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脾胃脈案
張,髫年寒熱肢冷,食少便瀉,尚作瘧治,遂神疲色慘,脈沉,須防慢驚,急理脾陽。先用理中湯,少加附子,手足乃溫。專用異功散,加蓮、棗理脾,熱減瀉止。
於,脅痛吞酸已止,肝火悉平,但中脘氣窒,口燥不知飢,右脈欠和,胃陰未復。用沙參、麥冬、花粉、當歸、白芍、栝蔞、小麥、蔗汁。三服得平。
姜,左脈浮而鉤,右弦緩,脘中久痛,納食稍緩,乃飢傷脾絡所致。經言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勿用平肝,克伐生氣。潞參、當歸鬚、白芍、飴糖、紅棗、甘草、牡蠣粉、糯稻根鬚、降香末。數劑而安。
白話文:
張,年紀還小的時候,就出現忽冷忽熱、手腳冰冷的狀況,吃得很少,而且容易拉肚子,當時被當作瘧疾治療,結果導致精神不濟、臉色蒼白,脈象沉細無力。要提防可能會發生慢驚風,現在要趕快調理脾陽。先用理中湯,稍微加一點附子,手腳就開始溫暖了。之後專門使用異功散,再加蓮子和紅棗來調理脾胃,發熱的情形減緩,腹瀉也停止了。
於,脅肋疼痛、吞酸的狀況已經停止,肝火也已經平息,但是現在出現胸口悶脹、口乾卻沒有食慾的情形,右邊的脈象也不太協調,這是胃陰還沒有恢復的緣故。用沙參、麥冬、花粉、當歸、白芍、栝蔞、小麥和甘蔗汁來調養。服用三次藥後,情況就恢復正常了。
姜,左邊的脈象浮而且像鉤子一樣,右邊的脈象則是弦而且比較慢,胃脘部位疼痛很久,吃東西的速度也比較慢,這是因為飢餓傷到脾絡所造成的。古書說脾臟喜歡緩慢,要趕快用甘味來緩和它,不要用平肝的藥物,免得克伐脾胃的生氣。使用潞黨參、當歸鬚、白芍、麥芽糖、紅棗、甘草、牡蠣粉、糯稻根鬚和降香末來治療。服用幾次藥後,病就好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