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9)

1. 黃疸脈案

許,傷精發黃,頭眩面浮,腰膝乏力,足心如烙,脈洪大而虛。用薛氏六味丸,君茯苓,去澤瀉,加生地、牛膝(酒蒸熟)、蓮子、薏仁,湯丸兼服,飯後用甘菊(炒)、黑山梔、嫩桑葉、鉤藤泡湯,服數月而痊。

白話文:

許某,因傷精而出現黃疸症狀,頭暈目眩,臉部浮腫,腰膝疲乏無力,腳心像被烙印過一樣疼痛,脈搏洪大卻虛弱。使用薛氏六味丸,以茯苓為君藥,去除澤瀉,加入生地、酒蒸熟的牛膝、蓮子、薏仁,藥丸連湯一起服用,飯後用炒過的甘菊、黑山梔、嫩桑葉、鉤藤泡水服用,數月後痊癒。

貢,勞傷元氣,發黃,食減氣少,目黃面晦。仿仲景法,以黃耆建中湯去桂、參,入參苓白朮散治之,效。後服蓮子、薏米、紅棗等調理,此專調補脾元,不與諸疸例治,若一例茵陳,梔子滌除濕熱,恐變成脹滿矣。

白話文:

勞累傷了元氣,出現黃疸,食慾減退、元氣不足,眼睛發黃、面部晦暗。效仿仲景的方法,用黃耆建中湯去除桂枝、人參,加入參苓白朮散一起治療,有效。之後服用蓮子、薏米、紅棗等調理,此方專門調補脾元,不與其他黃疸一樣治療,如果一律使用茵陳、梔子來排除濕熱,恐怕會變成脹滿。

石,陽黃乃從熱化,瘀熱在裡,蒸動膽液,泄而為黃,明如橘子,今目黃面色亮,頭眩,胸痞不渴,肢倦少力,手足心熱,大腸結,遇勞則甚,脈右大左虛濡。雖系濕甚生熱,然平人脈大為勞,且疸久不愈,乃勞力傷氣之候。用補中參滲濕法,潞參、茯苓、薏米、於術(各錢半)、雞內金、茵陳、針砂(各二錢)、山梔、甘菊、丹皮(各一錢)、炙草(五分)。數服眩痞除,食頗加,去甘菊、山梔,加黃耆、白芍(俱炒,二錢)、蓮子(炒,十粒)。

又數服,黃漸退。

白話文:

黃疸是陽氣旺盛,熱氣從體內蒸發,引起膽汁外泄所致,顏色明亮如橘子。現在的眼睛黃、面色亮,頭暈、胸悶不渴,四肢倦怠無力,手腳心發熱,大腸結實,勞累後病情加重,脈搏右側強壯,左側虛弱而緩慢。雖然是濕氣過重引起熱氣,但一般人的脈搏強壯是勞累的表現,加上黃疸很長時間沒有好轉,是勞累損傷了元氣的徵兆。使用補中參滲濕法治療,用潞參、茯苓、薏米、於術(各半錢)、雞內金、茵陳、針砂(各二錢)、山梔、甘菊、丹皮(各一錢)、炙草(五分)。服用幾次後,頭暈、胸悶的症狀消除,食慾有所增加,將甘菊、山梔去掉,加入黃耆、白芍(都炒過,二錢)、蓮子(炒過,十粒)。

藥效顯著,黃疸逐漸消退。

某,長夏暑濕外蒸,水穀內蘊,脾陽失運,頭眩欲嘔,面如熏黃,食入作脹,午後煩而溺赤,脈濡,左略大。先宜分清法,羚羊角、山梔、茵陳、赤茯、薏仁、製半夏、砂仁殼、滑石、石斛、車前子、燈心,三服諸症已減。改為厚朴(薑製)、枳殼(炒)、陳皮、大腹皮、薄荷、茵陳,二服脹除,黃未退,欲速。

白話文:

某人,在漫長的夏天暑濕的氣候下,外界的暑濕之氣蒸騰,水穀在內蘊積,脾陽失去運化的功能,出現頭暈目眩、想嘔吐,臉色發黃,吃東西後感到腹脹,午後煩躁不安,小便發紅。脈搏濡緩,偏左略微大。治療上,應先清熱除濕,使用羚羊角、山梔子、茵陳、赤茯苓、薏仁、製半夏、砂仁殼、滑石、石斛、車前子、燈心草等藥物,服用三劑後,各種症狀都有所減輕。然後改用厚朴(用薑炮製)、枳殼(炒過)、陳皮、大腹皮、薄荷、茵陳等藥物,服用兩劑後,腹脹消除,但黃色面容還沒有退,希望更快地去除。

更醫,用沉香、焦術等燥品,忽發顴疸,又用犀角、黃連,午前後潮熱,用生地、知母,黃勢更劇,面晦黑,寒熱額汗,腹滿嘔瀉,舌苔膩白,膈有黏涎。復商治,予謂此濕勝也。濕壅則生熱,治宜滲濕。用四苓散加半夏曲、橘白、薏仁、煨薑,午前服瀉減,嘔沫猶是,暑濕交蒸,濁涎失降,脈見濡數,亦熱從濕化象也。

白話文:

這位病人用沉香、焦術等燥熱藥物治療,忽然長出面部紅腫,又用犀角、黃連等寒涼藥物治療,造成午前、下午發熱,改用生地、知母等滋陰藥治療,反而出現臉色發黃加劇、臉色晦暗、寒熱發作、額頭出汗、腹脹嘔吐腹瀉、舌苔膩白、胸膈中有黏涎等症狀。

再詳細診斷後,我認為這是濕邪盛的緣故,濕邪在身體內部壅滯則會產生熱,治療應以滲除濕邪為主。使用四苓散,並加入半夏曲、橘白、薏仁、煨薑。早上服用後,腹瀉現象減輕,但嘔吐痰涎的情形依舊。暑熱濕邪交相蒸發,濁痰無法順利下降,脈象呈現濡數的狀態,這也是濕邪化熱的徵兆。

更用胃苓湯去白朮,加製半夏、生薏仁、煨薑,其蒼朮(生用)鍋巴湯煎,嘔止瀉少,惟煩熱之起伏,隨太陽之升沉,午未特甚,則濕去而熱留也。因用黃芩、丹皮、山梔、赤苓、地骨皮、栝蔞根汁,加六一散(一錢)沖服。瀉熱悉止,惟神倦嗜臥,臥覺口燥,津不上朝於肺。

白話文:

使用胃苓湯,將白朮去除,加入半夏、生薏苡仁、煨過的生薑,蒼朮生用,用鍋巴湯煎服,嘔吐和腹瀉稍微停止,但煩躁和發熱時起時伏,隨著太陽的升起和落下而變化,在中午和下午尤為嚴重,這是因為濕氣消除了,但熱量仍然存在。因此,使用黃芩、丹皮、山梔、赤苓、地骨皮和栝樓根汁,加入六一散(一錢),沖服。腹瀉和發熱完全停止,但精神疲倦嗜睡,睡覺時嘴巴乾燥,津液不能上輸到肺部。

用參、麥入加味逍遙散內,扶元生津,兼散鬱蒸,脈息乃平,惟左關較大。仿《石室秘錄》,用白朮(五錢)、茯苓(三錢)、薏仁(一兩)、龍膽草、山梔、茵陳(各一錢)、潞參、黃耆(各二錢)、燥脾濕,培真元,佐瀉火,後仍欲速效,誤服前醫滋陰之劑,遂成不治。

白話文:

使用人參、小麥加進加味逍遙散中服,可以幫助補足元氣,增生津液,同時又能藉此藥方疏散鬱滯的陽氣,脈象與呼吸才恢復平穩,但診脈時發現左關部位脈象仍過於強盛。醫師採用《石室祕錄》中的處方,使用白朮(五錢)、茯苓(三錢)、薏仁(一兩)、龍膽草、山梔、茵陳(各一錢)、潞參、黃耆(各二錢)等藥物。這些藥物可以除濕健脾、補益元氣,並且輔助清瀉火熱。原本王先生想藉此方劑迅速見效,身企服用了前一位醫師所開的滋陰藥物,導致病情完全無法治癒。

薛,脾虛傷濕,病發陰黃,數年面浮足腫,頭眩唇白,便後血,與調補藥稍愈。近便血雖止,溏而不爽,小水短數,腹大而硬,身熱體倦,脈細小濡數。與補中升提佐以淡滲,腿足腫退,脈較有神。繼與潞參、生朮、赤苓、丹皮、黑山梔、茵陳、牡蠣、升麻。大便爽,熱較輕,中脘偶痛。

白話文:

薛姓患者,脾虛受濕,病發陰黃,多年來臉浮腫、腳腫脹,頭暈、嘴脣發白,大便後有血,服用調補的藥物後稍微好轉。最近雖然大便的血止住了,但大便溏稀不暢通,小便短少、次數多,腹部腫脹堅硬,身體發熱、身體疲倦,脈搏細小、濡數。服用補中益氣、升提陽氣的藥物,佐以淡滲的藥物之後,腿部和腳部的腫脹消退了,脈搏比以前更有力。後來又服用潞參、生朮、赤苓、丹皮、黑山梔、茵陳、牡蠣、升麻等藥物。大便通暢了,發熱的症狀減輕了,但中脘偶爾會疼痛。

去丹、梔、升、術,加木香、陳皮、白芍,痛除。改用腎氣湯去山萸、澤瀉、附子,加炮薑,腹漸軟,後因不慎於口,競以脹終。

白話文:

去除丹皮、梔子、升麻、白術,加入木香、陳皮、白芍,疼痛消除。改用腎氣湯,去除山茱萸、澤瀉、附子,加入炮薑,腹部逐漸軟化,後來因飲食不小心,競爭激烈的脹滿而死亡。

耿,久疸神疲,頭眩面浮,不時熱渴,脈虛大陽浮不斂。宜攝陰和陽。牡蠣、白芍、五味、洋參、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櫓豆皮,數服效。

白話文:

耿,患有長期的黃疸病,精神疲倦,頭暈眼花,臉部浮腫,時常感到口渴,脈搏虛弱、陽氣浮而不斂。適合採用滋陰和陽的治療方法。牡蠣、白芍、五味子、洋參、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櫓豆皮,服用數次即可見效。

錢,黃疸傷食,腹脹溺黃,用健脾分消之品,加入茵陳湯,腹脹如故,擬陽明胃腑瘀熱鬱蒸。用禹餘糧(醋煅,七次)、生地、松蘿茶(各四兩)、綠礬(煅,一兩)、棗肉(煨),研搗為丸。服愈。

白話文:

患者因黃疸而傷及脾胃,出現腹脹、小便黃的症狀。服用健脾消積的藥物,並加入茵陳湯。但是腹脹的症狀並沒有好轉。醫師認為是陽明胃腑瘀熱鬱蒸引起的。

處方:禹餘糧(醋煅,七次)、生地、松蘿茶(各四兩)、綠礬(煅,一兩)、棗肉(煨),研搗成丸服用。

服用後,患者的病情痊癒。

唐,童年面黃,能食目眩,發熱不時,由濕甚生熱,熱蒸變黃,胃熱谷消,此為谷疸。宜豬肚丸。入秋,食後脹眩便溏,脈虛小,熱與濕搏,由太陰不運,少陽化風。主理脾陽,佐以熄風。生白朮、潞參、陳皮、薏仁、雞內金、半夏曲(俱炒)、茵陳、赤苓、甘菊(炒)、天麻(煨),服愈。

白話文:

唐某,從小面色發黃,還能吃東西,但頭暈目眩,發熱無定時,這是由於濕氣過多而產生的熱,熱氣蒸騰而導致變黃,胃熱導致消化穀物,這就是谷疸。應該吃豬肚丸來治療。到了秋天,飯後脹氣眩暈,大便溏稀,脈搏虛弱而細小,熱與濕互相搏擊,由於太陰不運,少陽化為風。主要治療脾陽,輔以熄風。服用了生的白朮、潞參、陳皮、薏仁、雞內金、半夏曲(均炒過)、茵陳、赤苓、甘菊(炒過)、天麻(煨過)等藥物後,病情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