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卷之一

2. 中風論治

風為百病之長,故六淫先之,以其善行數變,受之者輕為感冒,重則為傷,最重則為中,然有真中、類中,中血脈經絡腑臟之辨。西北高寒風勁,真氣虛者,猝為所中,是名真中,經所謂中六腑五臟之俞也。真中者,風邪在表,身痛拘急,宜汗,小續命湯,或疏風散。風邪在經,口眼喎斜,偏枯疼痛,大秦艽湯,或愈風湯。

風邪入里,多滯九竅,唇緩便秘,口不能言,耳聾鼻塞目瞀,痰涎昏冒,宜下,三化湯,或麻仁丸。東南卑濕釀熱,真陰虧者,風自內生,虛陽上冒,亦致昏僕,是為類中,實與外風無涉,經所謂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也。類中者,痰多壅塞,搗蘿蔔子,以溫湯和飲吐之。

脾虛嘔痰者,六君子湯,異功散。腎虛水泛為痰者,六味丸,或八味丸湯服。中氣虛者,補中湯。陰虛者,補陰煎。夫以地分真、類,謂真中者西北為劇,類中者東南為多,未可膠柱以談也。

善乎!石頑張氏之說曰:嘗診西北中風者,驗其喑痱遺尿,詎非下元之憊,當從事地黃、三生等飲乎?喎僻不遂,詎非血脈之廢,而從事建中、十全等湯乎?東南類中,豈無六經形症見於外,便溺阻隔見於內,當從事續命、三化等湯乎?是真通論矣。其中血脈,則口眼喎僻。

中絡,則肌膚不仁。中經,則脊重不伸。中腑,則肢節廢,便溺阻。中臟,則舌喑吐沫。《金匱》分析既明,至《千金》引岐伯論中風,大法有四:一偏枯,半身不遂也;二風痱,四肢不收也;三風懿,奄忽不知人,舌強不能言也;四風痹,諸痹類風狀也。迄乎河間主火,謂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。

東垣主氣,謂猝中乃本氣自病。丹溪主痰,謂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總之,氣虛則火動痰升,其症似風非風,皆辨明類中之由,與真中症異。專宜養氣血,兼清痰火,大忌風燥之劑。凡虛風外中,輕則麻痹不仁;羌活愈風湯。重則癱瘓不用。大秦艽湯。其痰火內生,輕則舌強難語;滌痰湯。

重則痰壅神昏。至寶丹。既辨其中絡、中經、中腑、中臟,及中經絡,兼中腑臟,並審其兼虛兼實,兼寒兼熱兼痰,而入手先分閉症脫症,如牙關緊閉,兩手握固,是為閉症。蘇合香丸,三生飲開之。如口開脾絕,手撒心絕,眼合肝絕,遺尿腎絕,鼻鼾肺絕,以及吐沫、直視、搖頭,面赤如妝,汗出如珠,皆為脫症。大劑理中湯灌之。

兼灸臍下。凡初中,先用通關散吹鼻,有嚏可治,無嚏多死。

〔口噤〕足陽明之經上夾口,風寒乘虛襲入,則攣急口噤,先用烏梅肉、冰片、生南星為末擦牙,其噤可開。宜竹瀝、薑汁調蘇合香丸灌之,再用巴豆油紙卷皂角末,燒煙燻入鼻中,人事自省。

〔痰壅〕宜吐之,稀涎散加橘紅,或姜鹽湯灌之。以鵝翎探吐,或三聖散加蠍吐之。後用星香散、二陳湯、滌痰湯、導痰湯。挾虛,加參、耆、竹瀝。挾寒,加桂、附、薑汁。脾虛嘔痰,六君子湯,異功散。中氣虛,理中湯,溫胃飲。

白話文:

中風論治

風是百病之首,所以六淫之邪先於其他病邪侵犯人體。風的特性是善於移動和變化多端,輕者患感冒,重者致使身體受損,最嚴重則中風。中風又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,以及中風侵犯血脈、經絡、腑臟的不同情況。

西北地區高寒風勁,真氣虛弱的人,突然受到風寒侵襲,就會得真中風,這正如經書所說的「中六腑五臟之俞」。真中風的症狀是風邪在表,身體疼痛拘緊,需要發汗治療,可用小續命湯或疏風散。如果風邪侵犯經絡,則出現口眼歪斜,半身麻痺疼痛,宜用大秦艽湯或愈風湯。

風邪入里,則多阻滯九竅,嘴唇緩慢、便秘、不能言語、耳聾鼻塞、視物模糊、痰涎壅盛、昏迷,此時需要瀉下,可用三化湯或麻仁丸。

東南地區濕熱較重,真陰不足的人,風邪會從內生,虛陽上浮,也會導致昏迷,這稱為類中風,與外來的風邪無關,正如經書所說「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」。類中風的症狀是痰多壅塞,可用搗碎的蘿蔔子用溫水調和服用,以催吐。

脾虛而嘔吐痰液者,可用六君子湯或異功散;腎虛而水濕化為痰者,可用六味丸或八味丸;中氣虛弱者,用補中益氣湯;陰虛者,用滋陰降火之方。總之,真中風多見於西北高寒地區,類中風多見於東南濕熱地區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

石頑先生的論述精妙,他曾診治西北地區的中風病人,發現他們常有聲音嘶啞、皮膚粗糙、遺尿等症狀,顯然是下元虧虛,應當服用地黃、三生飲等方劑。如果出現口眼歪斜、肢體癱瘓,則是血脈受損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等方劑。東南地區的類中風,也會有六經的症狀表現在外,小便不通暢表現在內,因此應該服用續命湯、三化湯等方劑。這真是通達的論述!

中風侵犯血脈,則出現口眼歪斜;侵犯經絡,則出現皮膚麻木不仁;侵犯經脈,則出現脊背沉重、不能伸展;侵犯腑臟,則出現肢體廢掉、大小便不通暢;侵犯臟器,則出現舌頭僵硬、流涎不止。《金匱要略》對此分析得十分清楚,《千金方》引用岐伯關於中風的論述,其大法有四:一、偏枯(半身不遂);二、風痱(四肢抽搐);三、風懿(突然昏迷,舌硬不能言語);四、風痹(各種痹症,都像風邪引起的)。河間學派重視火,認為是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;東垣學派重視氣,認為猝發中風是元氣本身的病變;丹溪學派重視痰,認為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。總之,氣虛則火動痰升,症狀雖似風邪,但並非風邪,這都是類中風的原因,與真中風的症狀不同。治療類中風,應該著重於養氣血,兼顧清痰火,絕對禁止使用風燥的藥物。

外感風邪引起的虛風中風,輕者出現麻木不仁,可用羌活愈風湯;重者則癱瘓,可用大秦艽湯。痰火內生,輕者舌頭僵硬,難以說話,可用滌痰湯;重者則痰壅盛,神志昏迷,可用至寶丹。

中風侵犯經絡、經脈、腑臟、臟器,或同時侵犯經絡、腑臟、臟器,應該仔細辨別兼虛兼實、兼寒兼熱、兼痰等情況,先區分閉證和脫證。牙關緊閉,兩手握拳,是閉證,可用蘇合香丸、三生飲治療。口張開,神志昏迷,手鬆開,心臟衰竭,眼睛閉合,肝臟衰竭,遺尿,腎臟衰竭,鼻鼾,肺臟衰竭,以及吐沫、直視、搖頭、面紅如妝、汗出如珠,都是脫證,可用大劑量的理中湯灌服,並灸臍下。

中風初期,先用通關散吹入鼻中,如果打噴嚏,則可以治癒,如果不能打噴嚏,則大多數會死亡。

口噤:足陽明經上夾口,風寒乘虛而入,則導致口角抽搐,口噤,先用烏梅肉、冰片、生南星研末擦牙,然後用竹瀝、薑汁調和蘇合香丸灌服,再用巴豆油紙卷皂角末,燒煙燻入鼻中,則神志可以恢復。

痰壅盛:應該催吐,可用稀涎散加橘紅,或用薑鹽湯灌服。可用鵝毛探吐,或用三聖散加蠍子催吐。然後再用星香散、二陳湯、滌痰湯、導痰湯。如果兼有虛證,則加人參、黃耆、竹瀝;如果兼有寒證,則加桂枝、附子、薑汁。脾虛嘔痰,用六君子湯、異功散;中氣虛弱,用理中湯、溫胃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