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4)
卷之二 (4)
1. 衄血論治
少陰虛,口不臭,齒浮動不痛,牙縫中衄,點滴而出,系腎陰不固,虛火偶動,六味飲加山梔、赤芍。若隱隱作痛,系陽虛於下,火炎於上,七味地黃丸,或鹽湯下安腎丸。外擦青鹽炒香附末。齦底成塊血出,鹽湯下六味丸。
〔舌衄〕血出舌上如線,或有針孔,多屬心包火。先以蒲黃煎湯,漱之。次以槐花炒研摻之。內服黃耆六一散,合生脈散。若舌出血如泉,塗舌丹,或川文蛤研末摻。舌脹大出血不止,乾薑灰、生蒲黃為末摻。
〔肌衄〕血出膚孔,屬衛氣不固,血乘陽分。脈洪,當歸六黃湯。脈弱,保元湯。脈數,當歸補血湯。脈浮,黃耆建中湯。有紅汗,色紅染衣,黃耆建中湯,兼用妙香散,小麥煎湯調下。
〔九竅衄〕諸竅齊衄,總治側柏散、犀角湯。有中毒者,飲生羊血。顛撲傷者,灌熱童便。煩勞傷者,補中益氣湯倍參耆。若五臟內崩者不治。有遍體無故血出,五花湯。
〔血溢〕血從上出,隨火妄行。《原病式》以為心火銷爍,用黃連瀉心湯。或偶觸破傷,血湧不止,內服十全大補湯,外用百草霜摻之。
〔心漏〕胸前一孔出血水,名心漏。用嫩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去皮臍,和鹽花共研末,以棗肉杵丸,酒下。
〔臍血〕血出臍中,胃受火逼,不得運輸。宜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甘草、白芷、側柏葉、茅根汁、藕汁之屬。
白話文:
衄血論治
少陰虛寒,口不臭,牙齒鬆動但不疼痛,牙齦縫隙間出血,點滴而出,這是腎陰不足,虛火偶爾上炎所致,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山梔子、赤芍藥。如果隱隱作痛,則為下焦陽虛,上焦火盛,可用七味地黄丸或用鹽湯送服安腎丸。局部外用炒香的青鹽和香附子粉末。如果牙齦底部成塊狀出血,則用鹽湯送服六味地黄丸。
舌頭出血,血如線狀流出,或有針孔狀出血點,多屬心包火盛。先用蒲黃煎湯漱口,然後用炒過的槐花研成粉末敷於患處。內服黃耆六一散合生脈散。如果舌頭出血如泉涌般,則塗抹舌丹,或用川文蛤研末敷用。如果舌頭腫脹且出血不止,則用乾薑灰和生蒲黃研末敷用。
皮膚出血,屬於衛氣不足,血液循行於陽分失常。脈象洪大,則用當歸六黃湯;脈象虛弱,則用保元湯;脈象頻數,則用當歸補血湯;脈象浮大,則用黃耆建中湯。如果伴有紅色汗液,汗液顏色深紅浸染衣物,則用黃耆建中湯,並配合妙香散,用小麥煎湯送服。
九竅同時出血,總體治療方法是服用側柏散、犀角地黃湯。如有中毒情況,則飲用生羊血;因跌撲外傷所致,則灌服溫熱的童尿;因過度勞累所致,則服用補中益氣湯,其中人參和黃耆的用量加倍。若因五臟內部破裂出血則無藥可治。如果全身無故出血,則用五花湯。
血液從上部流出,血液隨火妄行。《原病式》認為是心火熾盛灼傷所致,可用黃連瀉心湯。如果因外力撞擊或損傷導致出血不止,則內服十全大補湯,外用百草霜敷於患處。
胸前有一孔出血,稱為心漏。用嫩鹿茸去除毛後酥炙,附子炮制後去除皮和臍,與鹽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藥丸,酒送服。
肚臍出血,是胃火熾盛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宜用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藥、丹皮、甘草、白芷、側柏葉、茅根汁、藕汁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