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大德

《青囊秘訣》~ 下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12)

1. 大腸癰論

秘訣:

腸癰潰爛便膿血,參玉術藥元兩接,

甘草三錢銀四兩,臨服衝入山羊血。

人有大腸生癰,少腹痛甚,淋漓不止,精神減少,飲食無味,面色痿黃,四肢無力,自汗盜汗,夜不能寐者,人以為火盛生癰也,誰知是水衰不能潤腸乎?夫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,全賴腎水之灌注也。今因醉飽房勞,過傷精力,遂至火動水涸,又兼生冷並進,以致氣血乖違,濕動痰生,腸胃痞塞,運化不通,氣血凝滯,結而成癰也。然則生癰之前,亦本乎腎水之不足,而潰爛之後,又複流其穢水,是因虛而益虛矣。

若作火毒治之,鮮不變為死症!必須大補其腎水,而並補其脾胃之氣,則脾胃化精生水,庶枯涸之腸,一旦得滂淪之潤,自然饜足而重蘇,正不必治癰,而惟補氣,氣血足而肌肉自生矣。方用加味六味地黃湯:

山藥(八錢),山萸(八錢),生地(二兩),黃耆(一兩)澤瀉(一錢),人參(一兩),麥冬(一兩),茯苓(三錢),丹皮(六錢)

水煎服,連服數劑,腹痛止而精神健,則愈矣。此方六味以補腎水,加入參、麥、耆以補脾胃之土,土旺而肺氣自旺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且又為腎之母,自然子母相需,表裡相應,故奏功如神也。

秘訣:

加味六味山山地,耆澤參麥苓丹皮,

連服四劑腹痛止,精神而健則愈矣。

方用加味壯水湯亦治之:

元參(二兩),生地(二兩),麥冬(一兩),甘菊花(一兩),山萸(一兩),蒲公英(五錢),五味子(二錢),貝母(二錢)

水煎服,再劑去蒲公英、元參,加茯苓五錢、人參五錢。

秘訣:

加味壯水二元地,麥菊山萸一兩備,

蒲公五錢味貝二,再去英元苓參配。

白話文:

[大腸癰論]

秘訣:

大腸長癰潰爛會排出膿血,用人參、玉竹、白朮這三種藥,各一兩的分量混合使用,再加入炙甘草三錢、銀花四兩,在要服用時,用山羊血沖服下去。

如果有人大腸長癰,會覺得下腹部非常疼痛,膿液持續不斷地流出,精神變差、食慾不佳、臉色蠟黃、四肢無力、容易盜汗、晚上睡不好。一般人會認為這是火氣太大造成的癰,但其實是身體的水分不足,無法滋潤腸道。大腸之所以能正常蠕動,完全仰賴腎臟的精氣來滋潤。如果因為喝酒、吃太飽、房事過度,消耗太多精力,導致身體陰液不足,加上又常吃生冷的食物,就會讓氣血失調、濕氣痰液產生、腸胃阻塞、消化不良,氣血凝滯,最後就形成了癰。所以,長癰之前,根本原因是腎的精水不足,而潰爛後,又持續流出膿液,是因虛而更加虛弱。

如果當成火毒來治療,幾乎都會變成絕症。必須要大量補充腎水,同時也要補足脾胃的氣,讓脾胃能將食物轉化成精氣,產生更多水分,這樣乾枯的腸道才能得到充分的滋潤,恢復健康。這時,根本不必去治療癰,只要專注於補氣即可,當氣血充足,肌肉自然就會長好。可以使用加味六味地黃湯:

山藥(八錢)、山茱萸(八錢)、生地(二兩)、黃耆(一兩)、澤瀉(一錢)、人參(一兩)、麥冬(一兩)、茯苓(三錢)、丹皮(六錢)

用水煎煮後服用,連續服用幾劑,腹痛就會停止,精神也會變好,病自然就好了。這個方子用六味藥材來補充腎水,加上人參、麥冬、黃耆來補益脾胃之氣,脾胃強健,肺氣自然就會旺盛。肺臟與大腸互為表裡,而且又是腎的母親,這樣就會形成母子互相照應、表裡互相呼應,所以效果就像有神助一般。

秘訣:

加味六味地黃湯中,有山藥、山茱萸、生地,再加入黃耆、澤瀉、人參、麥冬、茯苓、丹皮。連續服用四劑,腹痛就會停止,精神恢復健康,病就痊癒了。

另外可以用加味壯水湯來治療:

元參(二兩)、生地(二兩)、麥冬(一兩)、甘菊花(一兩)、山茱萸(一兩)、蒲公英(五錢)、五味子(二錢)、貝母(二錢)

用水煎煮後服用,服用第二劑時,去除蒲公英和元參,加入茯苓五錢、人參五錢。

秘訣:

加味壯水湯中有元參、生地各二兩,麥冬、菊花、山茱萸各一兩,再加入蒲公英五錢,五味子、貝母各二錢。第二劑要去除蒲公英和元參,加入茯苓、人參各五錢。