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首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首 (2)

1. 內景綜要

既有經脈,復有絡,絡凡十五,十二經各有一絡,又陽蹺陰蹺二絡,及脾之大絡,凡十五。蓋直行為經,橫支為絡,絡之別為孫絡,凡三百六十五,初病在絡,久病入經。所以行氣血。通陰陽,以榮於身者也。且夫氣主呴,血主濡,太陽膀胱經常多血少氣,少陰腎經常少血多氣,陽明胃經常多血多氣,太陰脾經常多血少氣,少陽膽經常少血多氣,厥陰肝經常多血少氣,其盈虧有如此者。

氣血所周,子時注膽,丑時注肝,寅時注肺,卯時注大腸,辰時注胃,巳時注脾,午時注心,未時注小腸,申時注膀胱,酉時注腎,戌時注心包,亥時注三焦,其迭更有如此者。血隨氣運,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,其深淺有如此者。海有四,沖為血海,膻中為氣海,腦為髓海,胃為水穀海。

門有七,唇為飛門,齒為戶門,會厭為吸門,胃上口為賁門,下口為幽門,小腸下口為闌門,大腸下為魄門,即肛門。竅有九,肺竅於鼻,脾竅於口,心竅於舌,肝竅於目,腎竅於耳,亦竅二陰。脊二十一椎,肺六葉,兩耳,附脊第三椎,為華蓋。心七孔,附脊第五椎,如蓮蕊,外有包絡,中通肺脾肝腎,心下有膈膜,周遮濁氣。

肝七葉,左三右四,附脊第九椎,膽三寸,居肝葉下,為清淨府。脾象刀鐮,與胃連膜,胃當脊十一椎,分上中下脘以達腸,為太倉。腎兩枚,附脊十四椎,下中間命門真陽,為生身根蒂。小腸連胃下口,前附臍,後近脊左回疊十六曲,以泌別清濁。大腸屬小腸下口,當臍右疊十六曲,達廣腸,抵直腸,傳濁出後陰。

膀胱無上口,當脊第十九椎,化氣滲水,以出前陰。細思交腸一症,知膀胱亦有上口而常閉,得三焦氣化,水滲脬中而為溺耳。三焦相火,遊行諸經,周身上下,上焦如霧,在胃上脘,主出陽氣,中焦如漚,當胃中脘,蒸化精微,下焦如瀆,當臍下,濟泌別汁,此十二臟腑之象形部位,宜按圖而審指者也。

驗於內,則諸氣皆屬於肺,諸血皆統於脾,諸脈皆屬於心,諸筋皆隸於肝,諸髓皆司於腎,諸臟皆稟氣於胃。驗乎外,則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肝主爪甲,胃主四肢,腎主五液,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。心主舌色。一身所寶,惟精氣神,神生於氣,氣生於精,精化氣,氣化神,故精者身之本,氣者神之主,形者神之宅也。精者,神倚之如魚得水,氣依之如霧復淵,故陰精所奉其人壽。

言乎形則頭者陽之會,囟者髓之門,發者腦之華,庭者眉之宇,瞳者腎之精,明堂者色之應,口角者地之倉,齦者胃之絡,齒者骨之餘,會厭者音聲之戶,廉泉者津之道,舌者心之苗,咽者脈之聚,脾、胃、心、腎、肝、小腸脈循咽挾咽。脈者營之居,玄府者汗之孔,胸中者陽氣之郛,離宮者神之舍,募原者五臟之空,膈肓者上下之蔽,氣街者經之隧,神闕者臍之宮,背者經之俞,十二經俞穴。

白話文:

內景綜要

人體除了經脈,還有十五條絡脈,十二經脈各有一條絡脈,另有陽蹺、陰蹺二絡及脾之大絡,共十五條。經脈是直行的,絡脈是橫向分支的,絡脈再分支就成了孫絡,共有三百六十五條。疾病初期在絡脈,久病則深入經脈,經脈和絡脈運行氣血,溝通陰陽,滋養全身。

氣主溫煦,血主濡潤。膀胱經經常血少氣多,腎經經常血少氣多,胃經經常血多氣多,脾經經常血多氣少,膽經經常血少氣多,肝經經常血多氣少,各經脈氣血盈虧的情況各有不同。

氣血循環的時辰:子時(23-1時)氣血注膽,丑時(1-3時)注肝,寅時(3-5時)注肺,卯時(5-7時)注大腸,辰時(7-9時)注胃,巳時(9-11時)注脾,午時(11-13時)注心,未時(13-15時)注小腸,申時(15-17時)注膀胱,酉時(17-19時)注腎,戌時(19-21時)注心包,亥時(21-23時)注三焦,如此循環往復。血液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,春季之氣在經脈,夏季之氣在孫絡,長夏之氣在肌肉,秋季之氣在皮膚,冬季之氣在骨髓,氣血的深淺也隨季節變化。

人體有四大海:沖脈為血海,膻中為氣海,腦為髓海,胃為水穀海。

人體有七個門戶:嘴唇為飛門,牙齒為戶門,會厭為吸門,胃上口為賁門,胃下口為幽門,小腸下口為闌門,大腸下口為魄門(肛門)。

人體有九個竅穴:肺竅於鼻,脾竅於口,心竅於舌,肝竅於目,腎竅於耳,以及大小便的兩個竅。

脊椎有二十一節,肺有六葉,兩耳附著在第三節脊椎上,稱為華蓋。心臟有七個孔,附著在第五節脊椎上,形似蓮花的花蕊,外面有心包絡,裡面與肺、脾、肝、腎相通。心臟下方有膈膜,阻隔濁氣。

肝臟有七葉,左三葉右四葉,附著在第九節脊椎上;膽囊長三寸,位於肝葉下方,是清淨之府。脾臟形狀像刀鐮,與胃相連,胃位於第十一節脊椎附近,分為上中下脘,連接著腸道,是人體的糧倉。腎臟有兩個,附著在第十四節脊椎上,中間是命門,是人體生長的根本。

小腸連接著胃的下口,前面靠近肚臍,後面靠近脊椎左側,盤旋十六曲,用以區分清濁。大腸連接著小腸的下口,位於肚臍右側,盤旋十六曲,到達直腸,排出濁物。

膀胱沒有上口,位於第十九節脊椎附近,將氣化為水,從前陰排出。仔細思考交腸病症,就能知道膀胱實際上也有上口,只是平時閉合著,依靠三焦氣化,水分滲入膀胱而形成尿液。三焦的相火,運行於全身各經脈,上焦如同霧氣,位於胃的上脘,主司陽氣的排出;中焦如同水泡,位於胃的中脘,蒸化精微物質;下焦如同水道,位於肚臍以下,輸送和排泄水分。這是十二臟腑的形狀和位置,應該對照圖像仔細觀察。

從內部觀察,全身的氣都歸屬於肺,全身的血都歸屬於脾,全身的脈都歸屬於心,全身的筋都歸屬於肝,全身的髓都歸屬於腎,全身的臟器都依靠胃來供給氣。從外部觀察,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肝主爪甲,胃主四肢,腎主五液(精、血、津、液、髓),心主汗,肺主涕,肝主淚,脾主涎,腎主唾。心主舌色。人體最寶貴的是精氣神,神生於氣,氣生於精,精化氣,氣化神,所以精是人體的根本,氣是神的主人,形體是神的居所。精是神賴以生存的根本,如同魚離不開水;氣是神賴以存在依託的,如同霧氣依託於深淵。因此,陰精的充盈決定著人的壽命。

從形體上看,頭是陽氣的匯聚之處,囟門是髓的門戶,頭髮是腦的華蓋,太陽穴是眉毛的部位,瞳孔是腎精的反映,面部中央是顏色的反應,嘴角是氣血的倉庫,牙齦是胃的絡脈,牙齒是骨骼的精華,會厭是聲音的門戶,廉泉穴是津液的通道,舌頭是心的苗芽,咽喉是脈絡的聚合之處,脾、胃、心、腎、肝、小腸的經脈循行於咽喉兩側。脈絡是營氣的住所,毛孔是汗液的通道,胸腔是陽氣的聚集之處,心臟是神的居所,腹部是五臟的空虛之處,膈膜和肓膜是上下部位的遮蔽,氣街是經脈的通道,肚臍是神闕宮,後背是經脈的俞穴,即十二經脈的俞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