦傳入的就要用攻下法治療。如果是屬於火盛的,就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毒為盛的,就要用解毒的方法治療,營氣不足的,就要用補益方法並使之調和。
較輕微的症狀,會出現猶如粟米般細碎的疹子,治療方法主要針對肺經和胃經,宜用辛涼、甘寒、淡滲等方法,這些都是溫症中須細心診斷的。
〔春溫〕溫熱病,不可作傷寒正治,而用大汗大下,初病憎寒發熱頭痛,蔥豉湯,得汗則解。溫邪化熱傷肺,上焦氣阻,用辛涼輕劑,梔、豉、芩、翹、杏、桔、花粉、鬱金之屬。嘔吐,黃芩湯加半夏、生薑。濕邪內搏,熱迫下泄稀水,枳殼、赤苓、蘆根、苡米、滑石之屬。
白話文:
春季溫熱病不能按照傷寒的正治法來治療,而應該使用發汗法和攻下法。疾病早期畏寒、發熱、頭痛,可用蔥豉湯,發汗後即可痊癒。溫邪化熱,傷及肺臟,上焦氣機阻滯,可用辛涼輕清藥物,如梔子、炒豉、黃芩、翹尾、杏仁、桔梗、花粉、鬱金等。如有嘔吐,可加半夏、生薑。若濕邪內合,熱邪迫使下焦泄瀉稀水,可用枳殼、赤苓、蘆根、苡米、滑石等。
脘中痞痛,宜從開泄,宣通氣滯,杏、蔻、橘、半、蔞、桔之屬。上焦氣熱爍津,涼膈散。散其無形之熱,勿用血藥滋膩。熱傷胃津,石膏、竹葉、生地、麥冬。其熱邪專在氣分,必得戰汗,或大渴索飲,飲後熱達腠開,邪從汗解,但脈象和緩,雖膚冷郤非脫症。戰汗後,脈急疾,躁擾不臥,膚冷汗出,乃為氣脫之候。
白話文:
-
腹部疼痛,適宜用藥來疏通、宣泄,並消除氣滯,常用杏仁、蔻仁、橘皮、半夏、蘇子、桔梗等藥物。
-
上焦氣熱灼傷津液,可以用涼膈散來清涼膈胃。要祛除無形之熱,不要用滋膩的血藥。
-
熱邪傷胃津液,可以用石膏、竹葉、生地、麥冬等藥物。
-
熱邪專在氣分,必須要發汗,或大渴求飲,飲後熱氣到達腠理而開泄,邪氣從汗液中排出。但脈象和緩,即使皮膚寒冷也不是脫證。
-
發汗後,脈搏急促,煩躁不安,不能入睡,皮膚寒冷出汗,這是氣脫的徵象。
更有邪勝正虛,經一再戰汗而愈者。葉氏《溫熱論》云:肺主氣屬衛,心主血屬營,臨症者,衛之後方言氣,營之後方言血。邪在衛汗之,辛涼開肺,便是汗劑。到氣方可清氣,入營猶可透熱轉氣,如犀角、元參、羚羊角之類。入血乃恐耗血動血,直須涼血散血。如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之類。
白話文:
有些情況下,邪氣較強,正氣較弱,經過多次發汗後才獲得痊癒。葉氏《溫熱論》中提到,肺主氣,屬於衛氣,心主血,屬於營血。在診治中,衛氣之後才談氣,營血之後才談血。邪氣在衛氣中,就要用辛涼藥發汗,以宣開肺氣,這就是發汗劑。到了氣分之後纔可以清氣,如果邪氣進入營血中,就需要透熱轉氣,可以使用犀角、元參、羚羊角等藥物。如果邪氣進入血分,則會消耗血氣,導致血瘀,那麼就需要清涼血分,以散瘀活血。可以使用生地、丹皮、阿膠、赤芍等藥物。
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,動手便錯,且濕邪為害,面色白者,須顧其陽氣,濕勝則陽微也。雖濕邪化熱後,法應清涼,然到十分之六七,不可過用寒涼,恐成功反棄,何也?濕熱一去,陽亦衰微也。面色蒼者,須顧其津液,清涼到十分之六七,往往熱減身寒,不可遽謂虛寒而投補劑,恐爐焰雖熄,灰中有火也。凡溫熱病,救陰易,通陽難。
白話文:
如果不依照先後緩急的原則進行治療,動手治療就會出錯。另外,濕邪為害,面色白的人,必須注意陽氣,因為濕邪盛則陽氣就會衰微。雖然濕邪化熱後,理論上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,然而當病情好轉了六七成時,就不能再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否則會前功盡棄。為什麼呢?因為濕熱一去,陽氣也會衰弱。面色蒼白的人,必須注意津液,清涼的藥物用到了六七成時,往往會出現熱退、身體寒冷的情況,但不能遽然認為是虛寒而服用補藥,應該考慮到爐火雖然熄滅了,但灰燼中還有餘火。凡是溫熱病,救助陰液容易,但使陽氣通暢比較困難。
救陰不在血,而在津與汗;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,較雜症自不同也。如三焦不得從外解,則熱結於腑,必舌灰黃,或老黃,乃下之。小承氣湯加減。傷寒熱邪在裡,下之猛;此多濕邪內搏,下之輕。傷寒大便溏,為邪已盡;濕溫病大便溏,為邪未盡。至大便硬,慎不可再攻,以屎燥為無濕也。
白話文:
在臨牀上救治陰虛證,不在於補血,而應注重補充津液和汗液;通暢陽氣證,不在於溫補,而應著重利小便,與雜症有很大不同。比如三焦不得從外面解表,那麼熱邪就會鬱結於臟腑,必定有舌苔灰黃或老黃的症狀,此時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可以加減使用小承氣湯。傷寒病是熱邪在裡面,下法治療要猛烈一點;濕溫病是濕邪在裡面與熱邪搏擊,下法治療要輕緩一點。傷寒病大便溏薄,說明邪氣已經完全消除了;濕溫病大便溏薄,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。如果大便很硬,就要慎重考慮是否繼續攻下,因為大便乾燥就說明沒有濕邪了。
若舌苔黃不厚而帶滑者,熱未傷津,猶可清熱透表。若苔薄而乾者,津傷也。宜禁苦寒,以甘寒輕劑治,若熱傳營,舌色必絳,深紅色。其絳色中兼黃白色者,氣分之邪未盡,泄衛透營,兩和可也。純絳鮮澤者,胞絡受病也。宜犀角、鮮生地、連翹、鬱金、石菖蒲等。舌色絳而黏膩,似苔非苔,濕熱熏蒸為痰,將閉心胞也,急加芳香逐之,醒頭蘭、藿香、鬱金、菖蒲,以開其閉,恐昏厥為痙也。平昔心虛有痰,外熱一陷,里絡就閉,非鬱金、菖蒲所能開,須牛黃丸、至寶丹。
白話文:
-
如果舌苔黃色但不厚且有滑膩感,表示熱氣尚未傷及津液,仍可疏散熱氣,使邪氣透於體表。但如果舌苔薄而乾燥,表示津液已受損。此時應避免使用寒涼苦澀的藥物,而應以甘味寒涼的藥物輕微治療,以滋潤津液。
-
若熱氣傳入營分,舌色必定嫣紅。如果絳色中帶有黃白色,表示氣分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需要疏散衛表,以調和陰陽。如果舌色是純粹的絳色且鮮豔明亮,表示胞絡受到病邪侵襲,應使用犀角、鮮生地、連翹、鬱金、石菖蒲等藥物治療。
-
如果舌色絳紅且黏膩,看起來類似苔蘚但又不像苔蘚,表示濕熱之氣薰蒸化為痰濕,將要閉塞心胞,這時就必須趕緊加入芳香化痰的藥物,如醒頭蘭、藿香、鬱金、菖蒲,以疏通閉塞的部位,以免昏厥抽搐。
-
如果平時就有心虛痰多的情況,一旦外感熱邪入侵,內在經絡就會閉塞。這時單用鬱金、菖蒲無法疏通,必須使用牛黃丸、至寶丹等藥物治療。
舌絳而乾燥者,火邪劫營,涼血清火為要。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,當生疳也;大紅點者,熱毒乘心也,用黃連、金汁。色絳而不鮮,乾枯而痿者,此腎陰涸,急以阿膠、雞子黃、地黃、天冬等救之,緩則不及矣。舌獨中心絳乾者,胃熱而心營受爍也,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,否則延及舌尖,為火盛津干也。舌尖絳獨干,此心火上炎,用導赤散利其腑。
白話文:
-
舌頭呈紅色且乾燥的人,代表有火邪侵犯營份,治療應以清涼血熱為主。
-
舌頭呈紅色且帶有黃白色碎點的人,通常是生了口腔潰瘍;舌頭呈大紅色點的人,通常是熱毒侵犯心臟,可用黃連和金汁來治療。
-
舌頭呈紅色但不鮮明,且乾枯萎縮的人,通常是腎陰不足,應儘快使用阿膠、雞蛋黃、地黃、天冬等藥物來治療,否則恐會延誤病情。
-
舌頭只有中心部位呈紅色且乾燥的人,通常是胃熱而心營受火所灼傷,治療應在清胃方的基礎上加入清心之品,否則延及舌尖,代表是火盛津幹。
-
舌尖呈紅色且乾燥的人,通常是心火上炎,可用導赤散來利導胃腑。
苔白而薄,外感風寒也,當疏散之。白而干薄,肺津傷也,用麥冬、花露、蘆根汁,輕清之品。白苔絳底者,濕遏熱伏也,當先泄濕透熱,防其就干也,再從里透於外,則變潤矣。舌生芒刺,上焦熱極也,以絹蘸薄荷汁揩之,即退者輕,旋生者險。舌苔不燥,自覺悶極者,脾濕盛也。
白話文:
-
舌苔白而薄,是外感風寒的表現,應當以疏散風寒為主。
-
舌苔白而幹薄,是肺津受損的表現,應當使用麥冬、花露、蘆根汁等輕清之品。
-
舌苔白而絳底,是濕邪阻遏熱邪伏於體內的表現,應當先泄濕透熱,防止濕邪化熱,再從裏透於外,則舌苔變為潤澤。
-
舌頭生出芒刺,是上焦熱極的表現,可以用絹布蘸薄荷汁揩拭舌頭,即退者病情較輕,旋生者病情較險。
-
舌苔不燥,但自覺悶極,是脾濕盛的表現。
舌苔黏膩,吐出濁沫者,口必甜味,此為脾痹。乃濕熱與穀氣相搏。用醒頭草,即佩蘭。芳香辛散以逐之,即退。若苔如鹼,胃中宿滯,挾穢濁鬱伏,當急急開泄,否則閉結中焦,不能從募原達出矣。舌黑而滑者,水來剋火,為陰症,宜溫之。若見短縮,為腎氣竭,欲救之,如人參、五味子。
白話文:
- 舌苔黏膩,吐出濁沫的人,口中一定有甜味,這是脾臟被阻塞的症狀。這是因為濕熱和穀氣互相搏擊所致。使用醒頭草,也就是佩蘭。芳香辛散以驅逐它,就可以了。如果舌苔像鹼水一樣,胃中留有宿食,挾帶著穢濁鬱伏,應立即開泄,否則閉結在中焦,不能從募原達出。
- 舌苔黑色而光滑的人,是水來剋火,屬於陰症,宜用溫藥治療。如果舌苔見短縮,是腎氣竭,想要治療它,可以用人參、五味子。
白話文:
- 舌苔呈黑色且光滑的人,是水屬性來剋制火屬性,屬於陰性證狀,宜使用溫熱藥物治療。如果舌苔呈現短縮,表示腎氣不足,欲治療可使用人參、五味子。
勉希萬一。舌黑而乾者,津枯火熾,急瀉火補水。舌淡紅無色,或干而色不榮,胃津傷,氣不化液也,炙甘草湯。勿用寒涼。舌色紫而暗,捫之濕,乃熱傳營血,或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,為熱所搏,宜加散血之品,琥珀、丹參、桃仁、丹皮之屬。不爾,瘀血與熱結,阻遏正氣,遂變如狂發狂症。
白話文:
努力學習以達到一絲希望。舌頭黑而乾燥的人,津液枯竭,火氣旺盛,急需瀉火補水。舌頭淡紅色而沒有顏色,或者乾燥而顏色不鮮豔,胃津受傷,氣不能化為液體,可以使用炙甘草湯。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。舌頭顏色紫黑而暗沉,觸摸時濕潤,是熱傳至營血,或者本來就有瘀傷的宿血在胸膈,被熱所搏擊,宜加入散血的藥物,如琥珀、丹參、桃仁、丹皮等。否則,瘀血與熱結在一起,阻遏正氣,就會變成像狂發狂症那樣的疾病。
舌脹大不能出口者,脾濕胃熱,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,用大黃磨汁,入當用劑內,舌脹自消。其舌白如粉滑,四邊色紫絳者,溫疫病初入募原,未歸胃腑,急急透解,莫待傳陷而為險惡症。婦人病溫有娠者,保胎為要,古法用四物湯加減。護胎法,用伏龍肝研細,調塗臍下三寸,干即易之。
白話文:
舌頭痛脹長得很大,腫脹到不能吐出於口外,這是因為脾濕生熱,濁氣鬱於極點變化成風邪,並且毒氣延續到口中,要用大黃搗汁,放入當時所用的藥方中,舌頭的腫脹自然就會消散。舌頭白得像粉一樣光滑,四周的顏色紫中帶紅,這是溫疫病剛開始進入募原,還沒有傳到胃腑,必須緊急透解,不要等到傳到陷處而成為險惡的症狀。婦人患溫病並懷孕的,保護胎兒是重要的,古方是用四物湯加減治療。護胎的方法,是用伏龍肝研成細粉,調和敷在臍下三寸,幹了就更換。
熱極,用井底泥塗,或青布浸冷蓋腹。產後慎用苦寒,察其邪可從上中解者,從症用之,勿犯下焦,恐血去多,邪易內陷也。至經水適來適斷,熱陷血室,與瘀血結,少腹必滿痛,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丹皮、延胡、桃仁、歸尾、楂肉。挾寒,加桂心。氣滯加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
白話文:
-
當身體過熱的時候,可用井底泥塗抹,或浸濕青布貼在腹部來降溫。
-
產後要避免使用苦寒藥物。如果疾病的根本原因可以從上焦或中焦解決,就要根據症狀使用藥物,不要涉及下焦,因為產後氣血較虛,如果使用太多苦寒藥物,可能會導致血虛,邪氣容易內陷。
-
如果在經期剛開始或剛結束的時候,熱邪侵犯血室,與瘀血結在一起,小腹一定會感到疼痛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但要減去參、棗,加入丹皮、延胡索、桃仁、當歸尾、山楂肉。
-
如果合併有寒證,可以加入桂心。
-
如果合併有氣滯,可以加入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。
若譫語如狂,血結者,身必重,宜去瘀通絡。若延久上逆心包,胸痛不可按,是血結胸也。海蛤散加桃仁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說胡話像發瘋一樣,是血凝結所致,身體一定很沉重,應當設法去除瘀血,使氣血通暢。如果這種情況延續很久,瘀血上逆到心包部位,胸痛得不能按壓,這就是血凝結成塊在胸腔裡了。可以服用海蛤散再加桃仁來治療。
〔風溫〕溫症感風,寸口脈大,肺受熱爍,宜辛涼清上,杏、貝、梔、蔞、花粉、沙參、桑葉之屬。身痛脘痹,肺氣不舒,梔、豉、杏、蔞、鬱金、橘紅之屬。頭脹咳嗽,懊憹痞滿,芩、蔞、梔、豉、枳、桔、桑葉、鬱金、貝母之屬。熱灼劫陰,煩躁,麥冬、白芍、蔗漿、生地、阿膠之屬。余參春溫治法。
白話文:
〔風溫〕外感溫熱邪氣引起的疾病,寸口脈搏大而有力,肺臟被熱氣灼燒,宜用辛涼清上藥物治療,如杏、貝、梔、蔞、花粉、沙參、桑葉等。身體疼痛、腹部不舒、肺氣不舒暢,宜用梔、豉、杏、蔞、鬱金、橘紅等藥物治療。頭痛、咳嗽、懊惱、痞滿,宜用芩、蔞、梔、豉、枳、桔、桑葉、鬱金、貝母等藥物治療。熱氣灼燒陰液,煩躁不安,宜用麥冬、白芍、甘蔗汁、生地、阿膠等藥物治療。以上是餘參春的溫熱病治法。
〔濕溫〕傷於濕,又中暑,暑挾濕邪,鬱蒸為熱,其脈寸濡而弱,尺小而急,身痛頭重,妄言自汗,兩脛逆冷,濕遏陽氣。忌發汗。汗之名重暍,必死。蒼朮白虎湯。胸滿,香薷飲加半夏、蒼朮。頭脹耳聾,邪與氣混也,正氣散去腹皮、白朮、薑、棗,加連翹、銀花、牛蒡子。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五苓散合白虎湯或天水散。
白話文:
〔濕溫〕因暑濕之邪造成的疾病,又稱濕溫。因濕邪侵襲加上暑熱,暑邪與濕邪交合,鬱積蒸發為熱,由此而引發的疾病。
症狀表現為脈搏寸部濡滑而弱,尺部脈搏短促,身體疼痛,頭重如裹,神志恍惚,自汗出,兩小腿逆冷,寒氣阻遏陽氣。
治療時忌諱發汗。發汗後會使疾病加重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治療。
胸部脹悶、氣滯、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香薷飲,加入半夏、蒼朮。
頭脹、耳聾,是邪氣與正氣混雜,正氣消散所致,可以使用腹皮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連翹、銀花、牛蒡子。
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可以使用五苓散合白虎湯,或天水散治療。
〔冬溫〕冬氣溫暖,感而即發,身熱頭痛,不惡寒,面腫咳嗽,咽痛下利,陽旦湯加減。忌風藥升舉,初感頭痛身熱,蔥豉湯。咽痛,甘桔湯。風寒外襲,蔥豉湯加羌活、蘇葉。余參春溫治法。
白話文:
【冬季溫病】
冬季天氣溫暖,容易感受風邪而發病,症狀為身體發熱、頭痛、不畏寒、面腫、咳嗽、咽喉疼痛、腹瀉。治療方法可使用陽旦湯加減。
以下列出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:
- 初次感受風邪、頭痛、身熱:使用蔥豉湯。
- 咽喉疼痛:使用甘桔湯。
- 風寒外襲:在蔥豉湯中加入羌活、蘇葉。
以上是春溫病的治療方法。
〔溫毒〕病溫更遇時毒,面赤斑如錦紋,咽痛煩躁,黃連解毒湯。自汗而渴,胃熱發斑者,人參化斑湯。斑已透,熱不退者,犀角大青湯去黃芩、升麻,加生地、人參、柴胡。誤用熱藥,邪毒深陷,發為狂亂,面赤眼紅,舌黑鼻煤,下利脈洪數者,消斑青黛飲。忌下藥,惟便秘躁渴,可微下之,大柴胡湯。
白話文:
溫病之毒與時令毒物一起侵襲,面部發紅、斑紋像錦布紋,咽喉疼痛並且煩躁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。自發汗而口渴,胃熱發出斑疹的,可以用人參化斑湯。斑疹已經透出,熱度卻不退的,可以服用犀角大青湯,去除黃芩、升麻,加入生地、人參、柴胡。誤用了溫熱藥物,邪毒深陷,發作狂亂,面部發紅眼睛發紅,舌頭發黑鼻孔長瘡,下痢、脈搏洪數的,可以用消斑青黛飲。忌用瀉下藥,只有便祕而煩躁口渴的,可以稍稍瀉一下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
凡斑疹初見胸背兩脅,點大為斑,粒小為疹。斑屬血多,疹屬氣多。或陽症誤用熱藥,或當下不下,或下後不解,皆能致之。不可發汗,重令開泄,更增斑爛。斑紫點小,心胞熱也。點大而紫,胃中熱也。斑黑而光亮,熱毒盛也。黑而晦者死,若黑而暈腳紅者,火內伏,用清涼發散,間有轉紅成可救者。
白話文:
-
斑疹:斑疹初起於胸部、背部和兩側,有大點的叫斑,小點的叫疹。
-
血多則為斑,氣多則為疹。
-
有些陽症誤用溫熱藥物,或者當下不退,或者下了藥不緩解,都會導致斑疹。
-
不可發汗,以免加重開泄,使斑疹更加蔓延。
-
斑點紫而小,是心胞有熱。
-
斑點大而紫,是胃中熱。
-
斑點黑而光亮,是熱毒盛。
-
黑而晦暗的斑疹是死症,但如果黑斑有紅暈,表明體內有火,可以用清涼發散的藥物治療,有機會轉紅而痊癒。
凡斑疹,皆邪氣外透,發出宜神情清爽,為外解里和,如斑疹出而昏者,正不勝邪,或胃津內涸。有白泡如水晶者,濕邪鬱於衛分,汗不徹故也。當理氣分之邪,若毒壅,消毒犀角飲,大青四物湯。
白話文:
各種斑疹,都是邪氣由體內向外透發所引起的,發斑時如果神清氣爽,代表外邪已經解除,裡氣平和。如果斑疹出現後,反而昏迷,表示正氣不勝邪氣,或體內津液已經枯竭。如果斑疹上出現白色水泡,像水晶一樣,是濕邪鬱積在衛分,汗液不暢通所引起的。應該調理氣分中的邪氣,如果毒氣壅塞,就要服用消毒犀角飲或大青四物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