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5)

1. 癘風脈案

服叔,傳染毒癘,由足趾麻木,漸至肌肉不仁,身發紅暈。常服京口專門治風丸散,大率瀉毒品味,如苦參丸、必勝散等類。初服大便日三四行,紅暈雖退而精神日削,纏綿數載,眉脫眼斜。予謂驅毒宜兼補元,否則正氣陷下,邪毒留滯,非治法矣。用八珍丸料加制首烏、生杜仲、炙黃耆、蒸牛膝、玉竹、天麻、獨活、秦艽、威靈仙、乳香、沒藥、蜜丸。

兼服藥酒,用白花蛇、穿山甲、松節、金毛狗脊、威靈仙、桑寄生、苦參、丹參、當歸、玉竹、木瓜、桂枝,浸煮,溫服一料,精神稍復,痹痛亦定。後仍服京口丸散,便瀉食減,筋攣肉腐,卒成不效。

某,癘風初起,左足跟出水,左手麻痹不隨,脈虛濡按之不起,此陰血虛而受風濕癘毒也。用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杞子、首烏、白朮、黃耆、牛膝、生杜仲、五加皮、獨活、桂枝、鉤藤、薑黃,熬膏沖酒服,手足運掉得舒。然此症乃沴癘毒邪,乘虛襲入經絡,經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若不遠帷幙,慎調攝,久之筋骨刺痛,眉落眼斜,鼻塌肉腐,十不一生矣。

周,壯歲感前症,初由臂臑腫硬,手腕痹痛,延至遍體上下,骨節攣痛,面發紅斑,濕毒淋漓,多在支節,診之脈沉數。此癘毒從經絡竄入骨髓,須用針砭去惡血以泄毒,非藥力所及,辭不治。

白話文:

[癘風脈案]

有一個姓服的人,感染了傳染性的惡性疾病,從腳趾麻木開始,逐漸變成肌肉失去知覺,身上出現紅色的斑點。他經常服用京口地區專門治療風病的丸散藥,這些藥大多是瀉毒的,像苦參丸、必勝散之類的藥。剛開始吃藥的時候,一天會拉肚子三四次,紅斑雖然消退,但精神卻一天比一天差,這樣持續了好幾年,眉毛脫落,眼睛歪斜。我認為,驅除毒邪應該同時補養元氣,否則正氣會衰敗,邪毒會滯留在體內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我給他開了用八珍丸的藥材加上制首烏、生杜仲、炙黃耆、蒸牛膝、玉竹、天麻、獨活、秦艽、威靈仙、乳香、沒藥,用蜂蜜做成藥丸。

同時配合藥酒,藥酒用白花蛇、穿山甲、松節、金毛狗脊、威靈仙、桑寄生、苦參、丹參、當歸、玉竹、木瓜、桂枝一起浸泡煮過,溫熱服用一劑,精神稍微恢復,麻木疼痛也平靜下來。後來他仍然服用京口的丸散藥,結果腹瀉、食慾減少,筋脈攣縮,肌肉腐爛,最終沒有效果。

另一個姓某的人,癘風剛開始發作時,左腳後跟出現流水,左手麻木不聽使喚,脈象虛弱細軟,按下去幾乎摸不到,這是陰血虛弱又感染了風濕的惡性毒邪。我給他開了用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枸杞子、何首烏、白朮、黃耆、牛膝、生杜仲、五加皮、獨活、桂枝、鉤藤、薑黃熬製成膏,用酒沖服,手腳活動就能舒展開來。然而這種病是惡性毒邪,趁著虛弱侵入經絡,經書說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,如果不注意隔離,謹慎調養,時間久了會導致筋骨刺痛,眉毛脫落,眼睛歪斜,鼻子塌陷,肌肉腐爛,十個病人裡恐怕活不了一個。

還有一個姓周的人,正值壯年時得了前面說的病,一開始是手臂腫脹僵硬,手腕麻木疼痛,後來蔓延到全身,關節攣縮疼痛,臉上出現紅斑,濕毒滲出,大多在四肢關節,診斷時發現脈象沉而數。這是惡性毒邪從經絡竄入骨髓,必須用針刺放血來排出毒素,不是藥物能起作用的,所以我拒絕給他治療。

2. 痹症論治

諸痹,風寒濕三氣雜合,而犯其經絡之陰也。風多則引注,寒多則掣痛,濕多則重著,良由營衛先虛,腠理不密,風寒濕乘虛內襲,正氣為邪氣所阻,不能宣行,因而留滯,氣血凝澀,久而成痹。或肌肉麻頑,或肢節攣急,或半體偏枯,或偏身走注疼痛,其不痛者,病久入深也。

故在骨則重而不舉,在血則凝而不流,在筋則屈而不伸,在肉則麻木不仁,在皮則皴揭不榮,皆痹而不痛。蓋痹者,閉而不通,邪在陰分也。故經以病在陽為風,在陰為痹,陰陽俱病為風痹。經言三氣雜合,專言痹病所因也。在陰為痹,分言表裡有殊也。陰陽俱病,表症更兼里症也。

《經·痹論》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痹非偏受一氣。其風勝者為行痹,風行而不定,如走注之類。寒勝者為痛痹,寒凝則陽氣不行,痛有定處即痛風。濕勝者為著痹,重著不移,或腫痛,或不仁,濕從土化,病發肌肉,即麻木也。以冬遇此為骨痹,冬氣在骨。以春遇此為筋痹,春氣在筋。

以夏遇此氣為脈痹,夏氣在脈。以至陰遇此為肌痹,長夏氣在肌肉。以秋遇此為皮痹,秋氣在皮。行痹、痛痹、著痹痹症大綱。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,非此外別有骨筋脈等痹也。五臟皆有合病,久而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。經云:諸痹不已,亦溢內也。風勝者易已,留皮膚者易已,留筋骨者痛久,其入臟者死。

凡痹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;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;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;血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;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此經病入臟也。

經論五痹之入臟者曰,肺痹煩滿,喘而嘔;心痹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;肝痹夜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;腎痹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;脾痹四肢懈惰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其入腑者,別有腸痹胞痹,另詳本門。此五臟之痹,各以其時,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

風勝脈必浮,寒勝脈必澀,濕勝脈必緩。三痹各有所勝,用藥以勝者為主,而兼者佐之。治行痹散風為主,兼去寒利濕,參以補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防風湯。治痛痹溫寒為主,兼疏風滲濕,參以益火,辛溫解凝寒也。加減五積散。治著痹利濕為主,兼去風逐寒,參以補脾補氣,土強可勝濕也。

川芎茯苓湯加耆、術。其症有風濕,羌活勝濕湯、史公酒。有寒濕,苡仁湯、三痹湯。痹而身寒,如從水中出者,屬寒濕,附子丸。有濕熱,加味三妙散、蒼朮散。肩背沉重,肢節疼痛,下注足脛,屬濕熱。當歸拈痛湯。有風熱,膚麻癮疹,消風散。有暑濕,清暑益氣湯。有冷痹,風冷頑麻,巴戟天湯。

有熱痹,熱毒流注骨節,千金犀角散。有營熱,四物湯去川芎,加鉤藤、丹皮。有營虛,當歸建中湯。有衛虛,防己黃耆湯。有氣痹,痹在氣分,蠲痹湯。有血痹,痹在血分,因勞汗出,臥被風吹,血凝於膚,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當歸。有瘀血,敗血入絡,桃紅飲,煎成入麝香。

有停痰,遍身走痛,二陳湯加羌活、白芥子、風化硝,薑汁泛丸。有支飲,臂痛不舉,眩冒麻痹,指迷茯苓丸。有在經,木防己湯。有入絡,活絡飲加桑寄生、威靈仙、鉤藤、牛膝,或活絡丹。治法總以補助真元,宣通脈絡,加活血丹合續斷丹,或人參散之類。使氣血流暢,則痹自已。

〔風寒濕合痹〕氣血凝滯,身重而痛,手足攣急。石頑改定三痹湯,或通痹散。

〔周痹〕真氣不能周於身,渾身痹痛。風寒濕氣客於肉分,內不在臟,外未發皮,命曰周痹。蠲痹湯加桂枝、白朮、狗脊、薏米。

〔行痹〕遍身走注不定,上半身甚者,烏藥順氣散。下半身甚者,虎骨散加減。

〔痛痹〕歷節攣痛,疏風活血湯。痛甚者,五靈散。

〔著痹〕留著定處,身重痠疼,天陰即發,除濕蠲痛湯加蠶砂、防己、薏米。不應,補中益氣湯加附子、羌活、黃柏。

〔骨痹〕即寒痹痛痹也,苦痛切骨,安腎丸。

〔筋痹〕即風痹也,風熱攻注,筋弛脈緩,羚羊角散。若濕邪入筋,續斷丹。

〔脈痹〕即熱痹也。《金匱》云:經濕則痹,絡熱則痿。風濕鬱熱,經隧為壅。升麻湯去桂、麻,加萆薢、石膏,或秦艽四物湯,後用人參丸。

〔肌痹〕即濕痹著痹也。渾身上下左右麻木,屬衛氣不行。神效黃耆湯。皮膚麻木,屬肺氣不行。本方去荊芥,倍黃耆,加防風。肌肉麻木,屬營氣不行。本方去蔓荊,加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。丹溪曰:麻為氣虛,木為濕痰敗血。

〔皮痹〕邪在皮毛,搔如隔帛,或癮疹風瘡,宜疏風養血。秦艽地黃湯。

〔五臟痹〕經病入臟,邪勝正虛,五痹湯。腎痹,本方加獨活、肉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。肝痹,本方加棗仁、柴胡。心痹,本方加遠志、茯神、麥冬、犀角。脾痹,本方加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麯。肺痹,本方加半夏、杏仁、麻黃、紫菀。

《入門》曰,痹初起,驟用參、耆、歸、地,則氣鬱滯,邪不散,只以行濕流氣藥主之。久而不愈,宜峻補真陰,使氣血流行,則病邪隨去。(參景岳論。)

痹與痿相似,但痿屬虛,痹屬實。痿因血虛火盛,肺葉焦而成。痹因風寒濕邪侵入而成也。痹又為中風之一,然受病各異。痹兼三氣,邪為陰受,中風邪為陽受也。《尊生書》曰,陽者表與上,陰者里與下也。痹與風痿,形症雖相似,醫治之法,可相混乎?(沈氏集說)

治痹而用風門通套之劑,醫之過也。痹症非不有風,然風入陰分,與寒濕互結,擾亂其血脈,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,故致痹也。古方多有用麻黃、白芷者,以麻黃能通陽氣,白芷能行營衛,然已入四君四物等湯中,非專發表也。致於攻裡,則從無用之者,以攻裡藥皆苦寒,用之則陽愈結,其痹轉入諸腑而成死症矣。(《醫通》)

戴人曰:痹病以濕熱為主,風寒為兼,其脈沉澀。乃治此者不分經絡表裡臟腑,便作腳氣寒濕治,而用烏附乳沒燥熱,以致便尿澀滯,前後俱閉,虛躁日甚,肌肉日削,飲食不下,雖華扁亦難措手矣。

白話文:

各種痹症,都是因為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雜在一起,侵犯人體的經絡所導致的陰性病症。風邪偏盛時,會使疼痛游走不定;寒邪偏盛時,會導致劇烈疼痛;濕邪偏盛時,會使身體沉重麻木。這些都是因為人體的營衛之氣先虛弱,皮膚腠理不緻密,風寒濕邪趁虛而入,阻礙了正氣的運行,導致氣血凝滯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痹症。有的會出現肌肉麻木僵硬、肢體關節攣縮僵硬、半身不遂、或全身游走性疼痛等症狀,如果沒有疼痛感,那就是病程已久、病邪深入的表現。

所以,病邪在骨頭就會感到沉重無法抬舉;在血液中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流暢;在筋脈中就會導致關節屈曲難以伸展;在肌肉中就會感到麻木不仁;在皮膚中就會使皮膚乾燥、起皺、失去光澤。這些都是痹症的表現,但沒有疼痛感,因為痹的本質是閉塞不通,病邪在陰分的緣故。所以,經典醫書認為病在陽經表現為風邪,在陰經表現為痹症,陰陽兩者都有病就叫做風痹。經文所說的三氣雜合,專門指痹症的病因。所謂「在陰為痹」,是從表裡層次來區分;而「陰陽俱病」,則表示除了有表證還有裡證。

《黃帝內經·痹論》說:「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犯人體,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症。」痹症並非只受一種邪氣影響。風邪偏盛的痹症稱為行痹,表現為疼痛游走不定,類似於走注痛;寒邪偏盛的痹症稱為痛痹,表現為寒邪凝滯,陽氣運行不暢,疼痛固定在一個部位,也就是痛風;濕邪偏盛的痹症稱為著痹,表現為沉重麻木、難以移動,或有腫痛、麻木等症狀,濕邪從脾土產生,病發於肌肉,也就是麻木的感覺。如果在冬季遇到這種情況,就稱為骨痹,因為冬季的寒氣在骨頭;如果在春季遇到,就稱為筋痹,因為春季的氣在筋脈;如果在夏季遇到,就稱為脈痹,因為夏季的氣在脈絡;如果在長夏季節遇到,就稱為肌痹,因為長夏季節的氣在肌肉;如果在秋季遇到,就稱為皮痹,因為秋季的氣在皮膚。行痹、痛痹、著痹是痹症的三大綱領。又以發病時所遇到的季節來命名,並非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其他的骨、筋、脈痹等。五臟都有可能合併發病,如果久治不癒,病邪就會深入臟腑。經書說:各種痹症如果不好好治療,也會侵入內臟。其中,風邪偏盛的痹症容易治癒;停留在皮膚的痹症也容易治癒;停留在筋骨的痹症,疼痛會持續較久;如果病邪深入臟腑,就會導致死亡。

通常,痹症遇到寒冷會加劇,遇到溫熱會緩解。因此,骨痹如果不好好治療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腎臟;筋痹如果不好好治療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肝臟;脈痹如果不好好治療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心臟;血痹如果不好好治療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脾臟;皮痹如果不好好治療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肺臟。這說明病邪已經進入了臟腑。

經書論述五臟痹深入臟腑的症狀,說:肺痹會感到煩躁、胸悶、氣喘、想嘔吐;心痹會出現脈搏不通暢、煩躁、心下跳動、突然氣喘、咽喉乾燥、想打嗝、氣逆向上衝時會感到恐懼;肝痹會出現夜間睡覺容易驚醒、多喝水、頻繁小便、感覺有東西向上拉扯;腎痹會出現腹脹、屁股像腳跟一樣抬不起來、脊椎僵硬得像頭部一樣;脾痹會出現四肢無力、咳嗽、吐出水狀物、胸悶難受。至於病邪進入六腑,還會有腸痹、胞痹等,在此不再詳述。這些五臟的痹症,各自因為不同的季節,再次感受風、寒、濕邪氣的侵襲。

風邪偏盛的痹症脈象會浮;寒邪偏盛的痹症脈象會澀;濕邪偏盛的痹症脈象會緩。這三種痹症各自有偏重的邪氣,用藥時要以偏重的邪氣為主,兼顧其他邪氣來治療。治療行痹要以疏散風邪為主,兼顧祛寒除濕,輔以補血,因為血行則風邪自滅,可以服用防風湯。治療痛痹要以溫散寒邪為主,兼顧疏散風邪、滲利濕邪,輔以益火,用辛溫的藥物來解除寒邪的凝滯,可以服用加減五積散。治療著痹要以利濕為主,兼顧祛風散寒,輔以健脾補氣,使脾土強健就能夠戰勝濕邪,可以服用川芎茯苓湯加黃耆、白朮。有些痹症有風濕,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或史公酒;有些痹症有寒濕,可以使用薏仁湯或三痹湯;痹症如果出現身體怕冷,感覺像剛從水裡出來,屬於寒濕,可以使用附子丸;有些痹症有濕熱,可以使用加味三妙散或蒼朮散;肩背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向下蔓延到小腿,屬於濕熱,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;有些痹症有風熱,皮膚麻木、有風疹,可以使用消風散;有些痹症有暑濕,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;有些痹症是冷痹,出現風冷麻木,可以使用巴戟天湯;有些痹症是熱痹,熱毒流注到骨節,可以使用千金犀角散;有些痹症是營熱,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,加上鉤藤、丹皮;有些痹症是營虛,可以使用當歸建中湯;有些痹症是衛虛,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;有些痹症是氣痹,病在氣分,可以使用蠲痹湯;有些痹症是血痹,病在血分,因為勞累出汗後又吹到風,導致血瘀於皮膚,可以使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加當歸;有些痹症是有瘀血,敗血侵入經絡,可以使用桃紅飲,煎好後加入麝香;有些痹症是有痰液停滯,全身游走性疼痛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羌活、白芥子、風化硝,用薑汁製成藥丸;有些痹症是支飲,手臂疼痛無法抬舉、頭暈、麻木,可以使用指迷茯苓丸;有些痹症在經絡,可以使用木防己湯;有些痹症深入經絡,可以使用活絡飲加上桑寄生、威靈仙、鉤藤、牛膝,或者活絡丹。總體來說,治療痹症要以補助真元、疏通經絡為主,加上活血丹、續斷丹,或者人參散之類的藥方,使氣血流通,痹症自然就能痊癒。

〔風寒濕合痹〕病因是氣血凝滯,表現為身體沉重疼痛、手腳抽搐。石頑將三痹湯調整改訂,或使用通痹散。

〔周痹〕病因是真氣不能周流全身,表現為全身麻木疼痛。風寒濕邪侵入肌肉,沒有深入臟腑,也沒有發在皮膚表面,就稱為周痹。可以使用蠲痹湯加上桂枝、白朮、狗脊、薏米。

〔行痹〕表現為全身疼痛游走不定,如果上半身嚴重,可以使用烏藥順氣散;如果下半身嚴重,可以使用虎骨散加減。

〔痛痹〕表現為關節疼痛、屈曲難伸,可以使用疏風活血湯;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使用五靈散。

〔著痹〕表現為疼痛固定在一個部位、身體沉重、痠痛,陰天會加重,可以使用除濕蠲痛湯加蠶砂、防己、薏米;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、羌活、黃柏。

〔骨痹〕就是寒痹、痛痹,表現為疼痛深入骨髓,可以使用安腎丸。

〔筋痹〕就是風痹,表現為風熱侵犯,導致筋脈鬆弛、脈搏緩慢,可以使用羚羊角散;如果是濕邪侵入筋脈,可以使用續斷丹。

〔脈痹〕就是熱痹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經絡受濕就會導致痹症,經絡有熱就會導致痿症。」因為風濕鬱積化熱,導致經絡不通暢。可以使用升麻湯去掉桂枝、麻黃,加上萆薢、石膏,或者使用秦艽四物湯,之後再服用人參丸。

〔肌痹〕就是濕痹、著痹,表現為全身麻木,這是因為衛氣運行不暢。可以使用神效黃耆湯。如果皮膚麻木,這是因為肺氣運行不暢。可以使用原方去掉荊芥,加倍黃耆,加上防風;如果肌肉麻木,這是因為營氣運行不暢。可以使用原方去掉蔓荊,加上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。丹溪認為:麻是氣虛的表現,木是濕痰敗血的表現。

〔皮痹〕病邪在皮膚毛髮,搔抓的時候感覺像隔著布,或者出現風疹、風瘡,應該疏散風邪、滋養血液。可以使用秦艽地黃湯。

〔五臟痹〕病邪從經絡進入臟腑,邪氣偏盛而正氣虛弱,可以使用五痹湯。腎痹可以在原方加上獨活、肉桂、杜仲、牛膝、黃耆、萆薢;肝痹可以在原方加上棗仁、柴胡;心痹可以在原方加上遠志、茯神、麥冬、犀角;脾痹可以在原方加上厚朴、枳實、砂仁、神麯;肺痹可以在原方加上半夏、杏仁、麻黃、紫菀。

《醫學入門》說,痹症剛開始的時候,如果驟然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地黃等補藥,會導致氣機鬱滯,病邪難以疏散,只能以行濕流氣的藥物為主。如果久治不癒,應該大補真陰,使氣血運行暢通,病邪自然就能排出體外(參考景岳的論述)。

痹症與痿症相似,但痿症屬於虛症,痹症屬於實症。痿症是因為血虛火旺,導致肺葉焦灼而引起。痹症是因為風寒濕邪侵入而導致。痹症也是中風的一種,但病因各不相同。痹症兼有三種邪氣,邪氣侵入陰分;而中風是邪氣侵入陽分。《尊生書》說,陽是表和上,陰是裡和下。痹症與風痿,雖然外在症狀相似,但治療方法不能混淆(沈氏的總結)。

治療痹症卻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痹症並非沒有風邪,但風邪侵入陰分,與寒濕結合,擾亂血脈,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能通達陰分,所以才會導致痹症。古代的方子多有使用麻黃、白芷的,因為麻黃能夠疏通陽氣,白芷能夠運行營衛之氣,但這些藥物已經加入四君子湯、四物湯等方中,並非單獨使用來發散。至於攻下,則從未使用,因為攻下的藥物都是苦寒之品,使用後會導致陽氣更加鬱結,痹症會轉入臟腑,形成死症(《醫通》)。

戴人說:痹症以濕熱為主,風寒為兼,脈象沉澀。但治療痹症的人不區分經絡、表裡、臟腑,就當作腳氣寒濕來治療,使用烏頭、附子、乳香、沒藥等燥熱的藥物,導致大小便澀滯,前後都閉塞不通,虛煩日漸嚴重,肌肉日漸消瘦,飲食難以下嚥,即使華佗、扁鵲也難以醫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