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吐血論治
脾肺氣虛,養營湯。絡脈不和,當歸鬚、雞血藤膏、牛膝、降香、鬱金、韭白汁。血色鮮紫,吐後神疲懶言,以補氣藥攝之;獨參湯。血色晦淡,息微脈緩,為血寒不得歸經,以辛甘溫攝之。大劑理中湯。尺脈虛弦,大劑生料六味丸,加肉桂。其勞動火,口津干,能食,脈洪數,元霜紫雪膏。
數吐血兩口,不渴不發熱,數月又發,胸中刺痛,小烏沉湯送黑神散。吐後胸滿痛,脈洪大有力,用當歸、丹皮、酒大黃、元明粉、桃仁、延胡,從大便導之。不可驟用止澀,不可專行膩補,不可輕用苦寒,不可妄用攻伐,審症切脈以調之,勿拘成法可耳。
繆仲淳曰:吐血有三訣:宜行血不宜止血。血不循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行血令循經絡,不止自止,止之則血凝,血凝必發熱,胸脅痛,病日痼矣。宜補肝不宜伐肝。經云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,肝主藏血,吐血者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平,而血有所歸;伐肝則肝虛不能藏血,愈不止矣。
宜降氣不宜降火。氣有餘便是火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氣不升,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患。且降火必寒涼之劑,反傷胃氣;胃氣傷,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
〔咳血〕因咳見血,系火乘肺金,乾咳絡傷,而血滲出也。治同嗽血。
〔嗽血〕因嗽時氣急喘促,痰雜血絲血點,亦火傷血膜,而血隨痰出也。諸家以咳嗽血出於肺,景岳謂咳嗽咯唾諸血,皆源於腎,以腎脈貫膈,入肺循喉,肺腎相聯,因腎水虧,則火爍金,肺燥絡損,液涸成痰,病之標在肺,其本固由腎也。治主壯水清金,宜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。
兼潤肺止嗽,宜阿膠、貝母、百合、紫菀。血止後,胃虛食少,氣息不續,劫勞散去半夏,加紫菀茸及瓊玉膏等。其先嗽痰,後見紅者,為積痰生熱,宜降痰火;以栝蔞、貝母、山梔、橘紅。水煎,下天門冬丸。先見紅,後嗽痰者,為陰虛火動,宜滋化源。六味阿膠飲。陰虛久嗽,痰中血星如珠,生料六味丸加茜根、烏鰂骨,和童便。
久嗽痰帶血絲如縷,六味丸加蛤粉、阿膠、童便,臨臥服。嗽血潮熱,八珍湯加貝母、五味。嗽血成勞,肌削神疲,五心煩熱,咽乾頰赤,盜汗減食,人參飲子,或四君子湯加黃耆、鱉甲、麥冬、五味。天士先生曰:凡咳血之脈,右堅者治在氣分,系震動胃絡所致,宜薄味調養胃陰;如生扁豆、茯苓、北沙參、薏苡仁、石斛等。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致,宜地黃、阿膠、杞子、五味等。
脈弦脅痛者,宜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。成盆盈碗者,葛可久花蕊石散,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。一症而縷析條分,從此再加分別,則臨症有據矣。石頑老人曰:咳血之脈,微弱平緩易治;弦數急實,氣促聲嘶咽痛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吐血論治
脾肺氣虛導致吐血,可用養營湯治療。若因經絡不通導致吐血,則需使用當歸鬚、雞血藤膏、牛膝、降香、鬱金、韭白汁等藥物。吐出的血液鮮紫,吐血後患者感到疲倦乏力,話也說不出來,應服用補氣藥物來調理,例如獨參湯。若吐出的血液顏色晦暗淡薄,呼吸微弱,脈搏緩慢,則說明是血寒導致血液不能回歸經絡,此時應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溫煦經絡,例如大劑量的理中湯。若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尺脈虛弱而弦細,則需服用大劑量的生料六味丸,並加入肉桂。若患者因勞累導致內火旺盛,口乾舌燥,但能進食,脈搏洪大而數次,則可用元霜紫雪膏治療。
如果患者多次吐血,每次吐血量不多,沒有口渴發熱等症狀,但數月後又復發,並伴有胸痛,可用小烏沉湯加黑神散治療。若吐血後胸部滿悶疼痛,脈搏洪大有力,則需使用當歸、丹皮、酒大黃、元明粉、桃仁、延胡索等藥物,從大便排出瘀血。治療吐血不可驟然使用止血藥物,不可過度滋補,不可輕易使用苦寒藥物,不可胡亂使用攻伐藥物,應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脈象謹慎用藥,切勿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。
繆仲淳說:治療吐血有三點訣竅:應疏通血液運行,而不宜直接止血。血液不能循行經絡是因為氣逆上衝所致。疏通血脈使其循行經絡,則血液自然會停止流出;如果強行止血,則會導致血液凝滯,從而引起發熱、胸脅疼痛等症狀,病情也會日益加重。治療吐血應滋補肝臟,而不宜損傷肝臟。經書上說:「五臟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洩露。」肝臟主藏血,吐血是肝臟失職的表現。滋補肝臟可以使肝臟功能恢復正常,血液自然會歸於經絡;如果損傷肝臟,則肝臟虛弱,不能藏血,吐血的症狀反而會更加嚴重。
治療吐血應以降氣而不是降火。氣機盛則為火,氣機下降則火氣自然下降;火氣下降則氣機不會上逆,血液隨著氣機運行,就不會溢出於上焦。而且,降火通常需要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損傷胃氣;胃氣受損,脾臟就不能統攝血液,血液也就更難以歸於經絡了。
咳血:因咳嗽而見血,是因火邪乘犯肺金,導致肺絡受損,血液滲出所致。治療方法與嗽血相同。
嗽血:因咳嗽時氣急喘促,痰中夾雜血絲或血點,也是因火邪損傷血脈,血液隨痰液咳出所致。許多醫家認為咳嗽咳血是肺臟的問題,張景岳則認為咳嗽咯血都源於腎臟,因為腎經貫穿膈肌,進入肺臟再循行喉嚨,肺腎相聯繫;若腎陰不足,則虛火灼傷肺金,肺燥絡損,津液乾涸而形成痰液,雖然疾病的症狀在肺臟,但根本原因卻在腎臟。治療應以滋補腎陰,清泄肺熱為主,可用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同時潤肺止咳,可用阿膠、貝母、百合、紫菀等藥物。如果血止之後,患者胃虛食少,氣息不暢,可用劫勞散去掉半夏,加入紫菀茸和瓊玉膏等藥物。如果先咳嗽有痰,之後見血,則表明是積痰生熱,應降痰火,可用栝樓、貝母、山梔子、橘紅等藥物水煎服,並服用天門冬丸。如果先見血,後咳嗽有痰,則表明是陰虛火旺,應滋陰補虛,可用六味阿膠飲。如果陰虛久咳,痰中帶血點如珠,可用生料六味丸加茜草根、烏賊骨,並服用童尿。
如果久咳痰中帶血絲如髮絲,可用六味丸加蛤粉、阿膠、童尿,睡前服用。如果嗽血伴有潮熱,可用八珍湯加貝母、五味子。如果嗽血導致身體虛弱,消瘦疲憊,出現五心煩熱、咽乾口渴、盜汗、食慾減退等症狀,可用人參飲子,或四君子湯加黃耆、鱉甲、麥冬、五味子。葉天士說:凡是咳血的脈象,右脈堅實者,病在氣分,是震動胃絡所致,應採用平和的藥物滋養胃陰,例如生扁豆、茯苓、北沙參、薏苡仁、石斛等。左脈堅實者,是肝腎陰虛所致,應服用熟地黃、阿膠、枸杞子、五味子等藥物。
脈象弦細,並伴有脅痛者,可用蘇子、桃仁、降香、鬱金等藥物。如果咳血量很多,可用葛根、可久花、石蕊散,或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所載的大黃黃連瀉心湯。針對一種病症,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,這樣臨症才能有據可依。石頑老人說:咳血的脈象,如果微弱平緩,則容易治療;如果脈象弦數急促,而且氣促、聲音嘶啞、咽喉疼痛,則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