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四 (15)
卷之四 (15)
1. 三消論治
無火而滑,小溲無度者,益陽固陰,鹿茸丸。腎消強中,莖長而堅,精自出者,此孤陽外張,陰不內守,難治。由好色縱淫,或餌丹石,陽起石、鍾乳粉之類。《直指》曰:服五石者,真氣既盡,石性獨留,陽道興舉,不交精泄,名曰強中,不可治。其飲食如湯沃雪,久則陽強精脫,石子薺苨湯。
白話文:
沒有火熱症狀但見性功能亢進,小便失禁的人,應當增補陽氣固攝陰精,可使用鹿茸丸。若是腎臟機能衰退導致性功能過強,表現為生殖器持續勃起且堅硬,甚至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下精液自行流出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單純外散,陰精無法內守,這種情況比較難以治療。通常是由於過度沉迷色情活動或是服用丹藥、陽起石、鍾乳粉這類物質所致。《直指》提到:服用金石類藥物後,人體的真氣會被耗盡,只剩下藥物的殘留物質,這會導致性功能異常亢奮,即便沒有進行性行為也會自行射精,這種狀態稱為強中,是無法治療的。患者的飲食就像熱湯澆雪一樣,長時間下來就會導致陽氣過剩而精液流失,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薺苨湯來治療。
消分上中下三症,謂消渴、消穀、消腎也。皆水火不交,燥熱傷陰所致。故經云二陽結謂之消。手陽明大腸主津,足陽明胃主液,二經燥結失潤,故為消。上消主肺,肺熱化燥,渴飲無度,是為消渴,經所謂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也。中消主胃,胃熱善飢,能食而瘦,是為消穀,經所謂癉,成為消中也。
白話文:
消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種症狀,分別是指消渴、消穀、消腎。都是因為水火不交合,燥熱傷及陰液所引起的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“二陽相結,稱為消”。手陽明大腸主司津液,足陽明胃主司水液,這兩條經脈乾燥閉結,失去滋潤,所以稱為消。上消主要以肺部為主,肺熱化燥,渴飲不止,這就是消渴,也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“心熱移於肺,傳為鬲消”。中消主要以胃部為主,胃熱傷陰,容易飢餓,能吃但是消瘦,這就是消穀,也就是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“癉,成為消中”。
下消主腎,虛陽爍陰,引水自救溺濁如膏,精髓枯竭,是為腎消,經所謂腎熱病苦渴數飲身熱也。三消之症,上輕中重、下危。然上中不甚,則不傳下矣。故腎消者乃上中消之傳變,肺胃之熱入腎,消爍腎脂、飲一溲二,溲如膏油。蓋肺主氣,肺病則不能管束津液,上朝咽嗌,而盡輸於下,其精微亦隨溲下也,且消之由於火盛者,陽消症也。亦有氣血消乏而為陰消症者,如經曰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
白話文:
腎臟是下焦的主人,虛陽傷陰,為了自救,把水往腎裡引,因此常感到口渴,溺濁如膏,精髓枯竭,這就是腎消。經典上說腎熱病症為口渴、多飲、發熱等症狀。三消之病,上焦症狀輕、中焦症狀重、下焦症狀最危險。若上中焦的症狀不嚴重,則不會傳到下焦。所以腎消是上中焦症狀的傳變,肺胃之熱侵入腎臟,消融了腎臟的脂肪,患者喝一斗水就要小便兩鬥,小便如膏油一般。肺臟是氣的主人,肺臟有病就不能約束津液,津液上朝咽喉,最後全部輸送到下焦,津液中的精微物質也隨著小便排出了。此外,消症是因火盛引起的,稱之為陽消症。也有因氣血消乏而引起的陰消症,如經典所說:心寒氣轉移到肺臟,造成肺消,喝一斗水就要小便兩鬥,死於這種病。
景岳以為元陽大衰,金寒水冷,水不化氣,而氣悉化為水也。《脈經》曰:心脈微小為消癉,可知症多陽虛,而火多假火。故治三消者,必察其脈氣病氣形氣。但見本源虧竭,及假火症,當速救根本以滋化源,勿專以清火為急。故《金匱》云: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飲一斗,小便一斗,八味丸主之。
白話文:
景嶽認為元陽嚴重衰弱,金冷水寒,水無法化氣,而氣全部化為水了。《脈經》說:心脈微弱是消渴的症狀,可以知道這些症狀多為陽虛,而火大多是虛火。所以治療三消,一定要觀察脈氣、病氣、形氣。如果發現本源虧竭和虛火症狀,就要趕快 搶救根本,以滋生化生之源頭,不要一味以清火為急。所以《金匱》上說:男子患消渴症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小便也是一斗,可以用八味丸來治療。
所以助氣化,使津液得升也。趙養葵亦曰:治消症無分上中下,但滋肺腎。上消小劑,中消中劑,下消大劑。概用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或命門火不歸源,遊於肺為上消,遊於胃為中消,惟引火歸源,宜八味丸。使火歸釜底,水火既濟,氣上熏蒸,肺受津潤,消渴自止。若過用寒涼,恐內熱未除,中寒又起。
白話文:
幫助氣血的運化,使津液得以上升。趙養葵也說:治療消渴症,不分上消、中消、下消,但要滋養肺腎。上消症用小劑量,中消症用中劑量,下消症用大劑量。都使用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。或因命門火不歸回於本源,遊走於肺則為上消,遊走於胃則為中消,只要引火歸源,宜用八味丸。使火歸於釜底,水火既濟,氣血上升燻蒸,肺得到滋潤,消渴症自然就會痊癒。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恐怕內熱尚未去除,又引起中寒。
古法以人參白虎湯治上消,以調胃承氣湯治中消者,非也。必右寸滑數,熱傷肺氣,乃可人參白虎湯。必右關數實,濕熱內蘊,乃可調胃承氣湯。又經云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其傳為風消。謂憂傷心,思傷脾,鬱結不遂,則營液暗耗,胃大腸俱失通潤,而肌肉風消也。
白話文:
過去用「人參白虎湯」來治療上部消瘦,「調胃承氣湯」治療腹部消瘦,這是錯誤的。應該依據病人右手寸脈滑而數,熱邪傷害了肺氣的時候,才能使用「人參白虎湯」治療。如果右手關脈數而實,表示濕熱鬱積在體內,才能使用「調胃承氣湯」治療。另外,醫書上還記載:太陽病與陽明病傳變到心脾,有不舒展、隱藏、曲腸的情況,就會傳變成「風消」。因為憂傷會傷害心臟,思念過多會傷害脾臟,使得鬱結不舒展,營血暗耗,導致腸胃蠕動不利,肌肉肌肉因而消瘦。
宜歸脾湯送固本丸,或生脈散。此亦陰消之類,今統論之。消症氣分渴者,喜飲冷水,宜寒涼滲劑以清熱。血分渴者,喜飲熱茶,宜甘溫峻劑以和陰。須細診脈之上下左右滑數沉細,以定其有餘不足而審治之。如上消氣分燥渴者,黃芩湯。血分燥熱者,易簡地黃飲之。氣血燥熱者,竹葉黃耆湯。
白話文:
在治療陰消症的範疇中,可以服用歸脾湯送服固本丸,或生脈散。飲食減少、氣分偏熱的患者,常喜歡飲用冷水,可以選擇寒涼滲劑以清熱。飲食減少、血分偏熱的患者,常喜歡飲用熱茶,適合甘溫峻劑以和陰。需要詳細診斷脈搏的上、下、左、右、滑、數、沉、細,可以判斷陰消患者是否為陰是裡有餘或不足,以審慎診治。若是飲食減少、氣分偏燥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黃芩湯。飲食減少、血分偏燥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易簡地黃飲。飲食減少、氣血偏燥熱的患者,可以服用竹葉黃耆湯。
肺火消渴,咽乾便秘者,生津飲。心火消渴,小水赤澀者,清心蓮子飲。心火上炎,腎水不濟,氣血日消者,降心湯。消渴夜甚者,加減地黃丸。消渴溺少身腫者,紫蘇湯。消渴脈浮微熱,小水不利者,五苓散。鬲消胃滿心煩者,麥門冬飲子。老人虛人消渴者,人參麥冬湯。
白話文:
-
肺火引起口渴、咽喉乾澀、大便燥結者,服用生津飲。
-
心火引起口渴、小便赤黃澀痛者,服用清心蓮子飲。
-
心火上炎,腎水不足,氣血日漸虛少者,服用降心湯。
-
消渴症夜晚加重者,加減地黃丸。
-
消渴症小便量少,身體浮腫者,服用紫蘇湯。
-
消渴症脈搏浮數,微熱,小便不利者,服用五苓散。
-
消渴症伴有胸膈痞滿、胃脘脹滿、心煩者,服用麥門冬飲子。
-
老年人或體虛者消渴者,服用人參麥冬湯。
通治上消,天花粉散。中消能食而瘦,渴飲便秘溺數者,蘭香飲子。食已如飢,胃熱脈盛,面黃肌瘦,胸滿脅脹者,七味白朮散。胃火易飢,熱在肌肉者,瀉黃散。胃熱乾渴,水虧火炎者,玉女煎。心肺熱渴者,丹溪藕汁膏。脾肺津干,不思飲食者,本事黃耆湯。通治中消,黃連豬肚丸。
白話文:
-
治療上焦消化不良,使用天花粉散。
-
中焦消化不良,能吃東西但體型消瘦,口渴、大便乾燥、小便次數多,使用蘭香飲子。
-
吃完東西後還像沒吃一樣,胃熱、脈搏強勁,臉色發黃、肌肉消瘦,胸滿脅脹,使用七味白朮散。
-
胃火旺盛容易飢餓,熱在肌肉,使用瀉黃散。
-
胃熱口渴,身體缺水火氣大,使用玉女煎。
-
心肺熱渴,使用丹溪藕汁膏。
-
脾肺津液不足,不想吃東西,使用本事黃耆湯。
-
治療中焦消化不良,使用黃連豬肚丸。
中消後,胃熱傳腎,消爍脂液,腿細足痿者,白茯苓丸。下消渴飲,溺如膏油者,治宜攝固,元菟丸、秘元煎。腎消虛澀者,通攝兼施,雙補丸。腎消淋濁有火者,補而兼瀉,六味丸加知、柏,或大補地黃丸。淋濁無火者,補而兼攝,下左飲,或大補元煎。火衰不能化氣,氣虛不能化液者,益火之源,加減腎氣丸,或八味丸、右歸飲。
白話文:
-
中消後,胃熱傳腎,使腎中精液減少,以致腿細且足痿弱無力,宜用白茯苓丸治療。
-
下消引起的口渴多飲,小便如膏油狀者,治宜採用補固的方法,宜用元菟丸、祕元煎治療。
-
腎消導致的虛澀者,宜採用補益和固澀兼施的方法,宜用雙補丸治療。
-
腎消引起的淋濁,且有火熱者,宜採用補益兼清瀉的方法,宜用六味丸加知母、柏子仁,或大補地黃丸治療。
-
淋濁而無火熱者,宜採用補益兼固澀的方法,宜用下左飲,或大補元煎治療。
-
腎中陽火衰弱,不能化生氣血,氣血虛弱,不能化生津液者,宜益補腎中陽火,可加味腎氣丸、或八味丸,或右歸飲治療。
通治下消,加減八味丸。三消久,小水不臭反甜者,此脾氣下脫,症最重。七味白朮散。若溺後,溺面浮脂者,此膏液下流,腎不約制。白朮散、腎氣丸。外有脾熱口甜,為消癉。經謂數食肥甘,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,經用蘭草湯效。肥令人內熱,甘令人中滿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白話文:
無論什麼引起的糖尿病,都可以用八味丸治療,只是增減藥物種類及劑量而已。糖尿病的病程久遠,小便不臭反而發甜,這是脾氣下脫,病情最重。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治療。如果排尿後,尿液表面浮起油脂,這是膏液下流,腎臟不能約束水液所致。可以用白朮散、腎氣丸治療。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時有脾熱口甜的症狀,這是消癉引起的。醫經上說,大量食用肥甘油膩的食物,會使氣向上衝逆,轉變為糖尿病,醫經中的蘭草湯對此病有效。肥甘食物會使人內熱,甘甜食物會使人中滿,用蘭草治療,可以去除陳腐的氣。
此膏粱釀熱涸津,即消中之漸,宜地黃飲子、玉泉丸。有食㑊,㑊,易也。飲食移易而過,不生肌肉也。經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胃移熱於膽,皆名食㑊,治同中消。有酒渴,由嗜酒積熱煩渴,專嗜冷物,烏梅木瓜湯。有蟲渴,臟腑生蟲,耗津液而成消渴,苦楝子湯。
白話文:
此膏粱釀熱涸津(以下簡稱膏粱),即消中之漸(以下簡稱消中),宜地黃飲子、玉泉丸。膏粱有食㑊(以下簡稱食㑊),食㑊,易也。飲食移易而過(以下簡稱飲食失宜),不生肌肉也。經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胃移熱於膽,皆名食㑊,治同消中。有酒渴,由嗜酒積熱煩渴,專嗜冷物,可治烏梅木瓜湯。有蟲渴,臟腑生蟲,耗津液而成消渴,可治苦楝子湯。
其有渴飲一二口即厭,少頃復渴,但不若消渴者之無厭,此中氣虛寒,寒水上泛,逼其浮游之火於喉舌間,故上焦欲得水救,水到中焦,以水遇水,即厭也。如面赤煩躁,宜理中湯送八味丸。凡渴而不能食者,末傳。中滿,鼓脹,能食而渴者,必發腦疽、背癰、皆不治。此又消渴之傳變,所必防者。
白話文:
如果口渴但喝幾口就不想喝了,過一會兒又渴了,但不像消渴症的人那樣永無止境地想喝水,這是因為人體中氣虛弱、寒冷,寒冷的水向上泛濫,將浮遊於喉嚨之間的火氣逼迫出來,所以上焦需要水來拯救,水到達中焦,水遇到水,就滿足了。如果臉紅煩躁,應該用理中湯送八味丸。凡是口渴而不能吃東西的,病情危重。腹部脹滿、鼓脹,能吃東西而又口渴的,必定會長腦瘡、背上長膿瘡,都無法治癒。這又是消渴症的傳變,是必須預防的。
《本事》曰:消渴全因坎水衰少,腎陽不升。肺為華蓋,譬板覆釜,暖氣上騰,則板能潤。若腎氣能蒸化,則飲食精液上升,自免乾渴,宜八味丸。
白話文:
《本事》中說:消渴症是完全由腎水虧虛、腎陽虛弱引起的。肺為華蓋,就像鍋蓋蓋著鍋子,熱氣上升,鍋蓋就能被水蒸氣潤濕。如果腎氣能蒸發水液,那麼飲食的精華和水液就會上升,自然不會口渴,應該服用八味丸。
徐忠可曰:消因腎虛,或因二陽結,或為厥陰病。其能食而渴者,宜重二陽論治。其飢不欲食,氣撞心者,宜重厥陰論治。仲景《傷寒論》,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飢而不欲食,皆由厥陰風鬱火燔也。其飲一溲二者,宜重腎虛論治,此臨症時所宜細辨也。
白話文:
徐忠可說:消渴症可能是因為腎虛,或是因為陽明、少陽兩陽經氣結,或是因為厥陰病。能夠吃東西但是很口渴的,應該以兩陽經氣結的證型來治療。飢餓不想吃東西,並且氣衝撞心臟的,應該以厥陰經風鬱火熱證型來治療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,厥陰經病變引起的疾病,會消渴、氣衝撞心臟、飢餓不想吃東西,這些都是因為厥陰經的風鬱火熱所導致的。如果喝一碗水、小便兩次的人,應該以腎虛證型來治療。臨牀上,應該要仔細辨別這些證型。
繆仲淳曰:三消渴疾,以鮎魚涎,和黃連末為丸,每五七丸,烏梅湯下,日三服效。以白芍、甘草等分為末,每一錢水煎,日三服。有患消渴九年,服藥止而復作,得是方服之,七日頓愈。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。以栝蔞根即天花粉、黃連各三兩為末,蜜丸,每三十丸,麥冬湯下,日二服。
白話文:
繆仲淳說:有三個消渴的病症,用鮎魚涎和黃連磨成粉末做成藥丸,每次吃五到七丸,用烏梅湯送服,一天吃三次,就會有效。用白芍和甘草等分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錢用開水沖服,一天吃三次。有個人患有消渴症九年,服用藥物停止後又復發,服用這個藥方,七天就痊癒了。不能因為這個藥方簡單平易就忽視它。用栝蔞根,也就是天花粉,和黃連各三兩,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做成藥丸,每次吃三十丸,用麥冬湯送服,一天吃兩次。
其飲水無度,小便數者,用田螺五升,水一斗,浸一夜,渴即飲之,每日一換水及螺,或煮食飲汁亦妙。飲水無度,小便赤澀者,用秋麻子仁一升,水三升,煮三四沸、飲不過五升瘥。腎消飲水,溺如膏油者,用茴香、苦楝子等分炒,研末,食前酒服二錢。消渴下元虛者,用牛膝末酒蒸五兩,生地汁五升浸,日曬夜浸,汁盡為度,蜜丸,酒下三十丸。久服津液自生。
白話文:
如果飲水過度,小便頻繁,可以使用田螺五升,加入一斗水,浸泡一夜,口渴時飲用,每天換水和換螺,或者煮熟食用,喝湯汁也很有效。如果飲水過度,小便赤澀,可以使用秋麻子仁一升,加入三升水,煮沸三四次,飲用不超過五升,就可以治癒。如果腎虛,飲水過多,小便如膏油,可以使用茴香、苦楝子等分炒熟,研磨成細末,在飯前用酒送服二錢。如果消渴是由於下元虛弱引起的,可以使用牛膝末五兩,用酒蒸製,加入五升生地汁浸泡,白天曬太陽,晚上浸泡,直到汁液全部吸收為止,做成蜜丸,用酒送服三十丸。長期服用,津液自然會產生。
胃虛消渴者,羊肚煮爛,空腹食之。消渴煩亂者,干冬瓜瓤一兩,水煎服。消渴羸瘦,小便不禁者,兔骨和大麥苗煮汁,服極效。消中易飢者,用蓯蓉、山萸、五味、蜜丸,每鹽、酒下三十丸。三消骨蒸者,以冬瓜自然汁、浸曬黃連末七次,又以冬瓜汁和丸,每三四十丸,大麥湯下,尋常口渴,一服效。
白話文:
-
胃虛消渴的人,可以將羊肚煮爛,空腹食用。
-
消渴煩亂的人,可以用一兩乾冬瓜瓤,煎水服用。
-
消渴羸瘦,小便不禁的人,可以用兔骨和大麥苗煮汁服用,效果極佳。
-
消中易飢的人,可以用蓯蓉、山萸、五味子做成蜜丸,每次用鹽水或酒送服三十丸。
-
三消骨蒸的人,可以用冬瓜自然汁浸泡曬乾的黃連末七次,然後再用冬瓜汁和成丸子,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用大麥湯送服。如果只是普通的口渴,服用一次即可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