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噎膈反胃論治
及苦辛開肺法。桔梗、貝母、杏仁、蔻仁、生薑、橘紅、山梔。其由憂思傷脾,氣鬱生涎,飲可下,食難入。香砂寬中丸去青皮、檳榔。由七情鬱結,胸脘拒痛,脈必沉澀。七氣湯加鬱金、栝蔞、砂仁、木香。由痰飲阻滯,嘔吐翻胃,脈必結澀。先以來復丹控其痰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、枳殼、竹瀝。
由瘀血積滯,傳化不變,反上行者,脈必芤澀。滋血潤腸丸加減。至脾氣敗,血液耗,胃脘枯槁,溺少便秘。補氣健脾丸,參入滋血潤腸丸,或韭汁牛乳飲。若口吐白沫,糞如羊屎,不可治矣。勉用薑汁、杏酪、白蜜、牛乳、益智、韭子、半夏。《醫學心悟》云:開關用啟膈散最效。
又如五汁飲以清燥,利膈丸以通壅,汞硫散以止吐,總忌香燥破氣,辛熱耗液。惟一種胃陽衰,不能運化者,暫用辛溫開結,繼仍以益陰養胃為宜。粳米、人參、山藥、蓮、棗、牛乳、小麥。膈症生蟲,用河間雄黃散。有梅核膈,吐不出,咽不下,咽喉妨礙,由氣鬱痰結,滌痰丸。
由死血,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汁,童便。有翻胃,食入即翻出,或痰或熱,壅阻膈間,非如反胃之早食晚吐,晚食早吐也。清熱二陳湯。
再論噎由氣結,膈由痰與氣逆,或瘀血。一種氣噎,臨食輟箸,嗌阻沫升,氣平食入,病在上焦肺胃間,治以輕揚利膈,苦降則過病所。一種痛膈,食下格拒,嘔涎嘈痛,而飢焰中焚,病在中焦,治以辛香通降,不效,必兼理血絡。
一種胃槁,脘系窄隘,即勺飲亦妨礙,由衰年血液漸枯,胃管扃閉,飲入則涎升淚出,二便俱少,開合都廢,治以辛滑潤養,大忌香燥耗液,剛熱劫陰,此脘血失榮,下咽易梗,一切礙滯閉氣食品,咸宜禁忌。嘗見食山芋而成噎者,食雞子而咽成膈者,若再憂思鬱怒,結於中而莫解,情志之病,尤難霍然。徐靈胎謂噎膈症,十死八九,反胃症十愈八九。
再論反胃,由食久不化,腐濁上攻,徹底翻瀾,二腸失司傳送,病在幽門以下,古法多謂胃中無陽,精微不能蒸化。然經云:諸嘔吐逆,皆屬於熱。且胃津先奪,熱燥難投,必細參脈症,或苦降辛通,宣行壅滯。曾記一壯年反胃吐食,服八味湯,暫止復吐,食羊血得愈。又沈姓年高嗜飲,兼情悒不遂,吐沫拒食,半載未愈。
一老醫投藥四劑,病勢減半,再用十劑料,浸酒服而全愈。方用大生地(五錢)、海浮石(一兩)、烏藥(錢半)、牛膝、靈磁石、雲苓、歸身(各三錢)。玩此方兼溫清鎮泄,升降氣血,性味不偏,傳者目睹治驗,因附記備考。
白話文:
噎膈反胃論治
苦辛開肺法,可用桔梗、貝母、杏仁、蔻仁、生薑、橘紅、山梔等藥材。此症由憂思傷脾,氣鬱導致涎液增多,飲水可以吞嚥,但進食困難。可用香砂寬中丸去青皮、檳榔。若因七情鬱結,胸脘疼痛拒按,脈象沉澀,則可用七氣湯加鬱金、栝蔞、砂仁、木香。若因痰飲阻滯,嘔吐反胃,脈象結澀,先用來復丹控制痰飲,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、枳殼、竹瀝。
瘀血積滯,不能正常運化,逆流向上,脈象芤澀,可用滋血潤腸丸加減。若脾氣衰敗,血液耗損,胃脘枯萎,小便減少,大便秘結,則需用補氣健脾丸,並加入滋血潤腸丸,或服用韭汁牛乳飲。若口吐白沫,大便如羊屎,則難以治療,可嘗試使用薑汁、杏酪、白蜜、牛乳、益智、韭子、半夏。 《醫學心悟》記載:治療噎膈,用啟膈散最有效。
此外,五汁飲可清燥,利膈丸可通利壅塞,汞硫散可止嘔,但需忌用香燥破氣、辛熱耗液的藥物。若僅為胃陽衰弱,不能運化,可暫時使用辛溫藥物開結,之後仍需益陰養胃,可用粳米、人參、山藥、蓮子、棗、牛乳、小麥等。若膈症生蟲,可用河間雄黃散。若患梅核氣,吞咽困難,則由氣鬱痰結引起,可用滌痰丸。
死血所致,可用昆布、當歸、桃仁、韭汁、童便。若為反胃,食物入口即吐出,伴有痰或熱,壅塞膈間,與反胃的早食晚吐、晚食早吐不同,可用清熱二陳湯。
噎膈由氣結,痰氣逆,或瘀血引起。氣噎症狀為臨食停筷,咽喉阻塞,唾沫湧上,氣順則可進食,病在上焦肺胃之間,治療宜輕揚利膈,苦寒下瀉則過於病情。痛膈症狀為食物下嚥受阻,嘔吐涎液,嘈雜疼痛,飢餓感如火焚,病在中焦,治療宜辛香通降,若無效,則需兼顧理血。
胃枯症狀為胃脘狹窄,少量飲水亦困難,多見於老年人血液日漸枯竭,胃管閉塞,飲水則涎液湧上,淚水流出,大小便俱少,開合功能喪失,治療宜辛滑潤養,忌用香燥耗液、辛熱劫陰的藥物,此症為胃脘血液失榮,下嚥困難,所有妨礙消化、閉氣的食物都應忌食。曾見食山芋而噎,食雞蛋而膈者,若再憂思鬱怒,積鬱於中,則難以痊癒,情志病尤難治癒。徐靈胎言:噎膈症十死八九,反胃症十愈八九。
反胃由食物久滯不化,腐敗上逆,腸胃傳送功能失常,病在幽門以下,古法多認為胃中無陽,精微不能蒸化。然經書言:諸嘔吐逆,皆屬於熱。且胃津先受損,熱燥難以投用,需仔細參照脈象症狀,或苦寒下瀉,或辛溫通利,以宣行壅滯。曾見一壯年反胃吐食,服八味湯後暫時止吐,食羊血而愈。又見沈姓老年人嗜酒,情志鬱結,吐沫拒食,半載未愈。一老醫用四劑藥後病勢減半,再用十劑藥酒浸服而痊癒。方劑為大生地(五錢)、海浮石(一兩)、烏藥(錢半)、牛膝、靈磁石、雲苓、歸身(各三錢)。此方兼具溫清鎮泄,升降氣血之效,性味平和,有治驗,故附錄備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