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佩琴

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痰飲論治

痰飲皆津液所化,痰濁飲清,痰因於火,飲因於濕也。痰生於脾,濕勝則精微不運,從而凝結,或壅肺竅,或流經隧:飲聚於胃,寒留則水液不行,從而氾濫,或停心下,或漬腸間。此由脾胃水濕陰凝,必陽氣健運,則濁陰下降,如烈日當空,則煙雲消散,宜以理脾逐濕為治者也。

若夫腎陽虛火不制水,水泛為痰,則飲逆上攻,故清而澈,治宜通陽泄濕,忌用膩品助陰;如四物六味等湯。腎陰虛,火必爍金,火結為痰,為痰火上升,故稠而濁,治宜滋陰清潤,忌用溫品助燥,如二陳六君子等湯。治法所必辨也。夫清澈為飲,稠濁為痰,飲惟停蓄腸胃,而痰則隨氣升降,遍身皆到。

龐氏云:天下無逆流之水,因乎風也。人身無倒上之痰,因乎氣也。在肺則咳,在胃則嘔,在心則悸,在頭則眩,在背則冷,在胸則痞,在脅則脹,在腸則瀉,在經絡則腫,在四肢則痹,變幻百端,昔人所謂怪症多屬痰,暴病多屬火也。然又謂見痰休治痰者,以治必探本,恐專事消滌,重虛其胃氣,反滋膨脹耳。

丹溪云:胃氣亦賴痰以養,攻滌則胃虛而痰愈劇。亦有但治其痰者,如風痰散之,防風丸加南星、生薑。風兼寒者,青州白丸子。寒痰溫之,理中化痰丸。暑痰豁之,消暑丸。濕痰燥之,二術二陳湯、白朮丸。燥痰潤之,潤肺飲加杏仁、白蜜。火痰清之,清氣化痰丸。食痰消之,保和丸、栝蔞丸。

酒痰化之,瑞竹堂化痰丸。郁痰解之,三因七氣湯加鬱金、菖蒲、香附。氣痰利之,咯不出,咽不下,如敗絮,如梅核。七氣湯、三仙丸。驚痰泄之,控涎丹加辰砂、蠍尾。老痰軟之,如海石、海粉、芒硝、瓦楞子之類,或青礞石丸。頑痰吐之,三聖散、青綠丸,虛者參蘆散加竹瀝。

在上者湧之,桔梗蘆散,或稀涎散。在下者導之,導痰湯,甚者滾痰丸。在脾者黃,滑而易出,二陳湯加枳、術。在肺者白如米粒,澀而難出,利金湯去薑、枳,加玉竹,蜜水沖。在肝者青而多泡,川芎丸加星、枳,甚者千緡湯。在心者赤,結如膠黏,半黃丸。在腎者黑而多咸。

桂苓丸加澤瀉、車前。留脅下者,天陰隱痛。二陳湯加白芥子。滯經絡者,筋骨牽痛。荊瀝、竹瀝、薑汁行之,或旋覆花湯加桂枝。入四肢者,手足疲軟。導痰湯加桂枝、薑黃、竹瀝。隱皮裡膜外者,腫而麻木。二陳湯加白芥子、薑汁、竹瀝。或成塊流走不定,導痰湯加薑汁、竹瀝。

或成核結聚項間。痰核丸、痰核酒。膈上停痰痞悶,小陷胸湯加茯苓、枳實、薑汁、竹瀝。脘中伏痰臂痛,指、迷茯苓丸。痰滯氣逆嗽多,六安煎。寒涎沃膽不眠,溫膽湯,多驚者,加蠍尾。痰挾死血攻注,控涎丹加韭汁、桃仁、木香、胡椒、鯪鯉甲。痰結窠囊嘔吐,薑汁、竹瀝、韭汁飲。

白話文:

痰和飲都是由體內津液轉化而來,痰是濃稠的,飲是清稀的。痰的產生多因為火氣旺盛,飲的產生多因為體內濕氣太重。痰的生成與脾臟有關,當濕氣過盛時,脾臟的運化功能就會失常,導致津液凝結成痰,這些痰可能阻塞肺部的氣孔,也可能在體內各處流動;飲則聚集在胃部,當寒氣停留在胃部時,水液就不能正常運行,進而氾濫,可能停留在心下部位,也可能滲入腸道之間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水濕凝結,所以治療上要讓陽氣恢復正常的運轉,使體內濁陰下降,就像太陽高掛天空,煙雲自然消散一樣,所以應該以調理脾胃、去除濕氣為治療原則。

如果腎陽虛弱,不能制約體內的水液,導致水液氾濫成痰,並且向上逆行,這種痰通常是清澈的。治療上應該以溫通陽氣、排泄濕氣為主,避免使用滋膩的藥物來助長陰氣,像是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就不適合。如果腎陰虛弱,虛火會消耗體內的津液,火氣凝結成痰,導致痰火上升,這種痰通常是濃稠而混濁的。治療上應該以滋養陰液、清熱潤燥為主,避免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助長燥熱,像是二陳湯、六君子湯等就不適合。這些都是治療痰飲時必須區分清楚的。總的來說,清澈的為飲,濃稠的為痰;飲主要停留在腸胃,而痰則會隨著氣的運行而升降,遍布全身。

龐安時說過,天下沒有逆流的水,是因為風的緣故。人體內沒有向上流的痰,是因為氣的緣故。痰在肺部會引起咳嗽,在胃部會引起嘔吐,在心臟會引起心悸,在頭部會引起眩暈,在背部會感到寒冷,在胸部會感到痞悶,在脅肋會感到脹痛,在腸道會引起腹瀉,在經絡會引起腫脹,在四肢會引起麻木,變化多端。以前的人說的怪病,很多都是因為痰引起的,突發的疾病多是因為火氣引起的。但也有人說,看到痰不要只針對痰來治療,而是要找出病因,因為如果只顧著消除痰,反而會使脾胃更加虛弱,導致腹脹。

朱丹溪說過,胃氣也需要痰來滋養,如果過度地攻伐痰,反而會使胃氣虛弱,導致痰的情況更加嚴重。當然,也有只針對痰來治療的方法,例如風痰可以用防風丸加南星、生薑來散解;風寒引起的痰可以用青州白丸子來治療;寒痰可以用理中化痰丸來溫化;暑痰可以用消暑丸來豁痰;濕痰可以用二朮二陳湯或白朮丸來燥濕;燥痰可以用潤肺飲加杏仁、白蜜來滋潤;火痰可以用清氣化痰丸來清熱;食痰可以用保和丸或栝樓丸來消食;酒痰可以用瑞竹堂化痰丸來化解;鬱痰可以用三因七氣湯加鬱金、菖蒲、香附來疏解;氣痰如果咳不出來、咽不下去,像敗絮或梅核一樣,可以用七氣湯或三仙丸來順氣;驚痰可以用控涎丹加辰砂、蠍尾來泄痰;老痰可以用海石、海粉、芒硝、瓦楞子等來軟化,或用青礞石丸;頑痰可以用三聖散或青綠丸來吐出,虛弱的人可以用參蘆散加竹瀝;在上部的痰可以用桔梗蘆散或稀涎散來湧吐;在下部的痰可以用導痰湯來導泄,嚴重可以用滾痰丸;在脾臟的痰通常是黃色,滑膩易出,可以用二陳湯加枳殼、白朮來治療;在肺部的痰通常是白色像米粒,乾燥難咳,可以用利金湯去薑、枳殼,加玉竹,用蜜水沖服;在肝臟的痰通常是青色多泡沫,可以用川芎丸加南星、枳殼來治療,嚴重可以用千緡湯;在心臟的痰通常是紅色,黏稠如膠,可以用半黃丸;在腎臟的痰通常是黑色而且帶鹹味,可以用桂苓丸加澤瀉、車前子來治療;停留在脅肋下的痰,在陰天會隱隱作痛,可以用二陳湯加白芥子來治療;停留在經絡的痰會引起筋骨牽痛,可以用荊瀝、竹瀝、薑汁來疏通,或用旋覆花湯加桂枝來治療;停留在四肢的痰會引起手足疲軟,可以用導痰湯加桂枝、薑黃、竹瀝來治療;隱藏在皮膚裡膜外的痰,會引起腫脹麻木,可以用二陳湯加白芥子、薑汁、竹瀝來治療,或是形成塊狀流動不定,可以用導痰湯加薑汁、竹瀝來治療;或在頸部形成硬塊,可以用痰核丸或痰核酒來治療;痰停留在膈上會引起痞悶,可以用小陷胸湯加茯苓、枳實、薑汁、竹瀝來治療;痰伏在脘部會引起手臂疼痛,可以用指迷茯苓丸來治療;痰滯氣逆導致咳嗽頻繁,可以用六安煎來治療;寒痰侵擾膽經導致失眠,可以用溫膽湯來治療,如果容易驚恐,可以加蠍尾;痰挾帶死血攻入身體,可以用控涎丹加韭汁、桃仁、木香、胡椒、穿山甲來治療;痰凝結成團導致嘔吐,可以用薑汁、竹瀝、韭汁來治療;中風導致痰迷心竅,屬於寒證的,可以用滌痰湯下牛黃丸;屬於熱證的,可以用下二丹丸;癲癇發作時痰悶抽搐,可以用牛黃丸來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針對痰的症狀進行治療。如果要追究病因,脾虛導致濕痰的,應該健脾來運化,可以用四君子湯或參朮健脾丸;肺熱導致火痰的,應該清肺來滋潤,可以用清肺飲或四陰煎;脾肺氣虛導致運化失常而生痰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;肺胃氣虛導致不能化生痰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桔梗;脾氣滯塞的,可以用異功散加砂仁;中氣虛弱的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;脾胃虛弱又夾帶濕氣的,脈象通常是濡緩的,痰是清稀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,或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;肝腎虛弱,痰中帶血的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烏賊骨、三七;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導致痰上升的,可以用五味天冬丸或百花膏;相火旺盛導致津液枯竭的,可以用滋陰清化丸;腎陽衰弱,水液氾濫成痰的,可以用薛氏八味丸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用真武湯;勞損導致咳嗽,咳出像雞蛋清一樣的白色痰液,俗稱白血的,可以用補肺湯。這些才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,痰和飲雖然都是體內水液失常所致,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,不能混為一談。

接著來說說飲,《黃帝內經》只提到飲,沒有提到痰,其中對飲病的論述,都認為是因濕邪侵犯脾土所致。到了《金匱要略》,才確立了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、留飲、伏飲等名稱,這些都屬於體內停滯水液所引起的疾病。例如,一個人以前很胖,現在變瘦了,腸道間有水液流動,發出漉漉的聲音,這就是痰飲,通常會伴隨頭暈、氣短。飲停留在陽經,會出現呼氣短促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治療;飲停留在陰經,會出現吸氣短促,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氣短伴有微飲,應該從小便利來排出」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。飲水後,水液流到脅肋下,咳嗽時會牽引疼痛,這就是懸飲,脈象通常是沉弦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飲水流到四肢,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導致身體疼痛沉重,這就是溢飲,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咳嗽氣喘,無法平躺,形狀像腫脹,這就是支飲,可以用葶藶瀉肺湯或五苓散來治療。水液停留在心下,背部感到寒冷像手掌大小,伴隨氣短、肢體關節疼痛、脅肋疼痛並牽引到鎖骨處,脈象沉緩,這就是留飲,可以用導痰湯來治療。膈滿喘咳、嘔吐、發冷發熱、腰背疼痛、身體顫動,這就是伏飲,可以用倍朮丸加茯苓、半夏來治療。痰飲不覺得口渴,可以用小半夏湯;支飲導致頭暈目眩,可以用澤瀉湯;心下痞塞、膈間有水,伴隨心悸、眩暈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;喝太多茶成癮,或飲酒成癮,可以用薑桂丸;飲癖導致嘔吐酸水、嘈雜,感覺心臟空虛像飢餓一樣,可以用三聖丸或蒼朮丸。還有一種既不是痰也不是飲,而是吐出清稀涎沫的情況,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收攝津液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益智、生薑來治療;如果口渴想喝水,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,這叫做水逆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總的來說,外飲在脾,內飲在腎。治療脾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;治療腎,可以用腎氣丸;如果氣機壅塞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麻黃、細辛來疏通;如果嗆咳,可以用鮮枇杷葉、杏仁、茯苓、前胡、蘇子、桑白皮來平息;如果濁氣上逆,可以用真武湯來溫化;如果陽氣虛弱,可以用外台茯苓飲來調和;如果濕氣停滯,可以用五苓散來滲濕;如果飲停留在體內,可以用桂苓湯來驅逐;如果支飲結於經絡,可以用茯苓桂枝湯加人參、甘草、川椒、半夏、生薑、蜀漆來疏通;各種飲症都可以用五飲湯來治療。張仲景說過:「治療痰飲應該用溫藥來調和」,這可謂是抓住了要點。仲景又說:「飲病兼有咳嗽的,只要治療飲就可以了,不需要特別治療咳嗽」。

繆仲淳說:「產生痰的原因有很多種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因為陰虛火旺,虛火上迫於肺,導致津液凝結成痰,這叫做陰虛痰火。痰在肺,但病根在腎,治療上應該降氣清熱,滋養陰液來補水,忌用辛溫燥熱的補氣藥。因為脾胃寒濕而生痰,或飲食過度,導致脾氣壅滯而生痰,這種病在脾胃,與肺腎無關,治療上應該燥濕健脾、疏利氣機,忌用滋膩寒冷、苦寒濕潤的藥物。因為風寒鬱結化熱而生痰,病在肺,治療上應該豁痰,以辛溫藥物來散解外寒,像是麻黃、生薑等,忌用溫補酸收的藥物。這樣用藥就不會出現格拒的情況。」

痰質通常濃稠黏膩,飲則清稀如水,或是青綠苦酸的液體,多半是因為過度飲茶喝酒,或心情抑鬱、體內寒濕阻滯所致。治療上應該燥濕利水,溫通陽氣來推動水液運行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五苓散、真武湯等方劑。

張路玉說:「痰飲導致各種疾病,必須先治療飲,各種症狀自然會好轉。例如,頭風、眉稜骨疼痛,多次使用治療風的藥物都沒有效果,用化痰藥物反而有效;眼睛發紅畏光疼痛,使用涼藥沒有效果,使用化痰藥物反而有效。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,關鍵在於審視病情,靈活運用。例如,太陰痰厥頭痛,不是單純用治療風的方法,也是這個道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