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汗症論治

心腋盜汗,久不止,參歸腰子。當心一片,津津自汗,名心汗,補心丹。陰囊汗為腎虛有濕,安腎丸主之。兩腋汗,腳心汗,為濕熱流注,牡礬丹主之。有血汗,因膽經熱血妄行,與少陰氣並,奪命散。產後血汗,蝟皮湯。有黃汗,因汗出浴水,濕熱內郁,耆陳湯。一切汗出不止,外治法,紅粉散。

惟珠汗不流,汗出如油,額汗如雨,喘促肢冷,皆陽脫不治。

經曰:陽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有餘為多汗身寒。又曰:血與汗異名而同類,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注云:奪者迫之使出也。又曰:腎病者寢汗憎風,寢汗,即盜汗也。

東垣曰:凡內傷自汗,補中益氣湯,稍加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其效如神。但升、柴少用,兼蜜炙以抑其升發暴悍之性,又欲其引參、耆等味達肌表也。

凡服止汗固表藥,不應,愈斂愈出者,只理心血,以汗乃心液,心不攝血,故溢為汗。大補黃耆湯加棗仁。微熱者,加石斛。當心汗,為思慮傷脾,補心丹。凡久病不愈,必氣血兩虛,自汗熱不退,補中益氣湯加川附,或用歸脾湯。如便燥自汗,熱不退,屬陰血,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。

如病陽虛,熱極自汗而解;汗後又熱,汗出如水,此陽被汗散,發泄在外,而不歸元,保元湯加浮麥、牡蠣,或炒焦棉子煎湯。如心神不安者,加安神丸。凡虛陽上攻,必求下達,保元湯加木瓜,使陽氣回元。凡汗症有陰陽,陽汗者熱汗也,陰汗者冷汗也。汗之冷者以其陽氣內虛,陰中無陽,而汗隨氣泄。

凡大驚恐,及病後產後失血後,多有汗出,是皆陽氣消耗,真元失守候也。故經曰:陰勝則身寒汗出。又曰: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,是皆陰汗之謂。治必扶其正氣,其汗乃止。若虛甚者,非速救真元不可。薑、桂、附子之屬,必所當用。

凡病不當汗而誤汗,或當汗而汗之過劑者,皆汗多亡陽之症,是亦陰症之屬,當察其虛之或微或甚。微虛者,三陰煎,或五陰煎、獨參湯之類。虛甚者,非用大補元煎、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。凡衛虛不固,腠理不密而易汗者,是亦陰症之屬。宜黃耆六一湯,或耆附湯。以上四段本《景岳全書》。

《醫通》曰:病後氣血俱虛而汗,服諸止汗藥,不應,用十全大補湯半劑,加熟棗仁五錢。若胸臆煩悶,不能勝陰藥者,生脈散加黃耆二錢,當歸六分,熟棗仁三錢。一服即驗。夏月汗止半身,由氣血不充,內挾寒飲,偏枯及夭之兆也。用大劑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營湯、大建中湯,加行經豁痰藥治之。

若元氣稍充,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,以開發其表,或防己黃耆湯加川烏以散其濕。此症雖屬血虛,不可用四物陰藥,以其閉滯經絡故也。

丹溪曰:自汗大忌生薑,以其開腠理也。凡有汗,一切辛辣之味,五辛之屬,均忌之。

白話文:

汗症論治

心窩和腋下盜汗,很久都好不了,用參歸腰子湯。如果胸口潮濕,不停地自己冒汗,叫做心汗,用補心丹。陰囊出汗是腎虛夾濕,用安腎丸治療。兩腋下出汗、腳心出汗,是濕熱流注,用牡礬丹治療。如果汗是血色的,是因為膽經熱血妄行,與少陰經氣相搏,用奪命散。產後血汗,用蝟皮湯。如果汗是黃色的,是因為汗出後又泡水,濕熱鬱結於內,用耆陳湯。各種汗出不止的情況,外治可以用紅粉散。

只有珠光般細密的汗珠不流動,汗出像油一樣,額頭汗如雨下,呼吸急促,手腳冰冷,都是陽氣脫落,無法治療。

經書上說:陽氣盛則身體發熱不出汗,陰氣盛則多汗且畏寒。又說:血和汗名稱不同,但屬同類,所以奪取血液就會不出汗,奪取汗液就會沒有血。註釋說:奪取是指迫使它出來。又說:腎臟有病的人,睡覺時出汗怕風,睡覺出汗就是盜汗。

李東垣說:凡是內傷引起的自己出汗,用補中益氣湯,稍微加些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效果如同神效。但是升麻、柴胡用量要少,並且用蜜炙的方法來抑制它們升發、暴烈、悍猛的藥性,又想讓它引導人參、黃耆等藥物到達肌膚表面。

凡是服用止汗固表藥物,沒有效果,反而越斂汗越出的,只要調理心血就可以了,因為汗是心液,心臟不能攝血,所以溢出來就成了汗。用大補黃耆湯加棗仁。如果稍微有點熱,加石斛。如果是胸口出汗,是因為思慮傷脾,用補心丹。凡是久病不愈,必定是氣血兩虛,自己出汗,發熱不退,用補中益氣湯加川附子,或者用歸脾湯。如果大便乾燥,自己出汗,熱退不下來,屬於陰血虧虛,用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。

如果病症是陽虛,熱極而自汗,然後汗止;但汗後又發熱,汗出如水,這是陽氣被汗液散發,泄露在外,不能回歸,用保元湯加浮小麥、牡蠣,或者炒焦的棉籽煎湯。如果心神不安,加安神丸。凡是虛陽上攻,必須求其下達,保元湯加木瓜,使陽氣回歸。凡是汗症有陰陽之分,陽汗就是熱汗,陰汗就是冷汗。汗液冰冷,是因為陽氣內虛,陰中沒有陽氣,汗液隨著氣泄出來。

凡是大驚恐,以及病後、產後、失血後,大多會出汗,這些都是陽氣耗損,真元不守的徵兆。所以經書上說:陰氣盛則身體寒冷出汗。又說:極度寒冷反而出汗,身體必定冰冷如冰,這些都是陰汗。治療必須扶助正氣,汗自然就會止住。如果虛弱得很厲害,不迅速救治真元氣不行。生薑、桂枝、附子之類的藥物,必須使用。

凡是病情不應該出汗卻誤而出汗,或者應該出汗卻服用過量的藥物導致汗出過多,這些都是汗多亡陽的症狀,也屬於陰症,應該觀察虛弱的程度是輕是重。虛弱輕微的,用三陰煎,或者五陰煎、獨參湯之類。虛弱很厲害的,不用大補元煎、六味回陽飲之類不行。凡是衛氣虛弱不固,腠理疏鬆而容易出汗的,也屬於陰症。應該用黃耆六一湯,或者黃耆附子湯。以上四段出自《景岳全書》。

《醫通》說:病後氣血都虛弱而導致出汗,服用各種止汗藥物沒有效果,用十全大補湯半劑,加熟棗仁五錢。如果胸臆煩悶,不能承受陰性藥物,用生脈散加黃耆二錢,當歸六分,熟棗仁三錢。一服用就能見效。夏天出汗只出半身,是因為氣血不足,內挾寒飲,是偏枯及夭亡的徵兆。用大劑量的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營湯、大建中湯,加上行氣豁痰的藥物治療。

如果元氣稍微充實一些,就間隔服用小續命湯一劑,來疏通表皮,或者用防己黃耆湯加川烏頭來散除濕氣。這種症狀雖然屬於血虛,但不能用四物湯等陰性藥物,因為它會阻塞經絡。

朱丹溪說:自汗最忌諱生薑,因為它會開啟腠理。凡是有汗,所有辛辣的味道,五辛之類的東西,都應該忌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