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血症總論

再以八味地黃丸,培先天根本,治得其要矣。

凡血症見咳嗽喘滿,及膈左右脹痛者,病在肺也,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如膻中一絲牽痛,或懊惱嘈雜者,病在心包也,宜營養,不宜耗散。如腹膨不飢,食不知味,吐涎沫者,病在脾也,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如脅肋牽痛,躁擾不安,往來寒熱者,病在肝也,宜甘緩,宜疏利,不宜秘滯。

如氣短似喘,咽痛音啞,骨蒸盜汗者,病在腎也,宜滋陰壯水,不宜香燥。如嘔吐煩渴,大熱不得臥者,病在胃也,補瀉當察兼症,勿謂陽明儘可攻也。至用藥有君臣,或專用兼用,當知其類。如治血虛,甘溫為主,宜人乳、鹿膠、阿膠、熟地、杞子、炙草、龍眼、紅棗。甘酸為佐。

山藥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萸、五味、牛膝、白芍。又如天真丸、海參膠,烏骨雞丸、河車膏、燕窩飲,皆血肉有情補法。血虛熱,當涼潤。生地,麥冬、蓮子、茯神、小麥、沙參、玉竹、藕汁、茅根、童便。血虛寒,宜辛熱。桂心、炮薑、杜仲、沉香,必火不歸元者用之。氣逆血升,宜苦降。

山梔、丹皮、赤芍、栝蔞、枳殼、杏仁、蘇子、鬱金。血熱妄行,宜鹹寒苦寒。犀角、元參、三七、鮮生地、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青黛。血虛而滯,宜辛甘以和之。桂枝、當歸、橘皮、丹參、澤蘭、益母、側柏葉。血滯而痛,宜辛溫以行之。韭汁、當歸鬚、延胡、鬱金、便香附、五靈脂、降香末。

血陷下,宜辛苦香以舉之。白芷、川芎、升麻。血滑脫,宜酸澀收之。花蕊石、續斷、白芨、蓮房、地榆、百草霜、烏梅、蒲黃灰、棕灰、發灰。氣虛血脫,宜溫補以攝之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。血枯經閉,宜鹹溫以通之。烏鰂魚骨、藘茹、牛膝、肉蓯蓉。血瘀而結,宜苦瀉之,酸泄之。

大黃、桃仁、三稜、蘇木、紅曲、紅花、茜根、山楂、琥珀。血積而堅,宜鹹寒以軟之。元明粉、牡蠣、青鹽、旋覆花、秋石、鯪鯉甲。血燥,宜甘潤以滑之。乳酪、蜂蜜、黃明膠、核桃肉、柏子仁、雞蛋黃、麻仁、芝麻。其風淫襲血,散之。防風、炒荊芥、秦艽、紫蘇葉。

溫邪嗆血,清之。甘蔗、甜梨、石斛、銀花露、天冬、象貝母。暑暍嗽血,涼之。杏仁、扁豆、沙參、竹葉、麥冬、薄荷、百合。火熱迫血,瀉之。石膏、花粉、連翹、犀角、龍膽草、梔心、地骨皮、生地、丹皮、童便。此用藥類例也。

凡口鼻出血,皆陽盛陰衰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血自歸經矣。然有陽氣本虛,復為寒涼所傷,致脈沉而不浮,尺小於寸,右弱於左,色夭而血黯,宜生脈散加肉桂、熟附、炙草。繼以理中湯、八味丸,間服。若果受寒氣,食冷物,血得寒則凝,不歸經絡,色必黑黯,脈必沉遲,身必清涼,若此者,不用薑桂,而用涼血之劑,殆矣。

白話文:

血症總論

運用八味地黃丸滋補先天之本,就能有效治療血症。

各種血症,若出現咳嗽、氣喘、胸悶,以及膈膜兩側脹痛,病在肺,應以清降之法治療,不宜使用升浮之法。如果膻中部位有絲線牽引般的疼痛,或心煩意亂、嘈雜不安,病在心包,應以營養心包之法治療,不宜耗散其氣血。如果腹部膨脹卻不飢餓,飲食無味,吐出唾沫,病在脾,應溫中補脾,不宜使用酸寒之物。如果脅肋疼痛,煩躁不安,時而寒熱往來,病在肝,應以甘緩、疏利之法治療,不宜使其氣血鬱滯。

如果氣短如喘,咽喉疼痛聲音嘶啞,骨蒸盜汗,病在腎,應以滋陰壯水之法治療,不宜使用香燥之品。如果嘔吐口渴,高燒不退無法臥床,病在胃,治療時需觀察兼症,不可一概而論陽明經就必須攻邪。用藥時需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,或專用某種藥物,或兼用多種藥物,都需了解其藥物歸類。例如治療血虛,以甘溫藥為主,如人乳、鹿膠、阿膠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炙甘草、龍眼肉、紅棗等;甘酸藥為佐,如山藥、茯苓、棗仁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牛膝、白芍藥等。此外,天真丸、海參膠、烏骨雞丸、河車丸、燕窩等,都是滋補血肉的有情之品。

血虛兼有熱症,應以涼潤之法治療,可用生地黃、麥冬、蓮子、茯神、小麥、沙參、玉竹、藕汁、茅根、童尿等。血虛兼有寒症,應以辛熱之法治療,可用桂枝、炮薑、杜仲、沉香等,但必須是因火不歸元而引起的才可使用。氣逆血往上衝,應以苦寒之法使其下降,可用山梔子、丹皮、赤芍藥、栝樓、枳殼、杏仁、蘇子、鬱金等。血熱妄行,應以鹹寒苦寒之法治療,可用犀角、玄參、三七、鮮生地黃、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青黛等。血虛兼有血滯,應以辛甘之法調和,可用桂枝、當歸、橘皮、丹參、澤蘭、益母草、側柏葉等。血滯疼痛,應以辛溫之法使其運行,可用韭汁、當歸尾、延胡索、鬱金、香附子、五靈脂、降香等。

血下陷,應以辛香苦味之藥使其上升,可用白芷、川芎、升麻等。血滑脫,應以酸澀之藥使其收斂,可用花蕊石、續斷、白芨、蓮蓬、地榆、百草霜、烏梅、蒲黃灰、棕櫚灰、頭髮灰等。氣虛血脫,應溫補以攝血,可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等。血枯經閉,應以鹹溫之法使其通利,可用烏賊魚骨、萹蓄、牛膝、肉蓯蓉等。血瘀而結成塊,應以苦寒或酸味之藥使其瀉下,可用大黃、桃仁、三稜、蘇木、紅曲、紅花、茜草根、山楂、琥珀等。血積堅硬,應以鹹寒之藥使其軟化,可用明礬、牡蠣、青鹽、旋覆花、秋石、鯪鯉甲等。血燥,應以甘潤之藥使其滑利,可用乳酪、蜂蜜、阿膠、核桃肉、柏子仁、雞蛋黃、麻仁、芝麻等。

若為風邪侵襲血液,應以散風之法治療,可用防風、炒荊芥、秦艽、紫蘇葉等。溫邪導致咳血,應以清熱之法治療,可用甘蔗、甜梨、石斛、銀花露、天冬、象貝母等。暑熱導致咳血,應以清涼之法治療,可用杏仁、扁豆、沙參、竹葉、麥冬、薄荷、百合等。火熱迫血,應以瀉火之法治療,可用石膏、花粉、連翹、犀角、龍膽草、梔子花心、地骨皮、生地黃、丹皮、童尿等。以上是用藥的種類和例子。

凡口鼻出血,都是由於陽盛陰衰,有升無降,氣血上逆而致,應補陰抑陽,使氣降則血自歸經。但若陽氣本虛,又受寒涼之邪侵襲,導致脈沉而不浮,尺脈弱於寸脈,右脈弱於左脈,面色蒼白而血液暗黑,則應使用生脈散加肉桂、熟附子、炙甘草,再配合理中湯、八味地黃丸間斷服用。如果確實是受寒氣或食用寒涼之物所致,血寒凝滯不歸經絡,則面色必黑暗,脈象必沉遲,身體必覺清涼,此時不宜使用薑桂,而應使用涼血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