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23)
卷之四 (23)
1. 陰瘧論治
前論瘧邪伏於募原,淺者客三陽經,深者入三陰經。夫臟腑之經,各有界絡。邪在某經,即某經瘧。因邪有淺深,舍有遠近,行有遲速,故衛氣相值,有日發,間一日二日而發之殊。間一日發,與日發者治法同,病亦易愈。惟間二日為難治,以伏邪深入三陰,故名陰瘧也。足太陰脾,足少陰腎,足厥陰肝,其經深遠。
白話文:
前面講到瘧疾潛伏在募原上,淺的犯到三陽經,深的進入三陰經。臟腑的經絡各有特定的部位。邪氣在某條經絡,就稱某經瘧疾。由於邪氣有深淺,侵犯的部位有遠近,發病時間有快慢,所以衛氣相交,有的當天發作,有的隔一天或隔二天發作,就有不同的情況。隔天發作的,治療方法與當天發作的相同,病情也較好治癒。只有隔二天發作的難以治癒,因為邪氣深入三陰,所以稱為陰瘧疾。足太陰脾,足少陰腎,足厥陰肝,這些經絡深遠。
三陽瘧多發在夏至後,處暑前。三陰瘧多發在處暑後,冬至前。發愈晚者去亦遲,以氣令收肅故也。其發時亦不定,有前間一日,忽間二日發者,有前間二日,忽一日夜兩發者,有連發二日,中間一日者,有間三日發不爽者,或不忌口,不節勞,伏邪旁溢界絡,皆能致之,否則發期錯亂,乃將愈之兆矣。陰瘧主治之法,惟和營調衛兼疏邪,勿期速效用劫劑,如常山飲、七寶飲。
白話文:
三陰瘧多發生在夏至之後,處暑之前。三陰瘧多發生在處暑之後,冬至之前。發病的時間越遲,痊癒的時間也越晚,這是因為天氣逐漸轉涼的緣故。發病的時間也不固定,有的隔一天發作一次,有的隔兩天發作一次,有的連續發作兩天,中間隔一天,有的每隔三天發作一次,從不間斷。有的不忌口,不節制勞累,使潛伏的邪氣旁溢到經絡,都能導致發病。否則發作的日期錯亂,則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三陰瘧的治療方法,應當以調和營衛,兼疏邪氣為主,不要期望快速見效而使用劫劑,如常山飲、七寶飲。
每見用常山、巴霜劫痰得效者,面色燻黑,留邪在裡,後多變成癆熱鼓脹不治,良可恨悼,因前論治法未盡,而申之。凡通治諸瘧,初起宜散邪,露薑煎。往來寒熱,小柴胡湯。寒多者,小柴胡湯加桂枝。寒少熱多,清脾飲。濕盛,平胃散。痰多,大棗、二妙丸。濕盛嘔瀉,平胃散合四苓散,加砂仁、半夏。
白話文:
我經常看到用常山、巴霜來化痰,雖然有效,但患者的面色會發黑,邪氣留在體內,後來大多變成癆熱鼓脹,無法治癒,實在是可惜。因此,在前述的治療方法上加以補充。一般治療各種瘧疾,剛開始要驅散邪氣,服用露薑湯。寒熱往來,服用小柴胡湯。寒症重者,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桂枝。寒症輕、熱症重者,服用清脾飲。濕症盛者,服用平胃散。痰多者,服用大棗、二妙丸。濕症盛、嘔吐腹瀉者,服用平胃散合四苓散,加入砂仁、半夏。
濕熱俱盛,清中驅瘧飲。暑熱兼濕,香薷飲加黃芩、半夏、赤茯、滑石。伏暑秋瘧,黃芩、知母、花粉、栝蔞、枳殼、竹茹。熱瘧心下痞結,半夏瀉心湯、小陷胸湯加減。此諸瘧通治法。若陰瘧邪深,本不在表,三五發後,乘元氣未衰,用陳香櫞大者全個,挖小蓋,入水飛雄黃五錢,納蓋,銅絲紮好,炭火煅,煅時煙出,勿令雄黃走出,存性研末。病者隔夜勿食,明晨開水下,以箸探喉,吐盡膠痰。
白話文:
如果濕熱都盛行,可以使用清中驅瘧飲。如果暑熱兼有濕氣,可以使用香薷飲加上黃芩、半夏、赤茯苓、滑石。如果伏暑秋瘧,可以使用黃芩、知母、花粉、栝蔞、枳殼、竹茹。如果熱瘧導致心下痞結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或小陷胸湯加減。以上幾種藥方都可以治瘧疾。如果陰瘧邪氣很深,不在表層,發了三五次之後,趁著元氣還沒有衰弱,使用陳香櫞一個大的,挖一個小蓋子,加入水飛雄黃五錢,蓋上蓋子,用銅絲紮好,用炭火煅燒,煅燒時有煙冒出,不要讓雄黃跑出來,將其研磨成粉末。病人前一天晚上不要吃東西,第二天早晨用開水送服,用筷子探一下喉嚨,吐出黏痰。
再服再吐,半日,飲粥湯吐止。頑痰既去,隨服補劑,歸脾湯加減,效。如未止,寒熱必輕,截瘧飲立效。勿用常山等。延久必虛,專養正卻邪,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。如未止,熱重於寒,用丹皮、鱉甲、白芍、當歸、何首烏。寒熱夜甚,何首烏散加歸身。發時漸晏,大劑補中湯內升麻、柴胡少用。
白話文:
再服下催吐中藥,將近半天,喝粥湯後催吐才停止。根深蒂固的痰液已經祛除,隨即服用補體的藥物,如歸脾湯加減,有效。如果沒有停止,寒熱的症狀一定比較輕微,可以用截瘧飲治療,效果立竿見影。不要使用常山等藥物。若是長期如此,身體一定虛弱,應專門養護正氣、祛除邪氣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。如果沒有停止,熱證比寒證嚴重,可以用丹皮、鱉甲、白芍、當歸、何首烏治療。寒熱在夜間加重,可以用何首烏散加歸身。嘔吐發作的時間逐漸變晚,可以用大劑量的補中湯加少量升麻、柴胡。
寒從背起,陽虛汗泄,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炙草、茯神、大棗、鹿膠、牡蠣。熱盛傷陰,遺精便血,固本丸加白芍、首烏、阿膠。營衛兩虛,人參養營湯,或何人飲。脾陽虛,食不化,六君子湯、四獸飲,俱加砂仁、神麯、穀芽,甚者理中湯。脾陰陽俱虛,歸芍六君子湯加首烏。
白話文:
- 寒從背起,陽虛汗泄:寒邪從背部開始入侵,陽氣虛弱,汗液外泄。治療以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炙草、茯神、大棗、鹿膠、牡蠣為主。
- 熱盛傷陰,遺精便血:熱邪亢盛,傷及陰液,出現遺精、便血等症狀。治療以固本丸加白芍、首烏、阿膠為主。
- 營衛兩虛:營氣和衛氣都虛弱。治療以人參養營湯或何人飲為主。
- 脾陽虛,食不化:脾陽虛弱,食物不能消化。治療以六君子湯、四獸飲為主,並加入砂仁、神麯、穀芽等藥物。若症狀嚴重,可使用理中湯。
- 脾陰陽俱虛:脾陰陽兩虛。治療以歸芍六君子湯加首烏為主。
白話文:
-
**熱盛傷陰,遺精便血:**由於熱邪過盛,損傷了陰液,出現了遺精、便血等症狀。治療上可以使用固本丸,並加入白芍、何首烏、阿膠等藥物。
-
**營衛兩虛:**營氣和衛氣都虛弱。治療上可以使用人參養營湯或生脈飲。
-
**脾陽虛,食不化:**脾陽虛弱,食物無法消化。治療上可以使用六君子湯、四獸飲,並加入砂仁、神麴、穀芽等藥物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使用理中湯。
-
**脾陰陽俱虛:**脾陰和脾陽都虛弱。治療上可以使用歸芍六君子湯,並加入何首烏等藥物。
胃陰虛,不飢不食,人參、玉竹、麥冬、白芍、石斛、薏苡、烏梅、半夏。脾胃兩虛,肢寒泄瀉,附子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。邪入厥陰,嘔沫腹痛,蛔動肢厥,半夏瀉心湯去參、草、大棗,加牡蠣、白芍、厚朴、烏梅。久瘧腎陰虛,面赤口渴,六味湯加五味、白芍、肉桂。腎水火俱虛,瘧久成癆。
白話文:
胃陰虛:不感到飢餓就不吃東西,可用人參、玉竹、麥冬、白芍、石斛、薏苡、烏梅、半夏治療。
脾胃兩虛:四肢寒冷、腹瀉,可用附子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治療。
邪入厥陰:嘔吐泡沫、腹痛,蛔蟲蠕動、四肢冰冷,可用半夏瀉心湯,去掉人參、草藥、大棗,加入牡蠣、白芍、厚朴、烏梅治療。
久瘧腎陰虛:面色發紅、口渴,可用六味湯,加入五味子、白芍、肉桂治療。
腎水火俱虛:瘧疾很長一段時間,發展成癆病。
養營湯吞八味丸。虛人瘧母,不治成脹,四獸飲加鱉甲、當歸尾、桂心。元氣猶壯,癖積左脅下,鱉甲飲子。不應,何膝煎。瘧久邪結血絡,左脅脹痞,連及少腹,治宜通絡,守補無效。桃仁、丹皮、鱉甲、歸尾、桂心、甲片、延胡。通其血絡,痞脹乃除,再用補劑,自獲全愈。
白話文:
養營湯吞服八味丸。如果虛弱的人患上了瘧疾,不治療就會導致脹滿,此時應在四獸飲中加入鱉甲、當歸尾、桂心。如果元氣還比較旺盛,但邪氣積聚在左脅下方,應服用鱉甲飲子。如果服用鱉甲飲子無效,再服用何膝煎。如果瘧疾已經很久了,邪氣已經結聚在血脈中,導致左脅脹滿痞塞,並連及少腹,此時應以疏通血脈為治療原則,單純服用補益藥物無效。可以用桃仁、丹皮、鱉甲、當歸尾、桂心、甲片、延胡來疏通血脈,這樣痞脹就會消除,再服用補益藥物,便可以完全康復。
《己任編》曰:凡瘧將發時,與正發之際,勿施治,治亦無效。必待陰陽升極而退,此邪留所客之地,乃可服藥治之。且當未發前二三時,迎而奪之。
白話文:
《己任編》中說:凡是瘧疾即將發作的時候,以及發作的時侯,不要施用治療,即使治療也沒有效果。一定要等到陰陽上升到極點而退的時候,這是邪氣停留在客居的地方,纔可以服藥治療。而且應該在沒有發作前二三小時,迎頭趕上並奪取它。
凡小兒胎瘧,不能服藥,用黃丹(五錢)、生明礬(三錢)、胡椒(二錢五分)、麝香(少許)。共研末,以好醋調敷手心,男左女右,以絹包手掌,藥發自汗而愈。
白話文:
凡是小孩由於胎帶的瘧疾,不能吃藥,就用黃丹(五錢)、生明礬(三錢)、胡椒(二錢五分)、麝香(少許)。一共研磨成粉末,用優質的醋調和敷在手掌心,男左女右,用絹布包住手掌,藥物發揮效果後,就會出汗而痊癒。
凡小兒未進穀食者,患瘧久不止。用冰糖濃煎湯喂之,最驗。出徐忠可《金匱》注。
白話文:
凡是未曾吃穀物的小孩,患上瘧疾長期不能痊癒。使用冰糖濃縮煎煮成的藥湯餵他喝,效果最為顯著。出自徐忠可註解的《金匱要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