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28)
卷之四 (28)
1. 泄瀉脈案
湯氏,初秋寒熱吐瀉,或以為感暑,用香薷飲;或以為霍亂,用藿香正氣散;其家兩置之。診其脈濡而弱,煩熱無汗,自利嘔渴。予謂濕甚則濡瀉,今濕鬱生熱,熱蒸更為濕,故煩而嘔渴也,宜豬苓湯去阿膠主之。豬苓(二錢)、茯苓(三錢)、澤瀉(八分)、滑石(六分),加半夏(錢半)、薄荷梗(八分)、薏苡、煨姜(各三錢)、燈心(六分)。一服嘔止泄稀,去滑石、煨薑、半夏,再加麥冬、山梔、車前。
二劑而安。
湯氏,冒暑重感新涼,寒熱頭暈,口乾舌燥,嘔瀉不已,頭汗劑頸而還。醫用消導,轉益煩渴,脈不數而滑大,此邪鬱蒸痰。先挑薑汁止嘔,用正氣散加減。藿香、薄荷以辟惡,丹皮、梔、芩以解熱,夏、曲、煨姜以除痰,赤茯、豬苓、薏仁以利濕,花粉、麥冬以生津,一服汗涼脈和舌潤矣。因有年體弱,明晨怯寒,手足微涼,此脾陽虛也。
用理中湯,炮姜改煨姜,加砂仁。苓、薏、炙草,一劑嘔瀉止,手足和。但氣微墜,宵分少寐,原方去煨姜,加茯神、炙耆、棗仁、白芍、升麻,一服而安。
予館新洲,(江水泛潮,地最卑濕。)長夏晨泄,每陰雨前尤驗。痰多不渴,或吐白沫,清晨左脅氣響,必陣瀉稀水,此濕多成五泄也。胃苓湯加神麯(炒)、半夏(制)、乾薑(少許)。一則劫陽明之停飲以燥濕,一則開太陽之裡氣以導濕,故一啜輒止。良由長夏濕淫,水穀停濕,脾陽少運故也。
嗣後去桂,加砂仁、小茴、二術生用,或蒼朮、薑、曲煎服,亦止。
潘,色蒼嗜飲,助濕釀熱,濡瀉經年,脈寸關實大,豈溫補升提所得效。細詢平昔吞酸,去秋連發腿瘍,明系濕邪蘊熱,流注經絡所致。治者不察,當夏令主火,仍以四神丸加炮薑、烏梅,補中湯加吳萸、肉果,愈服愈劇,致頭暈口燥,氣墜里迫,溺澀肛痛,皆火性急速徵據,必清理濕熱之邪,乃為按脈切理,仍當戒飲,毋謂六旬外久瀉延虛也。四苓散加薏仁、車前子、麥冬、山梔、燈心,二服已效。
加神麯、砂仁殼、枳椇子以理酒傷而瀉稀,加黃芩、白芍而脈斂,後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而痊。
曹,脈左濡,右關尺弦大,腹鳴則痛墜泄瀉。前因怫悒,木製脾土,為中焦痞痛。服破氣燥劑,再傷中氣,每日晡少腹痛泄,下焦陰氣又傷,急須甘緩和中,佐以溫攝。潞參、炙草、白芍、茯苓、小茴、橘核(俱酒焙)、益智、木香(俱煨)、飴糖、紅棗,十數劑,痛瀉止。
於,五泄無不由濕,寓居斥鹵,水味鹹濁,便瀉三年不止。凡運脾利濕,溫腎補土,及升提疏利固澀諸法,毫不一效。今夏診右脈寸微關滑,乃濕中伏熱,大小腑清濁不分,火性急速,水穀傾注無餘,脾失輸精,肺苦燥渴,氣不化液,腎不司關,所下汙液,自覺熱甚,或痛泄,或不痛亦泄,日夕數行,口乾溺少,時想涼潤。略用守補,即嫌脹滿,可知氣墜全是腑症。
若清濁分,則泄瀉漸已。(煎方:)茯苓、豬苓、車前、山梔、神麯、薏苡、大腹皮、烏梅、黃連,午前服。(丸方:)益智仁(煨)、補骨脂、南燭子、訶子、茴香、茯苓、山藥、廣皮、砂仁、半夏曲、杜仲、首烏、蓮子,蒸餅為丸,晚服,至秋漸愈。
白話文:
湯先生,剛入秋時發冷發熱又吐又拉,有人認為是中暑,用了香薷飲;有人認為是霍亂,用了藿香正氣散,但家裡人都沒採用。我看他的脈象是細軟無力,覺得煩躁發熱但不出汗,自己拉肚子又想吐又口渴。我認為這是濕氣太重導致腹瀉,現在濕氣鬱積產生熱,熱氣蒸發又加重濕氣,所以會煩躁、想吐、口渴。應該用豬苓湯去掉阿膠來治療。藥方是:豬苓(二錢)、茯苓(三錢)、澤瀉(八分)、滑石(六分),再加半夏(一錢半)、薄荷梗(八分)、薏苡仁、煨過的生薑(各三錢)、燈心草(六分)。吃一服藥後,嘔吐停止,腹瀉也變稀,於是去掉滑石、煨過的生薑和半夏,再加麥冬、山梔子、車前子。吃了兩服藥就好了。
湯先生,在暑熱時又受了新涼,發冷發熱、頭暈、口乾舌燥,嘔吐腹瀉不止,頭上的汗水沿著脖子流下來。醫生用消導的藥,反而更覺得煩躁口渴,脈象不快但滑大,這是邪氣鬱積蒸騰產生痰。先用薑汁止吐,再用加減的藿香正氣散。用藿香、薄荷來去除穢氣,用丹皮、梔子、黃芩來解熱,用半夏、神曲、煨過的生薑來化痰,用赤茯苓、豬苓、薏苡仁來利濕,用花粉、麥冬來生津。吃一服藥後,汗退了,身體涼爽,脈象平和,舌頭也潤澤了。因為他年紀大了身體虛弱,第二天早上怕冷,手腳有點涼,這是脾陽虛了。
用理中湯,把炮薑改成煨過的生薑,加砂仁。再加茯苓、薏苡仁、炙甘草,吃一服藥,嘔吐腹瀉就止住了,手腳也暖和了。但氣有點虛弱下墜,晚上睡不好,於是把原方中的煨過的生薑去掉,加茯神、炙黃耆、酸棗仁、白芍、升麻,吃一服藥就好了。
我住在新洲(因為江水漲潮,地勢最低窪潮濕),每到夏天早上就容易拉肚子,特別是陰雨天之前更明顯。痰多不口渴,有時會吐白色泡沫,清晨左邊肋骨處有氣體響聲,一定會腹瀉稀水,這是濕氣太重導致五更瀉。用胃苓湯加炒過的焦神曲、製過的半夏、少許乾薑。一是清理陽明經的停滯水飲來燥濕,二是打開太陽經的裡氣來導濕,所以一喝下去就止住了。這是因為夏天濕氣太重,水穀停留在體內造成濕氣,脾陽功能減弱的緣故。
後來去掉桂枝,加砂仁、小茴香、生白朮、生蒼朮,或只用蒼朮、生薑、神曲煎服,也能止瀉。
潘先生,面色蒼白且嗜酒,助長濕氣釀成熱,腹瀉多年,脈象寸關兩處實大,用溫補升提的方法沒有效果。仔細詢問他平時容易吞酸,去年秋天還連續發作腿部潰瘍,明顯是濕邪蘊藏熱,流注到經絡所致。治療的人沒有察覺,在夏天還是當成火熱來治療,用四神丸加炮薑、烏梅,用補中湯加吳茱萸、肉豆蔻,越吃越嚴重,導致頭暈口乾、氣虛下墜、裡急後重、小便澀痛、肛門痛,都是火性急促的表現,必須清理濕熱之邪,這才是對脈象的正確判斷。同時要戒酒,不要以為年紀大了,久瀉是虛弱的表現。用四苓散加薏苡仁、車前子、麥冬、山梔子、燈心草,吃了兩服藥就有效了。
再加神曲、砂仁殼、枳椇子來調理飲酒造成的腹瀉,加黃芩、白芍來使脈象收斂,之後用參苓白朮散加減就痊癒了。
曹先生,脈象左邊細軟,右邊關尺部位弦大,肚子咕嚕叫就會疼痛並腹瀉。之前是因為心情不暢,肝木克脾土,導致中焦痞塞疼痛。吃了破氣燥濕的藥,更加損傷中氣,每天傍晚小腹疼痛腹瀉,下焦陰氣也受傷,急需用甘味平和的藥來調和中氣,再用溫性的藥來固攝。用潞黨參、炙甘草、白芍、茯苓、小茴香、橘核(都用酒炒過)、益智仁、木香(都煨過)、麥芽糖、紅棗,吃了十幾服藥,疼痛腹瀉就止住了。
于先生,五更瀉都跟濕氣有關,他住在鹽鹼地,水質鹹濁,拉肚子三年都沒好。各種健脾利濕、溫腎補土、升提疏利固澀的方法都沒用。今年夏天看他的右脈,寸部略微虛弱,關部滑,這是濕氣中潛伏著熱,大小腸清濁不分,火性急促,水穀毫無保留地傾瀉而出,脾臟失去了運化精微的功能,肺感到乾燥口渴,氣不化為津液,腎無法關閉,拉出的汙穢之物,自己覺得很熱,有時痛瀉,有時不痛也瀉,每天早晚多次腹瀉,口渴尿少,總是想喝涼的東西。稍微用補益的藥,就覺得腹脹,可見是氣虛下墜,完全是腸腑的問題。
如果清濁能夠分開,腹瀉就會漸漸好轉。(湯藥方):茯苓、豬苓、車前子、山梔子、神曲、薏苡仁、大腹皮、烏梅、黃連,上午服用。(丸藥方):煨過的益智仁、補骨脂、南燭子、訶子、茴香、茯苓、山藥、廣陳皮、砂仁、半夏曲、杜仲、何首烏、蓮子,蒸餅做成丸,晚上服用,到秋天漸漸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