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治裁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喘脈案
服侄,初春脈左弦長,直上直下,喘嗽吐紅,夢泄。冬陽不潛,足少陰經與衝脈同絡,陰虛火炎,氣衝為喘,絡傷為血,乃元海根蒂失固。醫者不知納氣歸原,泛用歸、耆、朮、草,症勢加劇,寒熱咳逆,血升氣促,衝脈動諸脈皆動,總由肺腎失交,急急收納,務令陽潛陰攝。
阿膠(水化)、牡蠣(醋煅)、龜板(酥炙)、龍骨(煅)、五味、山藥、高麗參、茯神、棗仁、坎炁(焙研)。數服嗽平血止,去坎炁,加青鉛,沖氣亦定。
倪,年近七旬,木火體質,秋嗽上氣喘急,痰深而黃,甚則不得臥息,須防暈厥。治先平氣定喘。蜜桑皮、蘇子、杏仁、川貝母、茯神、栝蔞、百合。二服後,加白芍、麥冬。述舊服兩儀膏痰多食減,今訂膠方,減用熟地(砂仁末拌熬曬乾,四兩)、高麗參(一兩)、茯苓(三兩)、甜杏仁(炒研,五兩)、蓮子(八兩)、棗仁(一兩)、枇杷膏(四兩)、燕窩(兩半)、橘紅(八錢)、貝母(一兩)、山藥(三兩)、阿膠(一兩),各味熬汁,阿膠收,開水化服。
某,腎不納氣則喘息上奔,脾不輸精則痰氣凝滯。今痰哮不利,呼吸頗促,病本在脾腎,而肺胃其標也。由冬延春,脈候若斷若續,忽神煩不寐,語譫舌灰,虛中夾溫,治先清降。杏仁、栝蔞、象貝、茯神、潞參,菖蒲汁沖服。一劑嗽定得寐,舌苔稍退,進粳米粥,喘息乃粗,脈見虛促,急用納氣歸原,冀根蒂漸固。
高麗參、五味、牛膝炭。遠志、茯神、杞子、蓮子、牡蠣粉,六服。間用七味地黃丸而安。
白話文:
喘脈案
一個病人,初春時脈象弦長,脈直上直下,伴隨咳嗽、吐血、夢遺。這是因為冬季陽氣未潛藏,足少陰經與衝脈相通,導致陰虛火旺,衝脈氣機紊亂而致喘,經絡受損則見出血,根本原因是元氣虧虛,臟腑功能失調。醫生不懂得收斂元氣,反而濫用補氣藥物(如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澤瀉等),導致病情加重,出現寒熱、咳嗽、氣逆、血往上涌、氣促等症狀,衝脈的動亂牽動其他脈象,總體來說是肺腎功能失調。必須迅速收斂元氣,使陽氣潛藏,陰氣收斂。
於是,用阿膠(水化)、牡蠣(醋煅)、龜板(酥炙)、龍骨(煅)、五味子、山藥、高麗參、茯神、酸棗仁、坎炁(焙研)等藥物治療。服用幾劑後,咳嗽平息,出血停止,便停用坎炁,改用青鉛,衝脈的氣機也平穩了。
另一位病人倪某,將近七十歲,體質屬木火型,秋天咳嗽,上氣喘急,痰液深黃粘稠,嚴重時甚至無法平臥休息,需預防暈厥。治療先要平息氣喘。使用蜜炙桑白皮、蘇子、杏仁、川貝母、茯神、栝樓、百合等藥物。服用兩劑後,再加入白芍藥、麥冬。先前病人服用過兩儀膏,但痰多食慾減退,現在改用膠方,減少熟地黃(用砂仁末拌勻後熬煮曬乾,四兩)、高麗參(一兩)、茯苓(三兩)、甜杏仁(炒研,五兩)、蓮子(八兩)、酸棗仁(一兩)、枇杷膏(四兩)、燕窩(半兩)、橘紅(八錢)、川貝母(一兩)、山藥(三兩)、阿膠(一兩)等藥材,將藥材熬成汁,用阿膠收膏,用開水化開服用。
又一位病人,腎氣不足導致喘息上衝,脾臟不能輸布精氣導致痰氣凝聚。現在痰哮不利,呼吸急促,病根在脾腎,肺胃是外在表現。從冬天到春天,脈象時有時無,忽而心煩失眠,語無倫次,舌苔灰白,虛證夾雜溫證,治療應先清熱瀉火。用杏仁、栝樓、象貝母、茯神、潞黨參,用菖蒲汁送服。一劑藥後咳嗽平息,可以睡眠,舌苔略微減退,能進食米粥,喘息減輕,脈象虛弱而急促,此時應急用收斂元氣的藥物,希望臟腑功能逐漸恢復。
於是使用高麗參、五味子、炭炮牛膝、遠志、茯神、枸杞子、蓮子、牡蠣粉等藥物,服用六劑。間隔服用七味地黃丸,病情便安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