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經腑論

程氏曰:經者徑也,行於皮之內,肉之中者也。腑者器也,所以盛水穀者也。傷寒諸書,以經為腑,以腑為經,混同立言,惑人滋甚,今特辨之。夫邪之在三陽也,有太陽之經,有陽明之經,有少陽之經,凡三陽在經之邪,未入腑者,可汗而已。邪之在三陰也,有太陰之經,有少陰之經,有厥陰之經,凡三陰之邪,已入腑者,可下而已。所謂入腑之腑,指陽明胃腑而言也。

白話文:

程氏說:經是道路,行於皮膚之內,肉之中的。腑是容器,用來盛裝飲食的。傷寒諸書,把經當作腑,把腑當作經,混淆在一起說,使人迷惑更甚,現在特地加以辨別。邪氣在三陽經,有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,凡三陽經之邪,未進入腑的,可以用發汗法治療。邪氣在三陰經,有太陰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,凡三陰經之邪,已進入腑的,可以用下法治療。所謂入腑的腑,是指陽明胃腑而言。

三陽三陰之邪,一入胃腑,則無復傳矣。胃者土也,萬物歸土之義也。《傷寒論》云: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此陽明即胃腑,非陽明之經也。假令邪在太陽,不傳陽明經,而徑入胃腑,曰太陽陽明。邪在陽明經,不傳少陽,而自入本腑,曰正陽陽明。邪在少陽經,不傳三陰,而徑入胃腑,曰少陽陽明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三陽經或三陰經,邪氣一旦進入胃腑,便不會再傳給其他經絡或臟腑了。胃屬土,萬物皆歸於土,自然有此理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「太陽陽明」、「正陽陽明」、「少陽陽明」,這裡的「陽明」是胃腑,而不是陽明經。比如邪氣在太陽經,不傳給陽明經,直接進入胃腑,就叫做「太陽陽明」;邪氣在陽明經,不傳給少陽經,直接進入胃腑,就叫做「正陽陽明」;邪氣在少陽經,不傳給三陰經,直接進入胃腑,就叫做「少陽陽明」。

凡三陽之邪,已入胃腑,俱下之勿疑矣。雖然三陽入腑,人所共知,三陰入腑,鮮或能識。夫三陽之經,去腑尚遠,三陰之經,與腑為近。然既曰經,則猶在徑路之間,未嘗歸併於一處也。《傷寒論》云: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。少陰中風,脈陽微陰浮者,為欲愈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三陽經的邪氣,已經進入胃腑,全部使用瀉下的方法,不要懷疑。雖然三陽經邪氣進入腑臟,是大家共同知道的,但三陰經邪氣進入腑臟,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。三陽經的經絡,距離腑臟比較遠,三陰經的經絡,與腑臟比較近。但是既然是經絡,那麼依舊處於道路之間,並沒有歸併成為一個地方。傷寒論中說:太陰經病,脈象表淺而行,可以發汗,適合用桂枝湯。少陰經中風,脈象陽氣微弱、陰氣表淺而行,這代表即將痊癒。

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。俱言邪在於經,故有還表向汗之時。若既入腑,則無外出之路,惟有通其大便,令邪從內出也,此大、小承氣,調胃承氣所由設也。然則以白虎湯治腑病,何謂也?以三陽之邪,初入胃腑,表裡皆熱,邪未結聚,熱勢散漫,而無胃實不大便之症,故用白虎湯,內清胃腑,外透肌膚,令表裡兩解。

白話文:

厥陰中風,脈搏微弱而浮起,表示即將痊癒;如果不浮起,表示尚未痊癒。由於邪氣在經絡中,所以有表證再發、汗出的時候。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臟腑,就沒有向外出走的路徑,只能通大便,讓邪氣從裡面排出。這就是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等方劑的來由。那麼,用白虎湯治療臟腑疾病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三陽經的邪氣,剛進入胃腑時,表裡都發熱,邪氣尚未聚集,熱勢蔓延,沒有胃實和大便不暢的症狀,所以使用白虎湯,內部清涼胃腑,外部透發肌膚,使表裡兩解。

若邪已結聚,在太陰之實痛,少陰之咽乾口燥,下利清水,心下硬,厥陰之煩滿囊縮,白虎不中與也,惟急下之而已。此無他,經腑明,則施治不致舛錯矣。然則太陽之邪,自入本腑,何謂也?太陽之腑,膀胱也,膀胱主盛溺,太陽病盛,則移邪於腑,而為口渴溺赤,外現太陽病,而兼有此症者,名曰太陽傳本,當五苓散,以桂枝解外邪,以豬苓、澤瀉利小便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已經聚集,在太陰經的實證會出現腹痛,在少陰經的實證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口乾舌燥,下痢清水,心下堅硬,在厥陰經的實證會出現煩躁不安、肚子脹縮,此時服用白虎湯是無效的,只能趕快用下法。這沒有其他原因,只要經絡腑臟清楚,施行的治療就不會出錯。那麼太陽經的邪氣,自己進入本腑,是什麼意思呢?太陽經的腑是膀胱,膀胱主管盛尿,太陽經的病盛,邪氣就會轉移到腑,而出現口渴、小便赤黃,外在表現出太陽經的病,而兼有這種症狀的,稱為太陽傳本,應服用五苓散,用桂枝解外邪,用豬苓、澤瀉利小便而治癒。

或問陽邪入陰,復有還表向汗之時,其信然乎?予曰:古人之言,豈欺我哉!夫經者徑也,猶徑路然。三陽之邪,既有路以達三陰,三陰之邪,即有路以返三陽,此循環之至理,非若邪入胃腑,更無外出之路也。嘗見病人體質素厚,有傳經盡而自愈者,皆由汗解也。《傷寒論》云:其不再傳經,不加異氣者,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稍愈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陽邪(外感風邪)進入陰經後,是否又有返回表層而發汗的時期?我說:古人的言論難道會欺騙我們嗎?經脈就像道路一樣,三陽經的邪氣既然有道路可以到達三陰經,三陰經的邪氣自然也有道路可以返回三陽經。這種邪氣在經脈中的循環是極其合理的,不像邪氣進入胃腑後,就沒有外出的道路了。我曾見過體質強健的病人,有傳變到最後一個經脈而自然痊癒的,這都是由汗解引起的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如果不再傳變到其他經脈,也不增加新的病症,那麼七天之後太陽經病症減退,頭痛逐漸痊癒。

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稍歇。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。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思食。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,舌乾,已而嚏也。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已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由是觀之,豈非經盡而愈,還表向汗之明驗乎。或曰:陰不得有汗,今太陰脈浮,用桂枝湯,然則三陰亦可汗解乎?桂枝湯將為太陰正藥乎?曰:不然,讀仲景書,當會而通之。夫邪已入里,而復發其表,是增其熱矣,故曰,陰不得有汗。

白話文:

第八天,陽明病衰退,身體的熱度稍微減退。第九天,少陽病衰退,耳聾的症狀會減輕一些。第十天,太陰病衰退,腹脹減輕,開始想吃東西。第十一天,少陰病衰退,口渴停止,舌頭變乾,隨後打噴嚏。第十二天,厥陰病衰退,腹瀉,小腹稍微下陷,體內的大氣已經散去,病人精神爽朗,思慮敏捷。由此可見,難道不是經絡的氣血運行到盡頭而痊癒,還表現在向外發汗的明顯徵兆嗎?有人說:陰脈不應該發汗,現在太陰脈浮起,使用桂枝湯,那麼三陰病也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嗎?桂枝湯將成為太陰病的正宗藥物嗎?回答:不是這樣的,讀仲景的書,應該會通曉和理解。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又發出體表,這是增強了熱度,所以說,陰脈不應該發汗。

邪雖入里,而復返乎表,是邪外出矣,故曰,還陽而向汗。夫桂枝湯,太陽傷風藥也,今太陰用桂枝湯者,由太陽傷風,為醫誤下而傳入太陰者也。太陰脈當沉,今反浮,是症在太陰,脈在太陽,太陽之邪,未盡入於陰,太陰之邪,大有還陽向汗之勢,故用桂枝湯以徹散之,令其從太陽來者,仍自太陽出也。推而論之,若從太陽傷寒來,得傷寒脈,則桂枝可易麻黃,仲景麻黃石膏湯之意可推也。

白話文:

即使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但仍可能重新返回體表,這表示邪氣正要外出,因此說「還陽而向汗」。桂枝湯是治療太陽傷風的藥方,現在太陰經證用桂枝湯,那是因為太陽傷風,被醫生誤下治療而傳入太陰經。太陰脈應該沉伏,現在反而浮起,這是症狀在太陰經,脈象在太陽經,太陽經的邪氣尚未完全進入陰經,太陰經的邪氣有很大的還陽向外發汗的趨勢,因此用桂枝湯來徹底發散,讓從太陽經來的邪氣仍然從太陽經出。推而廣之,如果從太陽傷寒來的,得到傷寒脈,那麼桂枝就可以改用麻黃,張仲景麻黃石膏湯的用意可以由此推斷。

若從陽明來,得陽明脈,則桂枝可易葛根,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可推也。若從少陽來,得少陽脈,則桂枝可易柴胡,是以大柴胡湯,為少陽傳入太陰之的方也。然必腹中實痛,乃為脾邪干胃,甫用大黃下之,否則只於本方加芍藥以和之而已。《傷寒論》云:本太陽症,為醫誤下,傳入太陰而腹痛者,桂枝湯加芍藥,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,亦此意也。太陰如此,少陰、厥陰何獨不然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從陽明經傳來,得到陽明脈,那麼桂枝可以改用葛根,依照仲景的葛根黃連黃芩湯的意思來推測也是可以的。如果從少陽經傳來,得到少陽脈,那麼桂枝可以改用柴胡,因此大柴胡湯是少陽傳入太陰的代表方劑。然而,一定要有腹中實痛的情況,纔是脾臟的邪氣侵犯到胃,才能剛開始就用大黃來瀉下,否則就只能在原有的方劑中加入芍藥來調和而已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原本是太陽病,由於用藥的錯誤而傳入太陰,導致腹痛,這時就要在桂枝湯中加入芍藥,腹中實痛的,就在桂枝湯中加入大黃,也是這個意思。太陰如此,少陰、厥陰又何獨不然。

仲景少陰篇內,以四逆散治陽厥,方用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枳實,豈少陰亦用柴胡散之歟?誠以熱邪傳裡,遊行於少陰經絡之間,尚未結聚成實,內陷於胃腑中,則用黃芩、甘草以清傳經之熱邪,用枳實以導胃中之宿滯,使邪氣不得乘機而內合,以作胃實不大便之症。更用柴胡疏通三陽之路,俾其從此來者,仍從此出,不必擾動中宮,而病勢已解,此仲景用藥之微權也。

白話文:

在仲景的《傷寒論》裡,以四逆散治療太陽陽明合病陽厥。方藥用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枳實。難道少陰病也用柴胡散治療嗎?其實是因為熱邪傳入體內,遊行於少陰經絡之間,還沒有聚集凝結成實症,內陷於胃腑之中。所以用黃芩、甘草清裡熱,用枳實導胃中宿滯,讓邪氣失去機會而不能內合,形成胃實不大便的症狀。再用柴胡疏通三陽經絡的道路,讓熱邪從哪裡來,就從哪裏走出去,不必擾動胃脘,就可以解除了病情,這就是仲景用藥的高明和微妙之處。

愚遇陽邪入陰,猶未結實之症,仿古人三黃解毒之意,而加以石膏,以守陽明之中路,加柴胡者,亦望其返之故道,而還陽向汗也。大抵傷寒治法,急於解表,而緩於攻裡,非惟三陽之邪,務從表散,即三陰未結之邪,且冀其還陽而之表,必俟邪氣結實,乃用承氣湯攻下之。

白話文:

我遇到陽邪入侵陰分,尚未結實的疾病,效法古人三黃解毒的方子,再加入石膏,以守護陽明的中路,加入柴胡也是希望它能回到正確的道路,讓陽氣走向發汗。一般來說,傷寒的治療方法是急於解表,而緩於攻裡,不只是三陽的邪氣,務必從表解散,即使是三陰未結的邪氣,也希望它能返回陽氣而往表走,一定要等到邪氣結實,才用承氣湯攻下。

且戒曰:欲行大承氣,先與小承氣,腹中轉矢氣者,方與大承氣;若不轉失氣,慎未可再攻,兢兢然不苟下也有如此。仲景又曰: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而下之,因作痞。熱入者,言入胃也。三陰下早,雖不至成結胸,而已不免為痞氣矣。噫!經腑之間,其可不辨哉。

白話文:

另外也告誡說:想要服大承氣湯,要先服小承氣湯,腹中有排泄物和氣體運行,纔可以服大承氣湯;如果沒有排泄物和氣體運行,謹慎地不要再攻下,兢兢業業地不隨便攻下,也有這樣的道理。仲景又說:病症發在陽部反而攻下,熱氣進入胃部而導致結胸;病症發在陰部而攻下,就會形成痞氣。熱氣進入胃部,是指進入胃中。三陰的病症如果太早攻下,雖然不至於變成結胸,但也免不了會成為痞氣。唉!筋脈腑臟之間,就不能辨別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