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吐血脈案
荊氏,高年食後觸怒,氣升血湧,洞瀉稀水,身熱背寒,心煩頭眩。經云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令氣上。症由肝陽鬱勃,震傷血絡,疏泄太甚,木必侮土,胃中水穀不化,更兼暑濕司令,地氣泛潮,故下迫暴注,氣上故中脘失寬,主以降逆,佐以除滿,則血歸經而胃自和。用厚朴(制)、山梔(炒)、鬱金(磨)、蘇梗、茯苓、薏苡、砂仁、降香、枳殼。
一啜微汗,前症若失。
戴氏,情志內損,火迫絡傷嗽血,晡寒宵熱,脈右虛,左數,營損衛怯。先以膩潤彌絡,育陰和陽。待夏至陰生,陽不加灼,復元可望。阿膠(水化)、生地(炒)、麥冬(各一錢)、茯神(三錢)、杞子、山藥、甜杏仁(俱炒,二錢)、丹皮、石斛(各錢半)、五味(焙,五分)。六服諸症向安,惟胸微痛,加白芍(二錢)、蔞皮(八分),痛止。
王,淋症愈後,遂發漏瘍,必固澀藥用早。瘍醫用線藥,膿管未拔,忽咳血塊,左脈虛,右尺搏指。此龍火不潛,上為咯紅,下為漏膿,勞則淋遺溺痛,非壯水制陽,漏卮何已,勢將由下損上,為勞嗽,為吐衄,肛漏安可平也。暫服煎劑,仿虎潛丸加減,熟地(水煮)、龜膠、淡菜、白芍、當歸、五味、杞子、知母、黃柏(俱酒炒)。六服脈症平。
後用煉蜜為丸,加茯苓、山藥、丹皮、牛膝。鹽湯下,漏瘍亦愈。
史氏,胸痛嘔血,色兼紅紫,頭眩脘悶,脈芤微,此憂思損營,宜斂補心神,兼舒脾結。凡離絡之血色變紫,非必積瘀使然。潞參、茯神、白芍、五味、棗仁、炙草、當歸(醋炒)、合歡花、鬱金、木香(俱磨汁沖)。三服已安,調理尋起。
白話文:
吐血脈案
荊氏案例:一位年長患者,飯後動怒,導致氣血逆亂,出現稀水樣便瀉,身體發熱但背部冰冷,心煩意亂,頭暈目眩。這是因為怒氣導致氣逆,嚴重時會嘔血和腹瀉。此症因肝陽鬱結,衝擊損傷血管,氣機疏泄過度,肝木克脾土,導致胃中食物消化不良,又加上暑濕之氣盛行,地氣濕重,下焦濕熱迫使氣血上逆,所以中脘不舒。治療應以降逆止血、消除脹滿為原則,這樣才能使血歸經絡,胃氣自然調和。處方:厚朴(制)、山梔(炒)、鬱金(磨)、蘇梗、茯苓、薏苡仁、砂仁、降香、枳殼。服用一次後微微出汗,症狀明顯減輕。
戴氏案例:患者因情志內傷,導致肝火旺盛,損傷血管而咳血,傍晚寒冷,夜晚發熱,脈象右側虛弱,左側脈搏快速,營氣受損,衛氣不足。治療先以滋潤補益,養陰和陽。待到夏至陰氣開始生長,陽氣不再過盛時,身體就能恢復。處方:阿膠(水化)、生地黃(炒)、麥冬(各一錢)、茯神(三錢)、枸杞子、山藥、甜杏仁(俱炒,二錢)、丹皮、石斛(各錢半)、五味子(焙,五分)。服用六劑後症狀好轉,僅剩胸部輕微疼痛,遂加白芍(二錢)、萆薢皮(八分),疼痛即止。
王氏案例:患者淋病痊癒後,又患漏瘡,需要及時服用固澀藥物。因瘍醫用線治療,膿管尚未拔除,突然咳出血塊,左脈虛弱,右尺脈搏有力。這是由於虛火妄動,上焦表現為咯血,下焦表現為漏膿,勞累則出現尿頻、尿痛等淋症症狀。如果不加強腎水以制約心陽,漏瘡就無法癒合,病情將會由下向上發展,導致咳嗽、吐血等症狀,肛門廔管也難以痊癒。先服用煎劑,參考虎潛丸加減,處方:熟地黃(水煮)、龜甲膠、淡菜、白芍、當歸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、知母、黃柏(俱酒炒)。服用六劑後,脈象症狀均好轉。之後用煉蜜製成丸藥,加入茯苓、山藥、丹皮、牛膝,用鹽湯送服,漏瘡也痊癒了。
史氏案例:患者胸痛嘔血,血色紫紅,頭暈、脘腹悶脹,脈象虛弱。這是由於憂思過度損傷營氣所致,治療應以斂陰補心神,兼顧疏通脾胃積滯。一般來說,離經之血顏色會變紫,並非一定是瘀血。處方:潞黨參、茯神、白芍、五味子、酸棗仁、炙甘草、當歸(醋炒)、合歡花、鬱金、木香(俱磨汁沖服)。服用三劑後病情好轉,繼續調理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