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中風論治
宜小續命湯去附子,加石膏、菖蒲。
〔遺尿〕系腎氣虧極,用參、耆、朮、附、益智、五味。以保元陽之脫。火虛者,地黃飲子。水虛者,六味丸。
〔眩暈〕凡虛陽上巔,得痰升則眩暈,經所謂上虛則眩也,宜培其中氣。五福飲或大補元煎,加甘菊炭、牡蠣、白芍、天麻。此猝倒所由來也。
〔麻木不仁〕遍體頑麻,無汗氣實。烏藥順氣散。十指及面麻木,乃氣虛風襲。補中湯去朮、歸、陳,加白芍、五味子。麻木體軟,搔起白屑,乃脾血不榮。補中湯去柴胡,加地黃、白芍、芝麻。
真中風,雖風從外中,亦由內虛召風,其攣急偏枯,口喎舌強,二便不爽,由風挾痰火壅塞,致營衛脈絡失和。先用通關,繼則養血順氣,佐以消痰清火,大秦艽湯,或愈風湯。宣通經隧。風閉,用桂枝、羌活。寒凝,用薑、附、桂心。熱痞,用梔、芩、石膏。濕滯,用蒼、樸、五苓。
血瘀,用桃仁、牛膝、氣滯,用木香、枳殼、青、陳。痰阻,用星、夏、浮石、牛黃。類中風本非外風,猝僕昏厥,無喎斜偏廢等症,是宜辨也。故葉氏謂內風乃身中陽氣變化,肝為風臟,因血液衰耗,水不涵木,肝陽偏亢,內風時起,宜滋陰熄風,濡養營絡。以熟地、首烏、杞子、當歸、牛膝、胡麻、石斛、五味子、甘菊、牡蠣。
補陰潛陽,如虎潛、固本、復脈之類。陰陽並損,無陽則陰無以化,宜溫柔濡潤。如沙苑子、蓯蓉、杞子、人參、阿膠、當歸。通補,如地黃飲子、還少丹之類。風木過動,中土受戕,致不寐不食,衛疏汗泄,飲食變痰。如六君子湯、玉屏風散、茯苓飲,酸棗仁湯之類。風陽上升,痰火阻竅,神識不清,至寶丹。
芳香宣竅,或辛涼之品,如菊葉、菖蒲、山梔、羚羊角、天麻、丹皮、鉤藤。清上痰火。若陰陽失交,真氣欲絕,用參附湯回陽,佐以攝陰,如五味、龍骨、牡蠣。此其治也。自士材以類中症,條分火中、虛中、濕中、寒中、暑中、氣中、食中、惡中,而《金鑑》因之。火中,即河間所謂癱瘓,多由火盛水衰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也。
心火盛,涼膈散。腎水衰,六味湯。虛中,即東垣所謂猝中昏憒,皆屬氣虛。煩勞氣陷,補中湯。房勞精脫。生脈補精湯。濕中,即丹溪所謂東南濕土生痰,痰熱生風,因而昏冒。內中濕者,醇酒厚味,生冷過節,滲濕湯;外中濕者,陰雨霧露,坐臥濕地,除濕湯。寒中,體強口噤。
臍腹冷痛,姜附湯;身寒無汗,附子麻黃湯。暑中,面垢暈倒,須分陰陽。得之受暑納涼,寒外暑內,香薷飲,二香湯;得之赤日長途,中外皆熱,昏僕不醒,蒜汁合水灌之,繼以辰砂益元散。氣實者,蒼朮白虎湯;氣虛者,人參白虎湯。氣中,氣逆痰潮,牙關緊急,極似中風,但中風身溫,中氣身冷,中風脈浮,應人迎,中氣脈沉,應氣口。蘇合香丸灌之。
白話文:
中風論治
宜用小續命湯,去除附子,再加入石膏和菖蒲。
遺尿:由於腎氣嚴重虧虛所致,宜用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附子、益智仁、五味子等藥材,以保元陽不致虧脫。若屬火虛,則用地黃飲子;若屬水虛,則用六味地黃丸。
眩暈:多因虛陽上衝頭頂,痰濁上逆所致,經書上說「上虛則眩」,所以要培補中氣。可用五福飲或大補元煎,並加入炒甘菊、牡蠣、白芍藥、天麻。此症猝然發作,倒地不起。
麻木不仁:全身麻木不仁,沒有汗出,屬於氣實,宜用烏藥順氣散。如果只有十指和臉部麻木,則是氣虛受風所致,宜用補中益氣湯,去除蒼朮、當歸、陳皮,再加入白芍藥、五味子。麻木且身體柔軟,搔抓皮膚出現白色皮屑,這是脾血不足所致,宜用補中益氣湯,去除柴胡,再加入生地黃、白芍藥、黑芝麻。
真中風:雖然風邪由外侵入,但也是由於內虛而導致風邪入侵。中風出現肢體攣縮、半身不遂、口角歪斜、舌頭強硬、大小便失禁等症狀,是風邪挾帶痰火阻塞經絡,導致營衛失調所致。治療應先通利關竅,然後滋養血液、調和氣機,再輔以化痰清火,可用大秦艽湯或愈風湯來宣通經絡。若屬風邪閉阻,則用桂枝、羌活;若屬寒邪凝滯,則用生薑、附子、桂枝心;若屬熱邪壅盛,則用梔子、黃芩、石膏;若屬濕邪阻滯,則用蒼朮、厚樸、五苓散。
若屬瘀血阻滯,則用桃仁、牛膝;若屬氣滯,則用木香、枳殼、青皮、陳皮;若屬痰濁阻滯,則用半夏、天南星、浮石、牛黃。類似中風的症狀,但並非外感風邪所致,發病時猝然昏倒,沒有口角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則需仔細辨證。葉氏認為內風是由於體內陽氣變化所致,肝主風,因血液虧虛,水不涵養木,肝陽偏亢,內風時發,治療應滋陰熄風,濡養營絡,可用熟地黃、何首烏、枸杞子、當歸、牛膝、黑芝麻、石斛、五味子、甘菊、牡蠣等藥材。
補益陰氣潛藏陽氣的藥物,如虎潛丸、固本丸、補陽還五湯等。陰陽兩虛者,無陽則陰無以化生,宜用溫和滋潤的藥物,如沙苑子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人參、阿膠、當歸等。兼具補益的方劑,如地黃飲子、還少丹等。若風木過盛,脾胃受損,導致失眠、不食、衛氣不固、汗多、飲食化為痰濁,可用六君子湯、玉屏風散、茯苓飲、酸棗仁湯等。若風陽上逆,痰火阻滯竅位,神識不清,可用至寶丹。
芳香開竅或辛涼清熱的藥物,如菊花葉、菖蒲、山梔子、羚羊角、天麻、丹皮、鉤藤等,可以清泄上焦痰火。若陰陽失調,真氣將絕,則用參附湯回陽救逆,並佐以收斂陰氣的藥物,如五味子、龍骨、牡蠣等。這就是中風的治療方法。自宋代士材以來,根據中風的病因,將中風分為火中、虛中、濕中、寒中、暑中、氣中、食中、惡中八類,《金匱要略》也沿用了這種分類方法。火中,即河間學派所說的癱瘓,多因火盛水衰,心神昏亂,筋骨不能活動所致。
心火盛則用涼膈散;腎水衰則用六味地黃湯。虛中,即東垣學派所說的猝然昏厥,都屬氣虛。因過度勞累導致氣虛下陷,則用補中益氣湯;因房事過度導致精氣虧損,則用生脈散合補精湯。濕中,即丹溪學派所說的東南濕土生痰,痰熱生風,導致昏厥。內濕者,由於飲食不節,嗜酒食辛辣肥甘,生冷不忌,則用滲濕湯;外濕者,由於陰雨霧露,坐臥潮濕之地,則用除濕湯。寒中,體強口噤,臍腹冷痛,則用乾薑附子湯;身寒無汗,則用附子湯合麻黃湯。暑中,面垢暈倒,需分陰陽。若因暑熱侵襲,納涼不當,寒邪在表,暑邪在裡,則用香薷飲或二香丸;若因烈日曝曬,裡外皆熱,昏倒不醒,則用蒜汁合水灌服,然後服用辰砂益元散。氣實者,用蒼朮白虎湯;氣虛者,用人參白虎湯。氣中,氣逆痰盛,牙關緊閉,很像中風,但中風病人身體溫熱,中氣病人身體寒冷;中風脈象浮大,應人迎脈;中氣病人脈象沉細,應氣口脈。宜用蘇合香丸灌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