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6)
卷之二 (6)
1. 吐血論治
〔咯血〕不嗽而喉中咯出小血塊或血點是也。症最重,由房勞傷腎,火載血升,咯血成塊,不比咳嗽痰中帶出也。亦有兼痰咯出者,系腎虛痰泛,初起用白芍、丹皮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藥、山梔、麥冬、童便,以清手足少陽厥陰諸經遊火。若膈熱頰紅,咽喉不清,清咽太平丸。
後必滋補腎陰,以安其血。六味飲加牛膝、麥冬、五味。景岳以為心不主血,宜養心湯。嘉言以為陰氣上奔,宜四君湯,黃耆、山藥亦可加入。脾中陽氣旺,而龍雷之火潛伏也。
〔唾血〕鮮血隨唾而出,或涎中有血纏如絲、散如點者,多源於腎。右尺虛者,都氣丸加桂心。右尺大者,清唾湯。其有兼心胃者,由脾虛不能攝也。兼心則加味歸脾湯,兼胃則七珍散。食少痰清者,異功散加枇杷葉、扁豆灰。勞嗽唾血者,黃耆散。肺痿吐血者,人參平肺散。
〔嘔血〕血從脘脅嘔出,系木火乘胃所致。良由暴怒火逆,胸滿脅痛,傷肝動血。柴胡疏肝散。或負重努力,傷胃動血。是齋白朮散。或飲酒火熱上升嘔血。葛黃散。或房勞竭力,傷腎嘔血。症必面紅足冷,煩躁口渴,生脈散合加減八味丸。或虛勞火升,嘔血不止。花蕊石散。
白話文:
吐血論治
咯血是指沒有咳嗽,卻從喉嚨咯出少量血塊或血點。這是最嚴重的症狀,多因房事過度損傷腎臟,導致腎火妄動,迫使血液上湧,形成血塊咯出,與咳嗽時痰中帶血不同。也有些情況會伴隨痰液一起咯出,這是腎虛痰盛所致。初期治療可用白芍、丹皮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藥、山梔、麥冬、童便,以清瀉手少陽、足少陽、厥陰三經的虛火。如果伴有膈熱、面頰紅腫、咽喉不清,則可服用清咽太平丸。
之後必須滋補腎陰,以安定血液。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加入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。張景岳認為心臟並不主血,宜用養心湯治療。李嘉言則認為是陰氣上逆,宜用四君子湯,也可加入黃耆、山藥。這類患者脾胃陽氣旺盛,但潛伏著肝火。
唾血是指鮮血隨著唾液流出,或唾液中夾雜著絲狀或點狀的血絲,多由腎虛引起。如果右寸脈虛弱,則用都氣丸加桂枝;如果右寸脈有力,則用清唾湯。如果兼有心胃症狀,則因脾虛不能攝血所致。兼有心臟症狀者,加味歸脾湯;兼有胃部症狀者,用七珍散。如果伴隨食慾不振、痰液清稀,則用異功散加枇杷葉、扁豆灰;勞累咳嗽導致唾血者,用黃耆散;肺痿導致吐血者,用人參平肺散。
嘔血是指血液從胃脘、脅肋處嘔出,是由於肝木火克脾胃所致。多因暴怒導致肝火逆上,出現胸悶脅痛,損傷肝臟,導致出血,可用柴胡疏肝散。或因過度勞累損傷脾胃,導致出血,可用神效白朮散。或因飲酒過多,導致肝火上炎而嘔血,可用葛根黃芩散。或因房事過度損傷腎臟而嘔血,患者常伴有面紅足冷、煩躁口渴等症狀,可用生脈散加減八味丸。或因虛勞導致肝火上炎,嘔血不止,可用花蕊石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